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远望去,郁郁葱葱,一片绿意盎然;走进细看,杂草丛生,一片闲置野地。

五彩斑斓的鲜花和造景,没有;拍照打卡的廊桥栈道?也没有。

如果不是提前知晓,来到这个地方,真的很难相信这是深圳的一个公园,还是一个位于市中心而且最“难进”的公园

相比起每天有80人参观名额的内伶仃保护区,这里名额更为稀少——每个月最多20人。

深圳作为“千园之城”,最不缺公园。但这样的公园,全深圳唯独只有一个。

今天,随我们走进“荒野”,一起探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这真的是个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农村,在乡下,这样的荒地不是随处可见?”这可能是很多人来到这里的第一感受。

确实如此,但这块“荒地”出现在深圳,还出现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福田,更何况旁边就是规划设计都十分不错的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事情就变得值得玩味起来。

这个很不公园的公园,与深圳其他公园大为不同,主打一个啥也没有,野花野草野蛮生长,除了一条小径几乎看不到有人为设计的痕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里最为显眼的建筑只有一座观测塔, 除此之外,科普展馆藏在土坡里,围墙用生蚝壳掩盖着,而公共厕所也隐藏在地下。

公园整体的设计如同这片荒野一样简单,仅有两个区域,通过一条简单的观测路径相连。

一头是石子水泥路加上锈迹斑斑的耐候钢,周边几乎都长满了野花野草;另一头靠近红树林,木制路径隐藏着茂盛的植物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荒野荒野,荒的地方往往更野。

沿着小径走过路过时,总会有不少虫子扑翅而过,充满着原始自然的野性,惹得小朋友连连大叫。

这里的滩涂和湿地,是黑脸琵鹭、白胸翡翠、栗喉蜂虎等一众候鸟的停歇地。 欧亚水獭、野生豹猫也是这里的常客。

虽然看似荒凉杂乱,甚至给人一种资金不足的感觉,但是深入了解它的诞生背景、设计理念,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肃然起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全国第一个不种植物的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时间拨回2017年,这一年,深圳第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龙华区、坪山区正式成为行政区。

也是在这一年,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举行。

听起来或许有点陌生,但其份量重的很,相当于植物科学领域的“奥林匹克”。每6年举办一届,第一届得追溯到124年前。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举办。

举办如此盛会,深圳自然是极度重视,于是承诺为这场大会做一个纪念公园——“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以下简称为纪念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公园的选址实际颇为讲究,被安放在了福田的红树林生态公园南面。

这里经常被深圳人称为“深圳湾的小钥匙”,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仅有一河之隔,西面紧贴着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这毫无疑问是一块风水宝地,选址在这儿,也和植物学大会非常贴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面的红树林生态保护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公园选址,图源格致论道讲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面的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

规划好选址,纪念公园的重头戏就落到了设计方案上。当时深圳作为甲方,向设计团队提出的要求是:打造一个创新形式的纪念空间。

当设计师庞伟提交方案后,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

甲方(深圳相关负责人):图里绿色的是什么植物?

庞伟(设计师):那不是什么植物。

甲方:那浅绿色是什么植物呢?

庞伟:也不是什么植物。

甲方:他又问,那是什么?

庞伟:都是土,从深圳各个有代表性的地方移来的土。

甲方:那植物呢?

庞伟:不种植物。

对话结束,会场陷入了沉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纪念公园设计草图,图源格致论道讲坛

不难看出,这个方案,不仅是创新,还很大胆!

要建立一座“不种植物”的公园,争议自然少不了。

“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需要植物,不然怎么与之有相关性呢?”

“如果公园不种植物,怎么称得上是公园?"

设计师庞伟做出解释,“不种一棵植物”,是指纪念公园不种植任何花草树木,把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大自然。

“人不种植物,但是风种、鸟种、昆虫种。人负责种土,从深圳各个有代表性的地方移来的土。”

说实话,即便是在2024年,这样也是一个叛逆且颠覆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这个方案被接纳。当时的植物学大会筹委会负责人投出了决定性的一票 ,他看中了方案中体现的“人与植物的伦理关系、哲学关系”。

“我不认为深圳每个公园都应该这样做,但深圳有一个这样的公园,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

庞伟在一次采访时回忆道:方案有99%的机率会被枪毙,只有1%的可能会通过,但我们就是那1%。纪念公园能建起来,要感谢当时的深圳领导和福田城管局。

不得不说,深圳的创新精神和包容性得到了完美诠释。

于是,一个”不种植物”的公园设计方案成功落地。值得一提的是,组委会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座百花争艳的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深圳,每当有一个新公园诞生,往往是它最精彩热闹的时候。

唯独纪念公园诞生的时候,却是它最为凄惨的时候。

因为这里实在是太荒凉了,是的,此时甚至还称不上是荒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行表土置换后,图源@薛大大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它公园在建设过程中会早早种上树木、鲜花,甚至在裸露的土地上铺上草皮。至少在视觉效果上,看着也不会太潦草。

然而,”不种植物”的纪念公园格外不同。

由于这片土地的前身,是建筑垃圾填埋场,土地贫瘠,仅简单地铺设了人工草皮,并不适合植物生长。

于是设计方从大沙河公园、观澜民法公园、龙华中心公园、国艺园林苗场以及大鹏地质公园等地方,迁移了1545立方米土壤。

让深圳的土、深圳的种子来孕育出纪念公园未来的模样,这样听起来倒有点像是在开盲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的纪念公园, 图源@ journey想在海边养一只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树林生态公园的旧貌,图源红树林基金会

2020年,刚开园的纪念公园格外荒凉,与不远处的红树林一对比,这里像是一片“戈壁滩”。

但是没有人种植物,不代表这里就会没有植物。前头说过,这是块风水宝地,当然也包括真正的风与水。

地处深圳湾边,风和水都会带来种子,栖息在湿地的飞鸟也会带着种子旅行,况且移植的土壤中也留存着一些植物的种子。

荒凉没有持续太久,小时候作文里常常会写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园半年后的前后变化, 图源:广州土人景观

半年后,原先的“戈壁滩”换了一副模样。 从寸草不生到郁郁葱葱,感叹造物主神奇的同时,也让人联想到一句古诗词:“离离原上草。”

据统计,建成半年内就自然生长出了至少11个科属、37种植物。其中包含了许多入侵植物,例如鬼针草、含羞草、银合欢等等。

这也造就了本土植物和外来入侵植物相爱相杀的局面。不过在自然主导和有限的人为干预下,纪念公园始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从景观效果上看,纪念公园不像深圳其他市政公园那样好看、好玩。

但随着时间推移,植物在这里自然演替生长, 人与自然的另一种关系,也 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参与一场“百年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7公顷,是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公园的面积。 论规模,它不到莲花山公园的十分之一。

然而,就是如此不起眼的小公园却有着十足的野性,还有跨越百年的“野心”。

2020年,伴随着纪念公园开园的同时,深圳也开启了一场跨越百年的科学实验,简称“2121计划”。

以百年为时间维度, 观察这个城市土地的自然恢复过程 ,并将其开放,成为公众能参与的平台,让这里成为年轻一代的科学启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亲身体验的游园之旅,名为“一日保育员”,其实也是“2121计划”面向公众开放的一部分。

除了游览纪念公园、了解其历史由来,志愿者还会沿路为人们耐心地科普各种动植物。

在介绍到本土植物与外来入侵植物的“战争”时,还 会带着大家一起上手“打绿怪”(清除一定数量外来入侵植物)。

对于能动手、又能获得知识的活动,孩子们自然是喜闻乐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在纪念公园中认识鬼针草、银合欢等外来入侵植物,了解它们和本土植物的“互相搏杀”,并亲自上手去“调停”,不禁有点动容。

这样的自然教育,在当下太稀缺了。日常接触的一切,往往都是被设计、被驯化的结果,有时候被保护得太好,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无论是自然界的动植物,还是孩子们。

联想到纪念公园凭借着冒险的姿态和一反常态的勇气而诞生,那些没有在公园里种下去的种子,仿佛此刻就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或许,这就是“不种植物”的意义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一日保育员”外,“2121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公园内生态环境的长期观察与记录。

为此,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市气象台在这里设立永久气象观测站,深圳大学、仙湖植物园等院校机构也在这里持续开展植物科学研究。

许多人会好奇在有限的人为干预下, 一块城市土地会生长成什么样子? 会有什么物种在这里出现? 未来又会有哪些变化? ......

带着许许多多类似的问题,再用100年时间,开放该公园给自然观察机构、植物和生态爱好者、青少年,持续观察这块土地上的生态演替、春秋变化,这亦是纪念公园的意义所在。

100年之后这里会变成什么样,我们无法想象。这里是否依然还会以公园存在,或许也是个未知数。 (大概我们也活不到那个时候亲眼见证了。)

但不妨碍有机会可以去现场体验一番,能参与到这样一场百年实验当中,也是挺酷的事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文/Vennphang

部分图片已标注来源

本文由深圳微时光原创发布

转载需授权,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后的深圳会是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