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的泰兆路上,工程车、摊铺机、压路机等机械来回配合,一条乡村振兴“幸福”路向远方延伸。近年来,黄舣镇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化落实《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以绣花功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

内外兼修 提升颜值

说起黄舣镇的马道子村,这里的“热度”可不低。走在村里,乡村别墅整齐亮眼,村道村巷干净整洁,村民们漫步江边,惬意闲聊。当地依托长江资源,打造民宿项目“树蛙部落”,让乡村有了靓丽名片,吸引大量游客慕名而来。源源不断的客流,见证了传统乡村的美丽蝶变。

在相邻数公里的永兴村,随处可见文明城市宣传标语,村里修建有污水处理厂,村里的生活污水经集中处理后达标排放,村里的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以上,村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该村还规模化连片种植小麦,打造“粮”辰美景,举办“麦浪节”十村百碗厨艺大赛,展现乡风文明的现代化,助力实现村庄生态和文化的双提升、双振兴。村容村貌“颜值”提升,是乡村发展“进阶”的体现。

乡村振兴,宜居是关键。黄舣镇以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为发展方向,重点推动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宽带网络、通快递物流提档升级,集中推动质量安全农房、卫生厕所、污水处理体系、垃圾处理体系、美丽村容村貌覆盖扩面,持续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各项服务普惠共享,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伴随着各项行动的开展,黄舣镇一张蓝图绘到底,2024年2个省级和美乡村建设正有序推进。

产业为本 提质增效

走进位于黄舣镇的罗湾村,今年培育的一批批木耳收获喜人。在种植基地内,吊挂起来的圆柱状木耳菌棒上,长满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如同恣意绽放的花朵,煞是好看。村民提着水桶、箩筐,穿梭在菌棒之间,采摘、运输、晾晒,一派繁忙景象。

在观音寺村的跃景杨梅园,郁郁葱葱的林间,一颗颗鲜红色的杨梅挂满枝头。在这里,游客们三五成群,拿着篮子,穿梭在杨梅树下,体验采摘乐趣。近年来,观音寺村大力发展特色乡村产业,为周边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既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务工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建设和美乡村,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黄舣镇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建成千亩高标准农田、酿酒专用高粱基地等,扶持群众创业就业,开办山羊养殖、养鸡等家庭农场,创新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打造新梦山水农旅休闲项目,选树城市品牌最晚熟桂圆“醉和怡”,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改革,设立镇域集体经济公司。一个“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元发展”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不仅让镇域经济发展后劲更足,也让群众钱袋子更鼓、生活更好。

多管齐下 人人参与

“罗湾村5组因暴雨天生桥垮塌,道路受阻,群众生产出行不便,且存在安全隐患,怎么办,今天叫大家来讨论一下。”近日,在罗湾村的院坝里,村民们坐到一起,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拉着家常”解决村里难心事的方式,你一言我一语围绕主题协商议事。

“协商什么?”“谁来协商?”“在哪里协商?”“如何协商?”……黄舣镇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主动把阵地前移,将知情权、监督权、评判权交给群众,零距离为群众排忧解难,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乡村美,看“颜值”,更重“气质”。近年来,黄舣镇坚持重心下移、大抓基层导向,打造“酒谷红”党建品牌,整合辖区园区、企事业单位(泸州老窖、农商银行)、村(社区)等党建资源,共促社会治理。此外,黄舣镇还积极探索“川善治”平台,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目前,全镇已累计兑换积分50000余分,物资合计价值12000余元,惠及群众900余人。通过积分兑换助推乡风文明,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如今,行走在黄舣镇,高标准农田与农家院落相互呼应,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文明乡风传承,秀美活力的乡村新貌愈加清晰,一个个有形有魂的和美乡村正在崛起,一幅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正在徐徐展开。(刘梦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