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芦志豪

最近,一场“内河航运产业合作联盟”的成立活动在郑州举行,目标是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内河航运产业集群”。

更重要的信号是,河南正在谋划47个内河水运项目,总投资1416亿元,借助这个大手笔,一举打通内河航运体系,全面融入长三角!

2023年9月,河南省召开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更是提出,要“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可见心情有多迫切。

今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了一项重点工作,“启动贾鲁河通航和郑州港项目前期工作”。

未来,郑州的港口城市身份,或许将变得更加鲜明。

河南大举上马内河水运项目,透露什么信号?中原大省,能够借此融入长三角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曾经有过悠久的航运历史。

“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这是400年前晚明重臣熊廷弼在路过当年的周家口,也就是今天河南周口市时,发出的感慨。

政府报告中提及的“贾鲁河”,更是可以追溯到史记中刘邦、项羽对抗的“楚河汉界”。

居天下之中,足够优越的地理位置,让河南从古至今都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

虽然黄河因为泥沙淤积不通航运。但如果翻看河南水系图,其实河南大部分处于淮河流域,拥有全国最大的淮河流域面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河南黄河南岸的一众城市,共有四条通道可以汇入淮河、长江水系之中:

东南部的颍河、涡河

信阳的淮河

南阳的白河(汇入汉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运河畅通,从河南一路坐船到上海,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只是后来铁路出现抢占了内河的生态位,近代连续不断的战争,还有花园口决口等事件对运河造成了极大破坏,河南的航运逐渐衰落。

进入新时代,沿海城市率先兴起,不靠海的郑州有一直选择了“内陆型”的发展方式,大多数人已经忘记了河南可以通航的历史。

如今,河南要重新打开这片天地,以航运来助力发展了!一系列的变化,也将由此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为什么要重新启动水运?这要从航运的优势说起。

内河航运运量大、能耗小、污染小,水运成本更是是铁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七分之一,这对于需要大宗商品运输的河南来说很有必要。

正因此如,这次发展内河航运,河南可谓是全力以赴。

过去两年,河南一连串的动作,将内河航运发展上升到空前高度。

先是2022年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提出了“一纵三横九支+其他航道”的总体布局以及周口港、信阳港为主要港口加8个地区性重要港口的港口布局。

从规划图就可以看出,河南水网密布,纵横交错,通过四条大动脉,汇入淮河、长江水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9月,河南省召开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更是传达了“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的明确信号。

2023年12月,“11246工程”发布,明确提出力争到“十五五”初,全省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完成投资1000亿元,通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打造淮河等4条通江达海新通道,基本建成周口港等6个中心港口。

2024年年初,河南又将内河航运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中。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建议,将中原出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重振内河航运,河南志在必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大力发展航运的背后,也折射出郑州发展模式的变化。

一直以来以强省会为发展战略的河南,这些年过得不算太好。2022年,经济第五大省的位置被四川反超。今年一季度,又被安徽夺走了“中部外贸第一省”的宝座。省会郑州集全省之力,却在全国城市排名中始终无法进入前列。

河南融入长三角的心情,可以说是非常迫切的。

这一点也可以从有关河南建设内河的报道中,经常出现连接、加入、融入长三角的字样看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运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有数据显示,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70%的工业资本集中在距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地区,全球前50大城市90%都是港口城市。

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就并不多说了,都是有着全球前五吞吐量的港口和集中了全国最高级航道的地方,在中部发展最快的两座城市武汉和合肥也离不开水运的加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一季度GDP前十城市排行榜上,北方城市只剩下了北京,剩下的九座城市不是属于长江流域,就是属于珠江流域。造成南强北弱的经济格局有很多原因,但物流成本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发达的水上物流,既可以在消费方面降低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可以在生产方面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
但是,水运在我国交通运输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偏低。据证券时报报道,2023年,我国公路货运量403.4亿吨,水路货运量93.7亿吨,水路货运量占比不到三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开通运河通道,将会给河南带来多大的改变?

这一点,可以看看安徽的例子。江淮运河开通后,改变了淮河中上游地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之间水运要绕道京杭运河的状况,将水运周期缩短约三分之一、运费降低约四分之一,预测到2030年、2040年,江淮运河总水运量将分别达到1.38亿吨、1.85亿吨。

据安徽省交通运输厅测算,江淮运河通航后,每年可节约腹地大宗货物运费60多亿元,降低沿线工业企业物流成本5%至10%,企业利润可提高1.6个百分点。

在带动经济发展和节省企业利润上,运河的威力就是这么大。

事实上,仅仅位于江淮运河的末端,河南已经感受到运河的巨大好处了。

根据,河南省交通运输厅的数据,2023年1月—11月,全省港口吞吐量4349.3万吨,同比增长10.6%;集装箱吞吐量8.1万标箱,同比增长117.6%。其中,第一大港周口港高吞吐量3804.3万吨,同比增长25.5%,增长非常明显。

河南在运河上看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由此打开一个崭新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路铁路建设退潮的今天,全力发展内河航运带动经济发展的不止河南一家。

事实上,这已成为中国各大省份的一大“杀手锏”。

江西正在规划中的浙赣粤运河,将要投资3200亿元横跨浙江江西广东三省,连接起长三角与珠三角;广西先行一步,总投资680亿元全长134.2公里的平陆运河已经开工,誓要为广西和广大西部内陆地区再造一个出海口;航运资源良好,有“一江一湖四水”的湖南也在加速湘桂运河的开工。

从数据来看,中国好像也进入了一个内河大建设时代。

2023年,全国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总计达30256亿元。其中公路建设28240亿元,同比下降1.0%。而水运建设2016亿元,同比增长20.1%。

难怪有人说,“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但又在重塑一个全新的大航海时代”。

回到河南省会郑州,作为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十字路口,郑州已经是中国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交通枢纽。在郑州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中,只剩内河航运是唯一的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河南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枢纽经济发展规划》就曾直接点出,要修建郑州港,打通河海联运通道,补上这块短板。待河南内河航运完成,郑州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还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随着黄河流域整体的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向好,黄河的含沙量在显著下降,未来也有可能恢复成一条正常的河流。

届时,通过郑州这个水运枢纽,半个中国的航道将彻底打通。

河南也将不再是传统印象中的内陆城市,一个“河流曲曲转,十里还相唤”的航运大省将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