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一天,本来请了病假的刘伯承突然接到军委指示:来京参加会议。临行前,刘伯承彻夜未眠,左眼球布满血丝,在火车上也无法入眠,头痛得难以忍受。一下火车,刘伯承确实病得厉害,于是被送往医院检查。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刘伯承一面住院治疗,一面冒着失明的危险,实事求是地写了份检讨。随后,刘伯承在被授予开国元帅军衔之后,仅仅三年就向毛主席提出了“辞职”的请求,却在会议上被彭德怀点名批评。到底刘伯承做了什么,会让彭老总在建国之初,第一个站出来批评他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邀功不图名的普通军人

刘伯承在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的高小毕业后,就进入夔府中学堂学习。不久父亲去世后,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刘伯承只好辍学回家务农。但他并不安心当一辈子农民,辍学后他曾到上海寻找革命党,没找着,只能选择回乡。

后来他当过半年巡警,1911年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之后,青年刘伯承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参加了辛亥革命学生军。1912年初,他得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将弁学堂,于是就立即匆匆赶到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去报了名。

徒步约500公里赶到江北城之后,刘伯承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将弁学堂。进入学堂学习,不仅不收学费,还要发饷银,因此,刘伯承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协助母亲抚养弟妹。他深知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而对每一门课都格外认真。

课堂之外,他还自己找一些军事著作阅读,同寝室的同学看到后,就说:“伯承,想当将军吗?” 刘伯承嘿嘿一笑,说:“要学就学好嘛。”其实,极少有人知道,刘伯承有一个想法:“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这也是他报考军校的动力。

10个月的训练结束后,刘伯承在1912年底毕业,并来到了第5师当了实习生,随后还升为了班长、司务长、排长等职位。因为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刘伯承很快就在军中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川中名将”。

1923年9月,刘伯承在参加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失利,右腿负重伤。当时很多人都从各个方面来指责他,面对这样的处境,刘伯承实在是想不通,最后他写下了一份请辞领罪的报告,开始在成都疗伤。

这份报告,表明了刘伯承光明磊落、敢于承担的品格。不过报告发出去了好几天,刘伯承也没等到关于辞职的回复。但在这一期间,他得以静下心来读书和思考。回首自己12年的戎马生涯,虽然历经苦难,九死一生,但却仍旧改变不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状,对此他感到十分苦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刘伯承苦闷彷徨时,他偶然间遇到了老友吴玉章,在他的介绍下,又认识了杨闇公,两人都是早期的共产主义活动家,当时正在成都筹备建立中国青年共产党。他们都诚挚地邀请刘伯承加入进来,共同为社会革命效力。

但让他们两人没想到的是,刘伯承却婉言拒绝了。当时刘伯承并没有弄清楚各个党派的方向,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开始随吴玉章到各个地方考察共产主义运动。两年多的所见所闻之后,刘伯承重新深切地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拯救中国。

于是1926年5月,刘伯承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入党后,他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当初参加革命的理想。50岁那年,在他在所作的《自铭》中曾说过:“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12个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面对自己率军打下的一个又一个的胜仗、立下的一个又一个战功,刘伯承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从不邀功请赏,更不居功自傲的态度。

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向濮阳转移的路上,突然得知国民党军一部由菏泽向鄄城孤军冒进,于是刘伯承当机立断,发起并亲自指挥了鄄城战役,在鄄城以南地区歼敌9000余人。

随后,刘伯承又指挥了历时4天的滑县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共11800 人,彻底打破了蒋介石占领邯郸的美梦。但在总结这两次战役的成功经验时,刘伯承反复强调:“我们的胜利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取得的……我们正是因为坚决执行了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才取得了消灭敌人4个半旅的胜利。”

刘伯承屡战屡胜的故事,很快就在中原大地上传开了。对于“常胜将军”这一个称呼,刘伯承曾谦虚地说:“我不敢当,不能说是常胜,多数胜就不错了。我们只是尽了自己的责任,不敢‘贪天之功’。没有人民给吃、给穿,军队也是不能够打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