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圈房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

难逃被历史长河淘汰的命运

但这份记忆却是无法湮灭的

更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村庄和房屋建筑》节选。

点击收听朗读

第四章 村庄和房屋建筑

村庄,在上海农村称宅基,这是农业经济条件下逐渐形成、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固定居民点。以规模论,基本可分为两种,一是独家村,即只有一幢或一两幢房子、或只居住一户或几户的,且独立的小宅基。二是多幢房子组成、有多户居住的宅基。这类宅基,房子可以有十几幢、几十幢甚至更多,居住户可以有十几二十户、四五十户或多到百户以上的。

上海地区的建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建筑形式也随着时代进步。一个宅基上的房屋住宅,建筑类型从草屋到瓦房,形制规模从简单到繁复,有个渐进变化的过程。从仅为栖身的房子,逐渐发展,出现并定型于适合苏南、上海地区自然环境、社会条件,既融礼仪文化、传统习俗于一体,又具美学价值的制式单体建筑和绞圈房子,表明农村住宅建筑进入繁盛期和稳定期,成为中国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世纪一二十年代时,一个宅基上,可以全部是绞圈房子,可以既有绞圈房子,也有其他类型住宅房子,如五开间单埭头房子、三开间单埭头房子。也可以没有一幢绞圈房子,全部是单埭头房子。正是这些不同形制、不同规格的房屋,和居住在里面的村民,才使一个个宅基建造有序,一个个氏族延续有序,也最终形成了独特而充满活力的地域文化。

一、选址

宅基的形成有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最早到达某地的祖先落脚在上海后,担负起组建宅基的重任。经过数代甚至一二十代人的努力,最终形成了规模且人丁兴旺。祖先择址时肯定有风水因素考虑,后人已无法体会他们的良苦用心了。但综观当地各个村庄宅址情况,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一)择水而居。宅址必选在有河流的地方,这一条最为重要。闵行区属于河网地区,天然的大小河流不计其数,四通八达,在广阔的田野上流淌而便利生产、生活。所有村庄有的一面靠河,有的两面靠河,甚至有三面河流环抱的。河流,既是人们生活用水之需,也是生产用水之需。每天的淘米、洗菜,还有洗衣服,都在河里。日常吃的水,都是取自河浜。早晨时,各家男人用提桶从河里打水上来,倒入灶边的水缸,随时取用。1968年3月底,我从部队复员回到家乡,以后的好几年里,全家(还有全村村民)还都是吃用旁边一条叫杨树浦的河水。直到1970年代初期,河水开始逐渐变坏,不能饮用,才打了一口井,生活用水改用井水。农田的灌溉,也全用河水。1950年代以前,人们外出、装运等,都以船运为主,河流还是每个村庄的外出通道,河道也是村庄的生命线。

(二)宅基都建造在比较高亢的地方,这可免受水患之灾,保证整个家族有一个安全的居住地。

(三)房屋建筑排列以带状(方言中称“埭”)为主,有的成一埭,有的成前后两埭或更多埭。每埭房子相对独立。

(四)房子前面都有场地,这很重要。场地的作用有三:一是农作物收成时用作打场之所,二是各家的晒场,三是走路的通道。夏天也是乘凉之处。

(五)沿河岸和房子后面有树木,这些树木有的是栽种的,有的野生的。有的家庭在屋后种植竹子,形成竹园。但必定是屋后,传统习俗认为屋前种竹不吉利,俗语有“屋前种竹,一生吃粥”。

(六)房子旁边留有小块土地作菜园,有的周边还种植枝杨围起来,形成枝杨圈。

宅基与宅基之间都有官路相通,同外界也有官路相通,只是前者的官路较窄较短,后者官路较宽较长。因为以前的土地是私有的,未经产权人同意,其他人是不能随便使用、占用的。而官路产权却是“公”的,即所有村民的,任何人有使用权,却没有所有权,即不允许占用,也没有发生过任何人占用官路的事情。这是过去社会长期自我管理中逐渐形成、共同默认并自觉遵守的规矩,也体现出一种契约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

在上海,有一种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的老房子,它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圈房子。它是海派建筑、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本土建筑的继承,积淀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

作家、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先生从小生长于闵行莘庄地区,在老家褚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充满回忆,更颇有研究。1983年在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时,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本书是一部学术成果集,更是上海郊区、尤其是闵行区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024年6月起,第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朗读:北外田园 高二(1)班 冯雪妮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汤婧娴

初审:方佳璐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