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呼和浩特6月17日电(记者张丽娜、侯维轶、达日罕)一个人、一间屋、一座山,他为大兴安岭1200余亩荒山披上“绿装”。没有电、没有网、没有熙熙攘攘,他把二十五个春秋都留在了大山之上。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种树“愚公”,这个人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霍尔奇镇前进村村民王武山。

6月的大兴安岭处处孕育着生机与活力。天刚蒙蒙亮,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土屋外,我们见到了年过花甲的王武山

只身住在山里25年,他有些不太愿意交流。当我们说想看看他种的树时,他麻利地配好了除草剂。

同行的地方宣传部干部提醒我们,跟他爬山有点难。只见他蹬着一双胶鞋,背上30斤的水桶,没多大一会儿,便迅速消失在林海中,如入“无林之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武山和他种出的“林海”。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这一片樟子松生长了有3年多”“那边800多株果树是我10年前栽的”“脚下这片是去年新种的树苗”上山的路上,王武山“如数家珍”般地介绍着他种的树。

这片曾经的荒山,竟然多处树密到无路可走。王武山,从山底走到山顶,慢慢地打开心扉,向我们讲述了他与这片林子的故事。

2000年,他卖牛的生意受挫,家庭生活也遇到了打击,在感到走投无路之际,选择在埋葬父母的这片山种树。他至今仍记得刚来时的情况:光秃秃一片,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他想种树的想法,没几个人支持。有人说“有买树的钱干点啥不好”“就那荒山你咋能把树种活”,面对身边人的质疑,王武山回应:“山上没有树还能叫山吗?我想这辈子干成点儿事。”

没有树苗,他就卖掉了家里养的几头牛。没有路,他拿起镐头一步步开掘。没有水,打了一口井用水桶往上背……

“第一年种下的树苗,因为不会种,只成活了一小部分,第二年又摸索着继续补种。”他告诉我们,他不喜欢纷纷扰扰,和森林在一起时,他是最开心的。

“春夏季我的活儿主要是除杂草,林间杂草多,不但不利于防火,还抢占了树的养分,影响树苗的生长。”背上沉重的除草剂喷洒罐,拿上一根保持身体平衡的长树枝,王武山像往日一样迎着朝阳上山护林。

一边登山一边喷洒除草剂,王武山顺着林间的崎岖小路,登上了山顶。摩挲着茁壮生长的松树苗,他满眼欢喜:“荒山变绿了,没有白辛苦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武山正在喷洒除草剂。新华社记者 侯维轶 摄

喷洒过除草剂,王武山又回到了半山腰的小屋歇息。他身旁的架子上,用坏的镐就有十多把。“一开始种树时刨树坑很费镐,现在用打坑机刨树坑就省力多了。”王武山说,以前没有拖拉机拉树苗,他就背上80来棵树苗上山,种好后再下山继续背,每年光胶鞋就能磨坏五六双。

种树时,有些山坡很陡峭,王武山已经记不清摔了多少回,就那么几件衣服,都已经磨得看不清颜色,他还缝了一件专门背水用的褂子,肩旁处加厚了好几层补丁。

20多年的种树经历,让王武山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一眼就能看出这棵苗什么品种那棵树几岁;树坑挖得深一些、大一些有利于存水;把春季种树调整为夏季降雨前种树,充沛的降水有助于树苗成活;在陡坡种树时要带上镰刀,关键时刻可以勾住地面以免滚落山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武山种树的山上,有些地方坡度很大,爬山非常消耗体力。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开水、咸菜、馒头,午饭后稍作歇息,王武山又拿起镰刀上山为沙果树修枝。路过一片过火林地,看着被烧黑烧断的大树他依然痛心不已:“五年前,一场森林大火烧毁了这里600多棵树,火越来越大,一棵棵大树被烧毁,咱是真着急却又无能为力,最后还是村里的老乡们赶来后,一起扑灭了大火。”

树被火烧过、被羊群啃过,王武山几次着急病倒都是因为这片树林,他下决心把没了的树再种回来。自此以后,他在树林间储备灭火用的水罐,格外注意铲除杂草。记者采访时,遇到一群羊进了林子,王武汉大步流星赶过去,跟羊倌吵了起来,看得出他是真生气了,语调一次高过一次。

山上的树越来越多,有人劝他卖一些,改善生活条件。他说自己压根就没指望种树发财。“一棵树也不能砍,钱多少不卖,必须往下留存。”去年果树林的沙果带来了一点儿收益,他把8000元钱全部用来购买了树苗和植树工具。

这老汉真是“愚人”!守着满山的林子,却过得清贫如洗。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给他修房子,志愿者过来给他理发、送来了方便面和火腿肠,他一句一句地表达着“不需要了”,但他听到村支书要给他想办法弄点稀缺树种,一下子来了精神。他显然对吃的喝的没怎么在意,最得他心的还是树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武山在给果树修枝。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在王武山的示范带动下,有不少周边村民也加入到植树造林的队伍中来,前进村村民娄殿国成为村里植树志愿者。他说,去年村民们还专程去向王武山请教咋选苗,他特别高兴地传授给大家他的种树本领。

盛夏的夹心山上,松树、杨树、桦树郁郁葱葱。树多了,山上的小动物越来越多,房前屋后经常能看见野猪、狍子、野鸡。王武山说,他一点儿也不孤独,这片林子的每个生物都是他的“伙伴”,包括呼啦呼啦的风声。他养的鸡经常被狐狸叼走,叼走就叼走,不害怕也不怨恨。

夕阳西下,王武山修剪好果树,回到了小屋中。我们一行人表达了对他的敬佩,他腼腆地笑了:咱也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没啥大不了的。咱就是寻思,留下一片林子,叫后人能借点儿光。

他还讲了他的新想法,山上种了很多樟子松,接下来他尝试着成功嫁接红松,等红松长成后,再把收获的松子卖掉,买更多的树苗,种更多的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说起他种的树,王武山的脸上总会露出纯真的笑容。新华社记者 达日罕 摄

此时放下笔,我们还能回想起他步履如飞、灵活穿行在林中的样子。现在想来,他的脚步为什么那么轻松?可能源于远离了尘嚣、心灵的干净。他的目光也是久久不能忘怀,那是一种和你交流时,瞬间打动你的光——朴素的光、真诚的光、纯粹的光。向您致敬,种树“愚公”王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