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 济宁报道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济宁拥有深厚渊源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济宁既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创意创新,通过“八个融入”为抓手,树标杆、作示范的同时,不断从“生活化”“场景化”“当代化”等方面持续探索,让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扎根于此的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坚持规划引领,探索发展思路,积极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样板,谱写了文化“两创”精彩篇章。

文化持续赋能

绘就乡村愿景

漫步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鲁源书房、礼乐雅集等综合文化空间,全方面展示儒家文化内涵。沿着小路拾级而上,造型古朴的鲁源新村儒学美德示范街便映入眼帘,道路中间流动的儒家文化文字长河,诉说着这里渊源的历史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我们村子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融入。开展的‘文化入户’活动,以贴近百姓的生活方式,把儒学典籍、家风家训牌匾送到家里,帮我们树立良好的乡风村风,让村子更文明、更和谐。”鲁源新村村民张奉军对村子的变化深有感触。

村民交往中,人们以礼以诚真心相待,尊老爱幼、兄友弟恭、怀德达善,和谐美好的幸福图景,如今正在孔子的出生地徐徐展开。不仅如此,鲁源新村还做起儒学文化体验游、民宿经营等,这既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的生动实践,也有力推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孔孟大地,“活”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愈发迸发出强劲生命力与驱动力,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生态秀丽的龙湾湖艺术小镇将非遗、手工艺相结合,营造游玩中丰富的文化体验;大洪沟村以民俗旅游、文化创意盘活当地闲置资源,成为网红打卡点;“孝善治村、文化兴村”的后八里沟村,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村民的道德素养和凝聚力,成为“全国文明村”和“中国美丽乡村”……随着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继承与利用,越来越的村庄走向乡村振兴之路,家园更美、生活更甜。

经典融入教育

厚植文化自信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夏日金色的阳光洒在尼山脚下,漫步在尼山孔子博雅学校内,四书五经,书声琅琅。该校执行校长陈效军说,自2022年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学校以来,学校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做到每天1节经典诵读课,每大周4节国学经典教育课。

在济宁市永丰街中心小学,伴随阵阵欢乐的音乐,学子们在操场上,跳起文明礼仪操。“小学生要记牢,文明礼仪很重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该校五年级的朱梓函边跳操边跟读。她说,“我非常喜欢跳文明礼仪操,既锻炼了身体,也让我们加深了对儒学经典名句的理解。我最喜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这告诉我们要边学边思考,不能做思维上的矮子。”

在高校,文化“两创”工作同样如火如荼。近年来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和总结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打造富有济职特色的文化育人品牌,充分发挥学院在全国全省高职文化育人工作中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作为学院文化育人工作职能部门,我们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知、涵育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持续做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作。”该校文化育人中心党支部书记、教授姚洪运说。

据了解,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济宁通过加强校园优秀传统文化长廊、展厅、文化墙等传统文化景观建设,探索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戏曲、诗词、传统体育、中医、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令广大学子了解、认同、喜欢上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利用当地极富特色的各类研学基地,济宁建立完善“学校+基地”研学机制,打造出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养,形成实践养成示范效应。

文明交流互鉴

书写文化自强

文明多元多样,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等重大文化活动,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增添更多新鲜“血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已成功举办九届的世界文明论坛,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嘉宾学者汇聚在一起,展开深度的交流对话,既让世界的理念走进中国,也在这里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副主任刘廷善在参加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时表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2010年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专注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为己任,广泛凝聚国内外儒学研究高端资源,以实际行动答好文明交流互鉴必答题,以开放姿态讲好中国故事,逐渐成为全球多元文明对话交流的重要平台。

国际孔子文化节展现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生命力,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令数字文明与先贤智慧交辉碰撞,让人对未来产生更多遐想;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走进济宁活动,营造儒家文化与戏剧艺术的双向奔赴,书写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三孔、两孟等传统景区不断吸引游客前来“朝圣”,以孔子博物馆、尼山圣境为代表的新三孔以及水泊梁山景区推动数文融合,令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全新活力,营造更便利、更个性化的服务,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文化生活样法

常态融入生活

其实,这些只是济宁“八个融入”工作的一个缩影。济宁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勇担文化使命,以示范片区为载体、以全面融入为主线、以重大活动为牵引、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激活儒家文化“源头活水”,形成“一区引领、双轴驱动、五章并举、八个融入”的生动格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彰显了新担当、展现了新作为。

依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济宁与清华、北大等16所顶尖高校共建联合研究生院,目前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项目正在推进中。同时,组建12个儒学研究高端学术团队,初步构建起“一个中心、若干分中心、N个研究基地”的儒学研究体系。“儒学讲堂”普及教育品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群众生活,更接地气。通过整合三孔、两孟、大运河、微山湖、梁山等优势资源,打造文化圣地体验游、国学经典研学游等四大精品旅游线路,高能级开展文旅融合……研究阐发、普及教育、传承创新、文旅融合、传播交流“五篇文章”越来越丰厚,内容越来越精彩。

作为全市文化“两创”的重要载体,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锚定“突破尼山片区建设,强化核心带动功能”的战略部署要求,接续研究实施“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提升配套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济宁市高质量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2-2025)”《尼山文化片区综合发展规划》,相继建成尼山大学堂、尼山讲堂、鲁源小镇等一批牵引性强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一体打造尼山圣境、夫子洞、耕读书院和周边村落,建成鲁源小镇核心区一期工程,全面打响“千年鲁源 万世昌平”文化地标,有力地提升了尼山文化片区的文化承载功能和基础保障能力。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推进办主任朱湘华表示,文化工作是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的主责主业,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扛牢新的文化使命是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义不容辞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示范区还还打造了100个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点,让优秀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般融入新时代、走进新生活、引领新风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文化就是生活的一种样法。文化要想是活的、有意义的,一定是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教化作用,一定在体现在具体的生活之中。比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一定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而是体现在生活实践当中。”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教授宋立林表示,济宁是孔孟之乡,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一直以来文化底蕴就特别深厚。济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德教育、教育教学、乡村振兴等“八个融入”举措,是一次有益探索,令济宁成为全国很多地方前来学习的样板。

近年来,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正逐渐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其快速发展能够带动有效投资、促进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济宁学院党委副书记丰家雷建议,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丰富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