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月亮

每晚八点四十 陪你看世事

中专姑娘姜萍,拿了全球数学竞赛的12名。技惊四座。

我前几天写她的故事,在一个点上卡住了:

她成绩不错,中考621分,超过高中录取线100多分。

却去读了中专

为啥做出这个不合常理的选择?

各方说法不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邻居说,因为她家穷,读不起高中。而那所中专免学费,还有补助。

但爸爸说,家里虽不富裕,高中还是供得起的。姜萍选中专,是和姐姐商量着定的。他在外面打工,没参与。

姜萍的中专校长说,因为姜萍姐姐在这所学校,觉得不错,姜萍又喜欢服装设计,就来了。

那么综合起来,应该是这样:

1.姜萍家不富裕,虽然上得起高中,但花钱也头疼,而那所中专免学费还有补助。

2.姜萍能上的高中一般。

3.姐姐认为那所中专不错,姜萍也喜欢服装设计,觉得去学这个也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乍看也合理,但这其实是个错误选择。

你看姜萍的情况——

1.她聪明,爱学习。

2.她明确说自己的理想是上一所好大学。

3.她家虽然穷,但还是供得起她的。

这样的孩子,该上高中还是中专?

当然是高中。

原因也有三:

1.就算是普通高中,师资力量和学习氛围也比中专好多了。

而且如果在高中展现出数学天分,有很多竞赛可参加,更容易被看到(韦东奕就这么出来的)。

2.中专能升的大学很少。姜萍能选的只有三所,最好的是常熟理工学院,而姜萍的理想是浙大。

3.如果走普通高考,中专学生又要花很多精力学技术(姜萍就要熨衣服、踩缝纫机),不能全力拼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惜这些,姜萍报考时都不太懂。

甚至姐姐已经读完了中专,也还是不太懂。

这可能就是穷人家孩子的悲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人生大方向上,父母的认知不够,不能给孩子明确引领。

而十几岁的孩子,从小就在混沌中长大,到了关键时刻也没有明白人指路。

靠着自己幼稚粗浅的判断,很容易选错路。

这样的悲剧很多。

尤其我们这代人。

父母的视野、阅历大多有限,不了解人生上升路径。

全靠我们自己懵懵懂懂地悟,左奔右突地闯。

可能到四五十岁才想明白——

当年那样就好了。

但是早就晚了。

咱是不能回去改命了。

但不妨想想怎么做个好父母,让自己的娃少走些弯路。

我们之前总结过“好父母的5个标准”。

不一定完善,仅供大家参考:

1.爱孩子。

2.尊重孩子。

3.懂基本的养育常识,让孩子身心健康。

4.了解基本的社会上升路径,能给孩子指条明路。

5.自己有一定实力,能助孩子一臂之力。

最后两点比较难,但很重要。

值得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