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个地方是湖北红安县。1930年的时候,那个地方还不叫红安,而是黄安,就是历史书上那个黄安战役的黄安。

黄安县有个地方叫姜家岗,当时的红军在那里设立了一所临时的后方医院,军民一起在那里接收、救治来自四面八方的伤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数的伤员被送进来,治好了,离开了姜家岗,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战场。也有很多的伤员来了之后,再没能走出姜家岗,他们牺牲了,长眠在了姜家岗。姜家岗湾后的山坡处,有一片高高低低的土坟包,据说一共有73个,里面安歇着73位红军烈士。

当初安葬那些烈士的时候,村民们在每个坟头都立了一块木牌,写上英雄的名字,想着有一天他们的家人或者后人能够寻到这里,祭拜自己的先辈。可惜,后来大部队转移了,那些木牌也很快被损毁、掩埋了。

再后来,当地的村民们凭着记忆恢复了一些木牌,但随着后续的战乱,以及岁月的变迁,那些烈士的名字和那些历经风雨的木牌一样,逐渐消散在了人们的记忆深处。那片墓地被统一称为红军烈士墓,那里的烈士都被称为无名烈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村里的几位老人,还依稀记得其中两个烈士的名字。他们一个叫:高德福,另一位就是:黄民进。

高德福这个名字之所以没有被村民遗忘,都是因为村里的一位老红军,他的名字叫陈明志。陪伴高德福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是陈明志,亲手安葬他的也是陈明志。因为这段缘分,陈明志一直希望能帮高德福找到他的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德福不是红安人,他是被人用门板抬到姜家岗后方医院的。他看起来年纪不大,约莫二十出头的样子,据说当时已经是红军的一名营长了。他在黄安战役中身受重伤,来到姜家岗的时候已经昏迷不醒了。

陈明志不知道高德福到底是哪里人,但国人都讲究叶落归根,陈明志希望能够帮助这位英雄营长魂归故里。高德福牺牲那年是1932年。从那时起,陈明志就一直四处打听高德福的家人。可惜,直到陈明志也去世了,姜家岗的村民们也都没能打听出高德福家人的任何消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姜家岗的村民老程头,到河南去看望远嫁的闺女。大家都知道红安县是有名的将军县,便让老程头给孩子们讲讲红军烈士的故事。老程头讲着讲着,就讲到了那一片无名烈士墓

“都是英雄人物啊,可惜几十年过去了,也不知道他们的后人在哪里?”老程头感慨了两句,随后提起了陈明志帮高德福找寻家人的往事。

“高德福?岳老师,您确定是在黄安战役中牺牲的高德福?”女婿高定新突然打断了老程头的话语。亲家高厚学也目光灼灼地凑了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啊,就是高德福。红军营长高德福,村里老人时常念叨他的名字,每年都会去给他扫墓。”老程头又重复了一遍。

“红军营长高德福,那不是我爷爷惦记了一辈子,到死都放不下的细爷爷吗?奶奶……奶奶,细爷爷找到啦!”高定新一边激动地喊着,一边站起身跑进了里屋。

老程头也愣住了,他没想到红军烈士高德福居然是自己亲家的亲弟弟。说起来都是姓高的人,但他从来不曾往这个上面想过。村民们找了这么多年,英雄的家人,居然就在自己眼前?老程头简直不敢相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的,真的有德福的消息吗?”老程头愣神的功夫,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奶奶,在高定新的搀扶下,从里屋慢慢走了出来。老程头知道这是女婿高定新的奶奶伍汉清,老人家高寿已经九十多了,平日鲜少走动。

老程头又把红军营长高德福的事情同老人家细细说了一遍。说起来,他记得的也不多,翻来覆去也就那么几句话。老人家看着老程头,张着一张没牙的嘴,老泪横流。

“是的,是德福,是我家弟弟高德福……定新啊,他就是你的细爷爷……”老人家擦了一把眼泪,随后拉着自己孙子的手,回忆起了当初高德福参军的情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1929年,刚过完年没多久,年轻热血的高德福要去当兵。那个年代,到处战乱,消息传递不便,附近村里征兵入伍的好男儿,一去不复返的不在少数。高德福离家的那天,家里的两个孩子都舍不得他,分别抱着他的两条腿哭着闹着不让他走。

可高德福没有多迟疑,他带着嫂子伍汉清给他做的两双新鞋,带着一家老小满满的不舍,头也不回地走了。他走得很快,步履匆匆,走进革命的队伍,走上大大小小的战场。

家里人不知道高德福的队伍具体在哪里,只是偶尔听到附近村民传回的消息,说哪里哪里又打仗了。家里的老人就会给祖宗上香,为战场上的高德福祈福。后来,家里人听说高德福在战场上表现很英勇,还升官了。具体当了什么官,家里人也搞不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黄安战役爆发了,高定新的爷爷,也就是高德福的大哥,听说自己弟弟在战斗中受了很严重的伤。他急忙叫了两个关系较好的村民,想要去把弟弟接回来养伤。他们一路打听到了红安七里坪附近,却没有打听到高德福的消息,只能无功而返。

再后来,他们听说黄安战役死了很多人,尸骨堆成了山,分不清谁是谁。高德福的大哥不放心,又外出打听了一年多的时间,还是没有打听到自己弟弟的消息。家里老人有了不好的预感,每天都给祖宗上香,祈望高德福能够平安回家。

一天天一年年,家里人再没有听到任何关于高德福的消息。再后来,抗战胜利了,内战结束了,新中国成立了,黄安县改名红安县了,高德福依然没有消息。小辈心里都清楚,这位长辈怕是回不来了。但老辈人依然心有执念,逢年过节都会给祖宗上香,请求他们保佑在外的人儿能早日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可怜见,高定新的奶奶在有生之年,终是替自己的公公婆婆和丈夫,等到了小叔子高德福的消息。九十多岁的老人家,激动非常,嚷着要去高德福的坟头看看。

“细爷爷,家里人来看您来啦。爷爷同奶奶念叨了一辈子,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接您回家。爷爷闭眼前的那一刻,还在念叨着您的名字……”

高定新全家跟着老程头一起,来到了姜家岗烈士陵园。在高德福的墓前,每个人都热泪盈眶。高定新代表全家,给自己的细爷爷敬酒上香。高厚学抚摸着墓碑上的“高德福”仨字,老泪纵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打小就是听着自己小叔的名字长大的。小叔高德福在高厚学的心中,是英雄人物的代表。小叔高德福也是高厚学父亲的一块心病。父亲生前常常念叨,若是当年他能将高德福找回来就好了。

岁月远去,父亲和小叔都不在了,高厚学自己也老了。高厚学抹去眼泪,看着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待他们祭拜完毕,他又带着他们将烈士陵园的73位烈士,逐一祭拜了一遍。

虽说年月久远了,烈士陵园里所有的坟墓都被打扫得很是整齐、干净。高定新一家很是感谢姜家岗的村民,感谢他们这么多年对烈士墓的看护和打理。于是,老程头便带着高家人去见了守墓人姜能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能山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姜德善也是一名红军战士,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牺牲了。姜能山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什么模样,但他是听着红军战士的英雄故事长大的。或许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经历,姜能山对红军战士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感情。

一次偶然,年少的姜能山路过姜家岗湾头的那片红军墓地。因为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打再加上一些人为破坏,那时候的墓园更像乱坟岗。咔嚓一声响,姜能山发现自己不小心踩到了一座裸露的坟头。脚下的棺木已经烂掉了,隐约可见里面的烈士遗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姜能山不知怎么的,就想起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红军父亲,突然感到内心一阵悲凉。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有意无意地修补这些红军烈士的坟头。没事儿就来看一看、走一走、拔拔草、添添土,有时还会同烈士们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后来,年纪大了一些,姜能山有能力了,时不时还会弄些松柏树苗栽种到这片墓园里。只是,有人栽,有人拔,那些树苗顺利长大的不多。但姜能山不管那么多,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照看和维护着这片墓地。

再后来,姜能山成家了,有儿子了,他还会带着儿子来一起维护这片墓地,给儿子讲红军烈士的战斗故事。逢年过节,他还会让妻子做好饭菜,带着酒,牵着儿子一起来祭拜这些红军烈士,仿佛他们就是他的亲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儿子参军了,姜能山入党了,当上村支部书记了,他还是坚持定期来墓园添土、除草、种树。“破四旧”的时候,守墓被认为是迷信活动。姜能山白天不敢出现,就在晚上的时候,偷偷进墓园进行清扫打理。

后来有人问过姜能山,为何非要坚持干这事儿呢?

姜能山说:“埋在这里的都是红军战士,他们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到最后连名字都没了。他们回不了家,不能与亲人团聚。我在这里,就是他们的亲人。我守住他们,替他们的亲人祭拜他们,他们就不是无人看护的孤魂野鬼。我一直想着,若是有一天,他们的亲人或者后代找到了这里,也不至于一片荒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有些人盯上了这片墓地,说要在这里开山种茶。姜能山凭一己之力,拦住了一大群背着锄头、铁锹准备动手的人。有人说:反正那些坟头下埋的人姓甚名谁也不知道,不会有人找来,也不会有人给他们扫墓。挖了又有什么打紧的?

可姜能山说什么也不让开。他告诉那些人,躺在墓地里的都是革命先烈,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换来了如今安稳的生活。挖了他们的坟头,让他们尸骨无存,这事儿怎么都不能干。只要姜能山还在,就不会没人给他们上坟。

姜能山说到做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一直到现在,他一直尽其所能的守护着这片红军烈士墓地。这一守,就守了大半个世纪。在这期间,他还一直在搜集整理这些烈士的生平事迹,帮他们寻找亲人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定新一家听了守墓人的故事,都很钦佩姜能山,也很感激他。他们当面掏出身上的2000元现金,想要表达内心的感动和谢意,却被姜能山谢绝了。姜能山说他义务守墓,只是尽了一个红军战士后人的本分。

“按照细爷爷往日的脾气,他应该更愿意留在姜家岗,留在他战友的身边。而且,这里有一位陪伴了他们大半个世纪的守墓人,爷爷奶奶应该放心了,也释怀了。”

来到姜家岗之前,高家人还商量着,要把高德福的墓迁回河南老家。见过那么多没有名字的墓碑和守墓人姜能山之后,他们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每隔一段时间,高定新和他的父亲就会带着祭品来祭拜这里的众多烈士,顺便看望守墓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先楚、郭天民、周纯全、陈锡联、谢富治、王建安,这六位威名赫赫的开国上将,都出自湖北红安。有人统计,红安县一共出过223位将军。古人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姜家岗红军烈士墓园只是红安烈士墓地的其中一个代表。

在那个战乱年代,多少英雄儿女远离亲人和故土,在风华正茂时归于尘土,变成了无名烈士。正是因为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换来了后人的幸福生活。任凭岁月流逝,总有守墓人将他们的故事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