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欧盟逼迫中企交出新能源汽车电池配方"的消息在网上引发热议。

据悉,这一事件源于去年10月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发起的反补贴调查。

彼时,欧盟以"不公平竞争"为由,将矛头对准了比亚迪、吉利、上汽等中国车企。

然而在调查过程中,欧盟居然打起了中企商业机密的主意,妄图以此借机获取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面对欧盟的步步紧逼,中方的反制大棒也已经举起。

欧盟,准备好加倍付出代价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中国新闻网等),并掺杂部分个人观点,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欧盟反补贴调查

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新型电池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此次调查对象锁定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三家中国车企。

对此,中方第一时间表达了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行径。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如同一匹脱缰的野马,在全球市场上一路狂奔,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无论是新能源车的产销规模,还是三电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都已稳居世界前列,引领全球电动车革命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中国车企的快速崛起,就像一根针扎在某些人的屁股上,让欧盟感到巨大的危机感和压力。

眼看着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在欧洲市场上大展拳脚,蚕食他们的市场份额,欧盟决策者们坐不住了。

他们摆出一副"捍卫公平竞争"的姿态,义正辞严地对中国新能源车企发起所谓的反补贴调查。

欧盟贸易专员费尔·霍根(Phil Hogan)还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公司获得了不公平的补贴,使它们在欧盟市场上获得了不当的竞争优势。"

对于欧盟这种倒打一耙、甩锅中国政府"补贴扭曲市场"的说法,中方早已驳斥多次,只是全被当耳旁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曾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给予适度政策支持,目的是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这与欧盟及其他国家对本土车企的扶持政策并无二致。

要知道,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长期以来也在大力补贴本土汽车产业,欧盟对此却视而不见,从不质疑。

更何况,在WTO框架内,也并未禁止成员方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合理支持。

可见,欧盟对中国采取"双重标准",是有悖于自由贸易基本原则的。

分析人士指出,从更深层次看,欧盟此番对华发起反补贴调查,与其说是维护公平竞争,不如说是出于对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忌惮和恐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领域,中国车企的全球竞争力都在飞速提升。

比亚迪、上汽、吉利、长城等中国品牌纷纷跻身全球汽车企业前列,海外市场版图不断扩张。

以欧盟调查对象上汽集团为例,仅2022年其在欧洲的电动车销量就超过20万辆,跃居欧洲电动车市场前三甲。

而比亚迪更是凭借先进的刀片电池技术,让众多欧美车企望尘莫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中国同行的迅猛发展,不少欧洲车企倍感压力,一些政客更是坐不住了,恨不得找各种借口设置壁垒,阻挡中国车企的脚步。

此次欧盟发起反补贴调查,就是这种保护主义心态的体现。

他们惯用的伎俩,就是拿所谓的"不公平补贴"说事,抹黑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为自己设置贸易壁垒制造借口。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靠的是中国企业多年的刻苦努力和政府的战略支持,这与所谓的"不公平补贴"毫无关系。

"羡慕嫉妒恨",真的是欧盟某些人对中国车企崛起最真实的心理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觊觎中国核心技术

如果说去年10月欧盟发起针对中国车企的反补贴调查,还能用"程序正义"来遮掩其贸易保护主义本质的话。

那么最近被曝光的"逼迫中企交出电池配方"丑闻,无疑彻底撕下了欧盟虚伪的面纱。

据今年6月的媒体报道,欧盟贸易官员竟然在反补贴调查过程中,厚颜无耻地要求中国车企提供包括动力电池配方在内的商业敏感信息。

这一荒唐要求,遭到了中国车企的断然拒绝。

上汽集团的回应更是铿锵有力:我们已经全面配合这次调查,提供了所有必要信息,但电池配方等商业机密绝不在此列,我们不会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动力电池技术可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代表着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就好比可口可乐的神秘配方,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

站在商业机密保护的角度,任何一家负责任的企业都不可能拱手相让。

可欧盟的贸易官员们偏偏不按常理出牌,打着反补贴调查的幌子,肆无忌惮地觊觎中国企业的电池配方,妄图瓜分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成果。

欧盟此番逼宫中国车企交出电池配方,是赤裸裸的技术剽窃行为。

他们担心自己在电动车技术上落后中国同行太多,就想用政治施压的手段,迫使中企'进贡'核心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披着法律外衣,但这种做法与光天化日下的偷盗无异,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目前,在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领域,中国已经遥遥领先欧美。

宁德时代、比亚迪、孚能科技等中国企业,不仅掌握了电池的核心配方,而且在电池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性能指标上全面超越国外同行。

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多年潜心研发的成果,岂能说交就交?连日本、韩国这样的汽车强国,都对中国动力电池技术羡慕不已。

欧盟竟然还想靠政治胁迫来获取,未免也太天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关税和反倾销说话

面对欧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咄咄逼人的无理姿态,中方显然不会坐以待毙,任人宰割。

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反制措施,中国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一项重磅计划——大幅提高欧盟大排量汽油车的进口关税

有关数据显示,2022年,欧盟对华出口排量2.5升以上的汽车金额高达1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224亿元,占欧盟对华汽车出口总额的大头。

如果中方将这些车型的进口关税提高至25%,无疑将给众多欧洲豪华车品牌带来毁灭性打击。

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等高端车企恐怕都要慌了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对于奢侈品牌而言,提高关税意味着零售价格水涨船高,而中国又恰恰是他们最为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占全球销量的比重动辄三成以上。

如此一来,非但在华销量和利润将遭受重创,品牌声誉也会大打折扣,中国此举针对性极强,堪称一记漂亮的还击。

欧盟对中国新能源车反补贴调查,威胁到中国车企的利益,那么作为反击,瞄准欧洲传统优势的燃油车高端市场,未尝不是个聪明的选择。

通过精准打击欧洲企业的痛点,让他们尝尝惨痛损失的滋味,才能迫使其收敛贸易霸凌的嚣张气焰,重新思考对华合作的重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当奔驰、宝马们疼得龇牙咧嘴时,欧盟决策者再迟钝,也不得不考虑他们的诉求。

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方这招可谓老辣精明。

当然,进口关税并非中方反制的唯一筹码。

据商务部消息,中国还在加紧对欧盟白兰地酒发起反倾销调查。

白兰地可是法国人的骄傲,更是欧盟农产品对华出口的重要品类。

数据显示,去年前三个季度,欧洲对华白兰地出口同比大增20%以上,中国市场对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据悉,反倾销调查的初步裁定结果预计将于今年8月出炉,一旦措施落地,法国等欧盟白兰地大国无疑将损失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若一意孤行,坚持对中国车企反补贴调查,甚至变本加厉,逼迫中企交出电池配方等核心商业机密。

但中方绝不吃这一套,我国将坚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欧盟最好明白,中国不是吓大的,奉陪到底完全没问题。

反制的大棒正在举起,只待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落下。

除了汽车关税和白兰地反倾销,后续或许还有其他制裁手段陆续出台,中国完全可以在更多领域同欧盟对着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历来奉行以和为贵,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化解争端。

但如果某些国家执意无视规则,肆意破坏自由贸易秩序,中方捍卫国家利益的意志和决心必须让全世界看到。

通过汽车关税和白兰地反倾销调查,中方向欧盟传递的信号已经非常明确:面对不公,我们绝不会忍气吞声;面对讹诈,我们更不会轻易下跪。

中国捍卫发展权益的意志坚如磐石,手中也有足够多的反制筹码,奉劝欧盟莫要自误,切莫低估了中国利用自身巨大市场的博弈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分裂,各方反对

事实上,欧盟对中国汽车加征关税的决定,在其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不同利益集团各执一词,严重分化。

德国、瑞典等国率先表态反对这一决定,担心此举将引发一场代价高昂的贸易争端,得不偿失。

就连欧洲的部分汽车业巨头也纷纷站出来,对欧盟的征税决定提出质疑。

宝马集团CEO齐普策发表公开声明称,加征关税将会阻碍欧洲车企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奔驰、法拉利等公司高管也均有类似表态。

这些睿智的企业家们显然看清了中欧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大势,他们更愿意在市场中同中国车企堂堂正正地竞争,而不是充当某些政客博弈的炮灰。

一些国际组织和智库专家也纷纷为中国车企鸣不平。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ICCT)的研究称,中国品牌电动车大举进入欧洲市场,对当地经济绿色转型带来诸多裨益。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销量已占到新车总销量的19.5%,预计每年可帮助欧洲减排将近50万吨二氧化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人为设置关税壁垒,阻碍了中国电动车的进入,无疑会拖累欧洲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进程。

专家呼吁欧盟审慎决策,不要让政治偏见蒙蔽经济利益,用心去思考同中国车企合作共赢的大计。

此外,也有不少理性的欧洲民众也在网上为中国车企叫屈。

在他们看来,国产电动车性价比非常高,并且在市场上深受欢迎,没有这些车型,反而让很多人都负担不起电动车,更谈不上环保出行。

诚然,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上,欧盟内部很难形成统一立场。

但从德国、瑞典等重要成员国,到众多跨国车企高管,再到广大普通民众,支持中欧汽车合作的呼声已是一浪高过一浪,这股声音恐怕再大的政治喧嚣也掩盖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盟执委会此番对华开征"惩罚性关税",无疑是与民意和产业界利益相悖的。

面对像德国这样的重量级成员国都公开唱反调,政治上又何以服众?加之中方反制措施带来的巨大经济代价,无异于腹背受敌,欧盟高层对此应当会有清醒的判断吧。

纵观整个事件,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打压之举,再次暴露了西方一些政客的傲慢与偏见。

面对中国车企的异军突起,他们非但没有奋起直追,反而处处设障,充斥着"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

殊不知,当今时代,创新发展才是国际竞争的硬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新能源车企能够在全球市场异军突起,靠的是勇于创新、敢于突破的拼搏精神。

奇瑞"刀片电池"、比亚迪"刀片电池"、上汽"高续航电池"等核心技术,无不凝结着中国企业家的心血和汗水。

反观欧美车企,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他们似乎更愿意躺在"保护伞"下养尊处优,也难怪会对中国同行的进步感到不安。

正所谓,人不进则退,与其花心思搞政治打压,倒不如放下成见,向中国同行学习,以创新谋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