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长达3300多年。毛主席对黄河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所作的《沁园春·雪》中的“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绘的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

1952年,毛主席利用休息时间来到黄河决口泛滥最多、危害最大的河段进行视察。陪同毛主席视察的还有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等人。

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期间也发生了许多趣事,比如说他到农家讨水喝的时候,曾被农妇问道:“斯大林同志没有一起来吗?”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回复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的专列抵达山东济南。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知道毛主席来后十分高兴,他早早地就和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省长白如冰来车站等候。

毛主席的列车缓缓驶入站,许世友见状连忙登上列车看望毛主席。毛主席说:“我这次出来是休息,看看黄河和名胜古迹,就不多打扰你们了。”

10月27日,毛主席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视察了济南历史上决口频繁、灾害严重的乐口险工处。毛主席站在抗洪大坝上,望着滚滚的黄河水说:“这里的黄河底比济南城内地面高出多少?”

工作人员回答道:“高出6米到7米。”毛主席点点头,嘱咐道:“要把大堤和大坝修牢,千万不能出一丁点的事情!”

紧接着毛主席顺着堤坝前进,一边走一边谈,要怎样修好堤、怎样修好坝,雨季发大水的时候,一定要发动群众上堤防守,必要时军队要上去坚决死守,不能出事。毛主席话音刚落,许世友就回答道:“服从主席的命令,坚决完成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前进的过程中看到堤外有大片的盐碱地,便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人回答道:“黄河比较高,堤外低凹,再加上小清河很多年没有疏通,因此排水不畅,造成耕地盐碱化,种不保收。”

毛主席听后叹了口气,然后说:“我知道黄河洪水为害,黄河侧渗也会被百姓造成严重的灾害。那你们引用黄河水淤地,改种水稻,让群众吃大米,少吃地瓜不行吗?”

毛主席提出的办法当地的百姓从未尝试过,因此当地领导说:“我们对这个没有经验,但我们之后会尝试看看!”

毛主席在济南期间还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趵突泉、黑虎泉等四大名泉。在大名湖,毛主席看到湖面波光闪闪,游船众多,脱口而出:“‘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历下亭闻名天下。”

毛主席顿了顿解释道:“这是大诗人杜甫为了看望其弟弟杜颖而来到济南,刚好和当时担任北海太守的李邕相遇,两人在亭下饮酒,也写出了著名的诗篇,这也是大家都知道历下亭的原因。”

就在这个时候,许世友说:“主席,前面不远处就是国民党王耀武在北极阁的指挥所,咱们要不去看看?”毛主席一听来了兴趣,当即说:“好,那咱们就去看看,看看看被活捉的败将是怎么指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当大家登上北极阁后,毛主席幽默地说:“来这里也见不到王耀武将军了。”

10月28日下午,毛主席抵达徐州站。徐州的市委书记华诚一、市长张立中等人在车站迎接。徐州的同志见到毛主席后连忙解释:“主席,真是不好意思,由于事先不知道您要来,所以没有准备。”

谁曾想毛主席听了这话却十分高兴地说:“我就喜欢听没有准备的汇报,这样才真实!”全场大笑,也缓解了当时紧张的氛围。

在徐州同志汇报的过程中,毛主席不断提问,这也让当地领导同志感到格外亲切,都畅所欲言。毛主席说:“这样很好,了解问题还是比较真实透彻的。我这次出来主要是休息,看看过去黄河故道,它是经徐州入海的,不想多打扰你们。”

10月29日下午3点,郑州铁路局副局长耿玉凡向河南省委报告,刘建章局长也从徐州来电说:“今天晚上中央有几位领导到兰封(今兰考),还请省委考虑迎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天晚上7点多,毛主席的专列开进兰封县火车站。前来迎接的河南省委书记张玺、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人来到专列上,杨尚昆、罗瑞卿等人热情地招待了他们,并说:

“主席曾在徐州登上云龙山,眺望黄河故道,如今已经休息了。主席担心会扰民,所以决定今天晚上不再去开封住,就住在列车上,这样方便明天看黄河。”

张玺听后连忙说:“怎么能让主席住在列车上呢?还是去开封住吧,那里都安排好了!”

杨尚昆摇了摇头,说:“且不说主席已经睡下了,如果今天晚上在开封住下的话,那么明天早上还要回来,这一来一回太费时间了。主席已经和我们交待过了,说是明天早上见你们,然后一起吃个饭。”

见杨尚昆这么说,张玺等人只好作罢。紧接着刘建章带着张玺、陈再道等人到另一列车上休息。

就这样,毛主席为何不扰民,选择住宿在列车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30日早上6点,毛主席走下专列,到附近的村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生活习惯。毛主席从粮食堆上拿起一穗玉米,然后问一旁的老乡:“老乡,今年收成怎么样啊?”

对方回答道:“不咋样,那年不都是这样吗?咱这盐碱地不打粮食啊!”毛主席接着问:“那打的粮食够吃吗?日子过得好不好?”老农说:“比解放前好多了,这都是托了共产党的福啊!”

毛主席离开打谷场后,徒步登上了黄河大堤,感慨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啊!”不一会儿,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和省委领导人赶到毛主席的面前。

罗瑞卿介绍他们的名字后,毛主席亲切地和王化云等人握手,说:“谢谢你们,请到车上谈谈黄河的情况吧!”

来到列车上,张玺说:“罗部长告诉我们,主席您这次视察的重点是黄河,于是我们便将‘重点’(王化云)给找来了。”毛主席笑着问王化云:“你的名字都是哪几个字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化云

王化云回答了自己名字的用字后,详细向毛主席叙述了清道光23年黄河洪水泛滥的往事。毛主席听后关切地问:“近几年黄河泛滥吗?”王化云当即回答道:“6年来黄河没有决口,是因为没有遇到特大洪水。如果遇到特大洪水的话,那是相当危险的。不修大型水库储蓄洪水,只靠修筑河堤是挡不住洪水的。”

紧接着王化云又向毛主席汇报了在黄河干流、主要支流修建大、中型水库的想法和初步规划。而这些初步设想和计划都是王化云经过潜心研究古代治河方略、黄河水文资料和实地考察得出的结果。

听完王化云的汇报后,毛主席的专列向黄河大堤东坝头的险工地段驰去。

11点10分,毛主席走下专列,换乘汽车向黄河岸边疾驶。没过多久,雄伟的黄河大堤就展现在眼前。毛主席走下汽车,大步登上大堤,当眼望去黄水滔滔,一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壮观场面。

毛主席沿着大堤向东坝头走去,看着波涛滚滚的巨流,主席不由得朝东北方向望去。过了一会儿,毛主席问一旁的工作人员:“这里是什么地方?”对方连忙回答道:“这里就是铜瓦厢,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这岸是东坝头,对岸还有西坝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话音刚落,一旁的王化云接着说:“当时决口的原因,一是因为清朝的腐败,二是因为社会环境混乱……”听了王化云等人的介绍,毛主席再次陷入沉思。

毛主席望着奔腾而来的黄河直冲东坝头后,又骤然折向东北,令东坝头的位置显得更加险峻。毛主席沉默了一会说:“这里的坝一定要修好!”

毛主席顿了顿又问:“什么叫埽?”“埽者扫也,御溜外移也。”王化云引用了古书上的解释进行回答从,从而说明埽的作用就是阻挡激流,保护河岸。

毛主席点点头继续问:“过去治河的古书都看了吗?”王化云回答道:“为了向古人学习,看了一些。”

毛主席详细地查看了大堤和石坝,然后问王化云:“像这样的大堤和石坝你们都修了多少个?”王化云想了想说:“全河修了1800公里,筑坝接近5000道。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时候,这些坝埽大多都是用秸料做的,很不坚固,不过现在我们都改成石坝了。”

毛主席又问:“黄河六年来都没有决口,如果今后继续把大堤和坝埽修好的话,黄河会不会还有决口呢?”王化云等人回答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如果遇上特强洪水的话,就会遇到非常大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王化云一边走一边说,不一会就来到了杨庄工地段。毛主席问当地修防段段长:“你们都管多少坝?有多少干部和工作?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好不好?”段长一一进行汇报。

随后大家上车继续沿着黄河大堤下行,来到杨庄险工地段的最后一道坝。毛主席率先下车来到黄河滩上,他仔仔细细地观察了一会淤积的泥沙后问:“每年都能冲过来多少泥沙?”

王化云等人进行具体的回答后,又谈了治理泥沙的一些想法:“必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减少黄河的泥沙淤积,有利于黄河下游的治理。”

毛主席听后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

毛主席听完王化云等人的汇报后,感到有些口渴,便想到附近的农家讨碗水喝。而在此期间,也发生了不少趣事。

王化云对当地十分熟悉,于是由他当向导,带着毛主席等人向前方不远处的村庄走去。由于此处处于山坡顶部,所以只有几家农舍,周围静悄悄的,时不时会听见鸟叫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尚昆和王化云走在最前方,毛主席则走在他们两个身后。等到了农舍后,王化云率先进去查看,在西侧的一间屋子里发现了一位农妇。这位农妇看上去60岁左右,此时正在剥玉米粒。

王化云认得这位农妇,他上前大声询问:“刘大娘好啊,我们来讨碗水喝!”刘大娘听到熟悉的声音后连忙抬起头,这才发现屋子里早已站满了人。

刘大娘先是一愣,然后笑着招呼王化云等人:“来来来,快坐快坐,这么多人来了我也没发现。”紧接着刘大娘又问王化云:“你们要几碗水啊?”

由于只有毛主席和杨尚昆口渴需要喝水,因此王化云回答道:“大娘,我们只要两碗就够了。”刘大娘说:“好嘞,那你们先坐着等会儿,我一会就来。”

不一会刘大娘端着两碗水放在毛主席和杨尚昆的面前,因为屋里光线比较暗,再加上刘大娘年纪大了,眼神不好,所以没有认出眼前这位就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

刘大娘端完水后,又继续坐下脱玉米粒。毛主席则坐在她身边,一边喝水一边问:“大娘,你家里还有其他人嘛?他们都干什么去了?”刘大娘回答道:“我家里还有儿子和老头子,儿子去当兵了,老头子赶集还没回来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继续追问:“那地里打得粮食够吃吗?”

刘大娘头也不抬地说:“我们这都是盐碱地,很少生产粮食。”毛主席听后扭头对王化云等人说:“这里的河水治好后,我们下一步计划就是改造盐碱地。”

刘大娘还以为毛主席和王云华一样是当地的干部,因此并没有将他们的话放在心上,只是专心地剥着手中玉米。

等毛主席和杨尚昆将水喝完后,便向刘大娘告辞:“谢谢您的水,我们要走了。”刘大娘点了点头,发出“嗯”的声音,尽管如此她的头还是不曾抬起过。

毛主席、杨尚昆、王化云等人原路返回,谁曾想刚走下山坡就遇到一位60多岁的农家老汉。这位老汉本来疑惑怎么有一群人从自己家的方向下来,紧接着他看到了熟悉的王化云,便上前打招呼:“王主任,怎么要走了?要不再回去坐坐?”

王化云笑着说:“不坐了不坐了,我们刚从你家出来呢!大娘说你去镇上赶集了,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

老汉来不及回答王化云的话,直呼:“毛主席?!您是毛主席吧?”原来老汉在王化云说话的间隙发现了一旁的毛主席,他经常看毛主席的画像,所以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毛主席笑着上前和老汉握手,说:“不去了不去了,我们已经打扰过大娘了,不好再打扰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老汉的嗓门太大,又或许是他见到毛主席太过激动,那一声“毛主席”被正在剥玉米粒的刘大娘给听到了。刘大娘连忙放下手中的玉米,快步跑到山坡边,高声喊道:“毛主席?您就是毛主席啊?”

毛主席抬头望去,笑着朝刘大娘摆了摆手。刘大娘紧紧盯住毛主席,激动地说:“主席,斯大林同志没跟您一起来啊?”

毛主席等人听了刘大娘的话不由得笑出声,主席则回答道:“斯大林比我忙,路也元,这次没来,下次我和他一块来看您!”

那么刘大娘为何会这样问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众所周知毛主席和斯大林的画像是挂在一起的,再加上当时中苏关系犹如亲兄弟,因此大字不识几个的刘大娘便以为他们两个经常在一起,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

30日晚上,毛主席住在河南省开封的河南军区。此时也已经深了,大家都休息了,可是只有毛主席房间的灯还在亮着。毛主席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找当地的方志阅读,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日,毛主席出要到河南省新乡去看引黄灌溉工程。在离开开封的时候,毛主席还嘱咐王化云等人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给办好!”

起初毛主席并没有准备去郑州,但当专列抵达郑州境内的时候,他突然提出要在这里下山,然后去邙山看一看,目的就是为了看一看新建成的引黄灌溉大闸。

过黄河到北岸后,毛主席来到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渠首闸,并向陪同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赵明甫详细询问了工程建设问题和灌溉的情况。

赵明甫说:“人民胜利渠能引黄40个流量,大概可以灌溉40多万亩,发展可高达70多万亩。”当毛主席听到这几个数字后,高兴地说:“好,好,很好啊!”

也正是因为如此,毛主席临时决定到黄渠去看一看。毛主席等人来到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听完工作人员的汇报和介绍后,毛主席也提出了不少问题和建议。

紧接着毛主席带着商量的语气问管理人员:“把闸门打开,看一看进水可以吗?”陪同人员有些为难的说:“主席,现在还没有通电,如果开闸的话只能人摇,现在人还不够……”

毛主席笑着说:“怎么不够呢?不是还有我们嘛!那我们就一起去摇开大闸好吗?”话音刚落,毛主席就带头脱去大衣,和大家一起摇引黄灌溉大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河

大闸被毛主席等人摇开了,黄河水瞬间流进水渠。毛主席坐下点燃一支香烟,一边吸烟一边说:“沿黄河一线,如果每个县都能建立一座引黄河水的大闸就好咯!”

在回专列的路上,毛主席又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在专列上,毛主席说:“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改变了过去黄河下游只决口遭灾却不受益的情况,也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

1954年冬,毛主席在南巡回京途中路过郑州。在郑州火车站的专列上,毛主席再次听取王化云等人关于“治黄”的工作汇报,并着重谈了水土保持和治理规划的问题。

1955年6月,毛主席在河南省委会客室第四次听取了治黄的工作汇报。这次毛主席所关注的热点是关于黄河治理规划的实施问题。

1959年,毛主席在济南再次视察了黄河,并说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话:“大家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啊。”

自从第一次考察黄河后,毛主席一直惦记着第二次考察黄河,除此之外还想考察一次长江。毛主席曾想过,如果第二次考察黄河的话,一定不要坐火车,而是骑马考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骑马

1961年3月,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曾提出:“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就骑着马视察。从黄河的河口到它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喜马拉雅山,沿着长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

8月,毛主席在庐山和张仙朋聊天时曾说过自己的三大志愿:

第一、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我可以多多调查研究,了解当地的情况,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

第二、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不过我对地质方面不是很了解,所以还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

第三、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都写进去,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都写进去,让后人评价我是一位怎样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主席开始准备第二次考察黄河,他指示身边的工作人员要练习骑马,要学会调查资料,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年夏天,毛主席还在北戴河骑马走了几圈,当时还有人拍摄了毛主席骑马的照片。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毛主席还是没能实现第二次考察黄河的心愿。尽管如此,但毛主席对黄河的情感和关注,一直伴随他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