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尹双红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第 04 版)

蓝色的光伏板,挡住了太阳直射,减少了水分蒸发、降低了风速,加上定期清洗形成的水浇灌,黄色的不毛之地上,绿意开始铺展……在我国西部的不少荒漠化地区,正在奏响“黄+蓝=绿”的神奇变奏曲。

故事并没有结束。野草疯长会影响发电效率,还可能引发火灾,于是羊上场了,成群结队的羊,在蓝色的“海洋”中悠然吃草……“光伏羊”新模式,发展了清洁能源、治理了荒漠化,还帮农牧民增加了收入,“一举三得”的巧思,成为我国治沙智慧的生动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治沙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防沙治沙犹如“滚石上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既需要苦干的精神,也需要巧干的智慧。

在与黄沙的反复较量中,内蒙古磴口探索出“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光锁沙”的方法,库布其实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新疆柯柯牙在防护林网中套种苹果、核桃、红枣等经济林“以林养林”……正是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推动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

模式之所以有效,关键在因地制宜。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不同类型地区,沙化土地特点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尽相同。同样是库布其沙漠,南缘干旱,则飞播灌木密植造林;北缘有水,则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依托穿沙公路、孔兑,营造护路林、护堤林;在腹地的丘间低地和地下水位较浅的区域,则建设绿岛、绿洲。从具体情况出发,运用系统思维,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发展符合实际的治沙模式,才能铺展人沙和谐新画卷。

在宁夏中卫腾格里沙漠,闻名于世的“治沙魔方”麦草方格,便诞生于此。如今,这里的植树工人几乎人手一把新“神器”——“干”字形的铁制植苗工具。它直接把苗木根系送入45到50厘米深的湿沙层,让苗木成活率提高了25%,植苗效率提高了一倍。这个“神器”,正是一名治沙人休息时用木棍“拄”出来的。翻开三北地区的治沙手册,引水拉沙、锁边固沙、螺旋钻种植法、节水容器种植法……一个个正在发挥大作用的“土办法”,无不是人民群众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实践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治沙创新就有了源头活水。

陕西神木,毛乌素治沙造林基地,90后小伙张至立志“当沙漠里的一棵樟子松”。大学毕业后,他成为一名治沙人,组建起4人的科研团队,在微生物研究方面进行攻关,“如果成功在林下种植赤松茸、牛肝菌等食用菌,每亩可以增加六七万元林下经济的收入。这就能够引导更多人投入到植树造林事业中来。”从防沙到治沙再到用沙,当治沙与致富有机融合,当新一代治沙人开始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沙里掘金”“点沙成金”,荒漠化治理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今年6月17日是第三十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持之以恒抓好防沙治沙工作,不断创新完善治沙模式,一定能创造更多防沙治沙新奇迹,让美丽中国绿意更浓、成色更足,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