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59期 封面

本期导读

01

美术聚焦

●2024毕业季观察:艺科融 致未来

02

新闻时评

●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兼顾表里

03

美术新闻

●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公布

●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在遵义举办

●八荒通神——第七届哈尔滨美术双年展在禹舜美术馆开幕

●第十四届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举办

●第十六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开幕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中国画、油画)开展

04

专题

●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在成都举办

●全球文化视野下中国笔墨的现代阐释|图画真解——中国笔墨的研究与实践展在宁波开展

05

艺术家

●何韵兰:自然·同行

●王白石:豫见白石

●邓建强:圣迹刻墨

●海报看展

06

艺术设计

●本周关注|奥赛博物馆举办印象派150周年大展

●每周视点|大埃及博物馆开放在即

●展览推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你的好奇之旅

毕加索:吞噬图像

●新作推荐|埃里克·齐纳《最重要的是》

07

美育

●名课荟萃|深入解读“凹痕”技法的课程

●美育现场|中小学美术教研员美育素养如何提升

●名师讲堂|中国国家画院李岗工作室高研班课堂教学实录|李岗:从中国画写生到创作谈开去

●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公共教育工作手记

08

副刊

●艺评|立象尽意与书法美丑之辨

齐白石《群虾图》的现代性表现

●美好时节|夏至

●新书推荐|红色美术的文化历史演进——评《中国红色美术史论(1919—1949)》

09

美术聚焦

●对话|陈振濂:书法要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美术聚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毕业季观察:艺科融 致未来

2024年毕业季如期而至,今年各大艺术类院校毕业展持续升温,自开展以来就受到广泛关注。表达自我、跨学科与新技术的融合、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这届毕业生作品带给大众的初印象。中央美术学院的“心向往之”、中国美术学院的“世界树”、西安美术学院的“无界”、四川美术学院的“开放的六月”、天津美术学院的“生如夏花”、湖北美术学院的“生成”、广州美术学院的“请回答,2024!”……无不彰显着毕业生们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充满青春的朝气。那么,这届毕业展有哪些特色与亮点呢?本期《中国美术报》带您感受一下毕业展上这届艺术青年的脑洞与活力。

新闻时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代建筑设计如何兼顾表里

近年来,建筑设计得到充分地发展,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许多城市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标性建筑。好的建筑设计在外观具有美感的同时,也会兼顾实际居住或使用的舒适感。夸张的造型和华丽的外表,不能代替作为骨架和灵魂的结构和空间。那么,作为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当代建筑设计该如何处理好外观与空间的表里关系?本期时评,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美术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公布

●红色印记·壮丽史诗——中国国家画院重走长征路山水画写生活动在遵义举办

●八荒通神——第七届哈尔滨美术双年展在禹舜美术馆开幕

●第十四届内蒙古自治区美术作品展举办

●第十六届江西省美术作品展开幕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中国画、油画)开展

专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在成都举办

6月1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四川美术馆承办,《中国美术报》社协办的“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四川站)”开幕式在四川美术馆举办。巡展项目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入选2024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开幕式当日还举办了“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四川站)学术研讨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球文化视野下中国笔墨的现代阐释|图画真解——中国笔墨的研究与实践展在宁波开展

6月8日,“图画真解——中国笔墨的研究与实践”展在宁波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联、复旦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宁波海曙区委宣传部、宁波美术馆、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潘公凯文艺大师工作室承办。展览由“中国笔墨文献展”和“潘公凯笔墨探索”两大主题构成,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内在精神结构的经典表达形式之一的“笔墨”作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多媒体记录呈现中国画笔墨复杂演变的悠久历史,引领观众透过笔墨之精妙,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并在全球性文化视野下对中国笔墨问题进行现代阐释,展开对中国传统笔墨在当代实践的新思考。

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韵兰:自然·同行

●王白石:豫见白石

●邓建强:圣迹刻墨

●海报看展

域外美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周关注奥赛博物馆举办印象派150周年大展

为了庆祝印象派诞生150年这个重要的艺术史节点,拥有最大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杰作收藏的巴黎奥赛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大型展览“巴黎1874:发明印象派”。本次展览由法国奥赛博物馆和美国国家美术馆共同主办,2024年3月26日至7月14日在奥赛博物馆展出,然后于2024年9月8日至2025年1月19日,展览将亮相美国国家美术馆。

●每周视点|大埃及博物馆开放在即

●展览推介|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你的好奇之旅

毕加索:吞噬图像

●新作推荐|埃里克·齐纳《最重要的是》

美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课荟萃|深入解读“凹痕”技法的课程

鲁迅说“镂像于木,印于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伴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版画在中国的土地上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并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雕刻、一施墨、一压印、一张宣纸承载了中国版画的智慧和艺术造诣,如隋代的《敦煌隋木刻加彩佛像》和唐代的《金刚经扉页画》都早于欧洲版画几百年。本期名课聚焦天津美术学院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凹版画技法应用》。

美育现场|中小学美术教研员美育素养如何提升

5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主办的内蒙古中小学美术教研员美育素养提升项目在中央美术学院结项。该项目是内蒙古教育厅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提升教师美育素养的重要举措。项目邀请到了国内美术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依据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要求,研讨和解决美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

●名师讲堂|李岗:从中国画写生到创作谈开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山水画拓宽了内容与形式上的表现可能。在开拓视野、吸收养分,并不断尝试与突破的当代艺术氛围中,中国山水画的践行者们既在前行过程中回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也审视自身从写生到创作过程中的思考维度。

●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公共教育项目|“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公共教育工作手记

5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23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的通知》。经组织评选和公示,共评选出优秀展览项目10个、优秀公共教育项目10个、优秀展览提名项目30个、优秀公共教育提名项目14个。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印染新生——中国传统印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系列社教活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万物生发,蔚然生长——中央美术学院2023年毕业季公共教育活动”等10个项目入选优秀公共教育项目。本期分享优秀公共教育项目之一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的公共教育手记。

副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艺评|立象尽意与书法美丑之辨

书法以汉字为载体,以笔墨线条为审美对象,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艺术门类。随着全球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书法美学也在与对西方文化的凝视、折冲、借鉴中,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日益彰显出中国气象、中国味道、中国韵味。今天,我们从备受关注的书法“美”“丑”这个理论原点出发,浅析书法艺术的审美内涵、审美心理和审美机理。

艺评|齐白石《群虾图》的现代性表现

近年来,对齐白石艺术的讨论一直在进行,一是对其绘画作品的整理归类与艺术语言的再研究,二是对其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推介、翻译与讲解。齐白石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无古无今”,取之于自然,保持着艺术的鲜活性。他笔下的艺术形象属于他那个时代,同时也超越了时代,具有现代性。

美好时节|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四时八节”之一。至者,极也,关于夏至的记载,陈希龄《恪遵宪度抄本》曰:“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夏至,五月中……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这表示夏至日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而是从这时,炎热的夏季正式开始。

●新书推荐|红色美术的文化历史演进——评《中国红色美术史论(1919—1949)》

中国红色美术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文化标识,既是中国美术逻辑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当代美术创作的艺术源泉。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吴继金撰写的《中国红色美术史论(1919—1949)》一书,共三卷,计120余万字、600余幅作品图片,是我国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领导美术运动的历史及其经验研究的大型学术著述,展示了中国现代红色美术的全貌。

美术聚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话陈振濂:书法要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直以来,中国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始终与时代同行,以卓越的学术素养、广博的视野和前瞻性的思考,深耕于书法艺术的创作、理论与教育领域。他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撰写了《书法美学》《尚意书风郄视》《篆刻艺术学通论》《书法美育》等80余部学术专著,不仅丰富了书法艺术的学术宝库,更为当代书法美育的普及与深化贡献了重要力量。本期“对话”专栏,邀请陈振濂分享其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编辑 | 李振伟

制作 | 闫天蒙

校对 | 安亚静

二审 | 贺 玮

三审 | 冯知军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4年出版45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30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