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如何解决基层“看得见却管不了”的难题?江西省抚州市深入推进“四下基层”制度化常态化

让基层治理更加有力有效(深度关注·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⑤)

本报记者 朱 磊

笔直的硬化马路直通村内,路两边是一座座蔬菜大棚。大棚里,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白路乡汀桥村党支部书记邹保平,正和村民一起采摘辣椒,挥汗如雨。“去年,果蔬大棚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元,今年我们村计划扩种160亩连体大棚。”曾经贫穷落后的汀桥村,村集体经济正日益壮大。“这多亏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下基层,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提供了大量的产业技术指导。”邹保平说。

近年来,抚州市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制度化常态化,推动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听民意、解民忧,扑下身子谋发展、抓落实,同广大基层干部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一大批基层“看得见却管不了”的难题得到有力解决。

建机制,让机关干部多到一线调研、现场办公

4月中旬,正午时分,南城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尧留影在上唐镇余公头村的制种田里,为农户耐心讲解抛秧机的操作方法。“还是机械化作业好!”村民李银祥对这位县里派来的农技下乡指导员竖起大拇指,“过去是1天时间,2个人才能完成1亩田的抛秧,人工成本近300元/亩;现在用抛秧机,1个人1天就可以完成10多亩田的抛秧,核算下来成本不到60元/亩,真的又快又好、省钱省力!”

南城县是全国水稻制种大县,4月是水稻制种插秧的关键时节。尧留影和同事们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半个月内走遍了全县12个乡镇40余个村,问需于民。了解到提高耕种效率的普遍诉求后,他们有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指导服务,推广普及水稻制种机械化。

坚持发展的事问企业、民生的事问群众、治理的事问基层。近年来,抚州市深入践行调查研究下基层,市级领导同志领衔35个调研课题,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基层调研。市四套班子成员围绕领衔课题,下沉一线摸实情、谋良策,带动广大机关干部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梳理问题、排查难题。

临川区若士路,窄窄的一条双向道。走在这条路上,西大街街道若士路社区党委书记梅淑娟向记者介绍,过去,路边全是菜贩摊位,像个流动“菜市场”。周边还有临川四小、抚州一中两所学校,每到早高峰,菜贩、送孩子的家长、买菜的居民挤在一起,拥堵不堪,成为老城区治理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街道经常接到投诉电话,可我们也只是‘一事一办’。要想根治问题,单靠街道的力量,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梅淑娟说,直到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调研,才把这一问题“提级办理”。

调研团队多次实地调研,听取各方面情况,并召集公安、城管、学校等多个单位,和街道一起,会商解决办法,最终决定利用若士路周边的伍家巷东侧两块棚改征迁闲置地块,建设临时市场。

如今,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的伍家巷临时市场落成。菜贩刘云根说:“终于安稳了。大家还有一个心愿,希望有一个让所有菜贩都能入驻的永久菜市场,可以摆放冷柜生鲜!”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开展永久菜市场选址工作。梅淑娟说:“上级部门单位心为基层想、劲朝基层使、人往基层走,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想解决但没有能力解决的难题,让基层治理更加充满力量。”

搭平台,让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

细雨微风,位于东乡区圩上桥镇何家村的蓝莓基地里,紫色、淡红色的蓝莓果正在冒头,来自各区直部门的党员突击队和莓农一起,提着篮子,埋头采摘成熟果实。

从去年开始,东乡区1.6万多亩蓝莓逐渐进入丰果期。不久前,在东乡区“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区委组织部走访调研发现,随着蓝莓成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在区委组织部的倡导下,各区直机关组织了数十支党员突击队,利用周末帮助莓农采摘蓝莓。

“这已是今年第四茬果子了。老饶,加工也要抓紧了。”在田头,东乡区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邹永辉和江西养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饶思克交流着蓝莓加工相关事宜。饶思克说:“机关干部除了帮助莓农采摘,还向企业大力推介东乡蓝莓。我们决定打造一条针对蓝莓的果酱生产线,预计投产后年加工量可以达到800万斤。”

目前,东乡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平台为载体,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833个,组建党员突击队187支。

在抚州,通过创新各类平台,使民声上得来,干部下得去,实现资源有效集中。黎川县优化“黎民事、码上办”便民服务平台,将收集到的民情诉求分为普件、急件、要件等类型,精准快速处理群众诉求;金溪县以“金事精办”小程序作为开门纳谏的主阵地,解决各类问题1267个;乐安县以“禾场话事会”为载体,组织群众畅所欲言谈想法、提建议、话发展,建立“民情清单”603条……

“凯升路一家烧烤店占道经营”“凯升路烧烤店深夜扰民”……又是一年烧烤旺季,在“桔事好办”系统后台,南丰县桔都东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洪昆瑜收到居民反映的诉求,随即转发给共建单位县城管局。第二天,她和县城管局干部一同前往烧烤店,详细了解情况,并开展法律宣传,店主很快就进行了整改。

2023年,南丰县打造“桔事好办”小程序,开通“一键上报”功能,一般要求社区、县直单位分别在3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内办结群众诉求。在洪昆瑜看来,“桔事好办”小程序让社区可以调配的资源更多了。“通过小程序,我们可以快速对群众诉求进行分类,哪些社区自己能解决,哪些需要共建单位协助解决,哪些还需要非共建单位的支持,清晰明确,一目了然。响应诉求、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升。”洪昆瑜说。2023年以来,群众通过“桔事好办”小程序累计上报各方面问题1156件,其中1128件已办结。

强队伍,让更多年轻和专业的力量沉下去

“您有一条待办任务到达!”广昌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中心(档案馆)副主任谢瑞清收到一条信息。“广昌营商”微信小程序提示,其对接的企业江西铭普电子有限公司提交了人员招聘的诉求。作为这家企业的“零号员工”,谢瑞清随即和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沟通,将企业人才招聘信息发布到省、市、县就业平台上。

零待遇,但服务零距离。这两年,广昌县向企业选派“零号员工”,着力发现和解决企业党建、项目推进、创新发展等方面难题。“我们优选65名机关干部服务企业,其中26名为90后年轻干部。这些干部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了解市场,了解企业所需所想,也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广昌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危小娟说。

担任江西铭普电子有限公司“零号员工”以来,谢瑞清积极帮助企业办理相关证明、申请公租房等事项。她说:“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经济工作的了解更加深入,沟通协调能力也得到提升。”

近年来,抚州市还选派由服务专员、金融助理组成的“红链助企团”,深入企业开展政策解读、帮办代办、融资授信等服务,为企业落实融资需求255.7亿元,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与此同时,抚州市持续推动精干力量向乡村全面振兴一线流动。新一轮市县两级选派的驻村干部中,具备农村工作经验的有973名,35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297名,占比分别较上一轮提高30%、12%。

抚州市乡村振兴局驻南丰县白舍镇田东村第一书记徐园荣,刚驻村就遇到了棘手事。田东村田东组的污水处理项目因各种原因多年未完工,大量污水直排沟渠,臭气熏天,村民隔三差五就到村委会反映。村里多次与施工公司联系,但项目始终没有进展。

徐园荣决心解决这个难题。她积极协调市、县相关部门来村里了解情况,争取政策支持。最终,2022年底南丰县终止了与之前公司的合作,并推动项目重启。2023年11月,污水处理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中之重。如今,徐园荣和村干部们一起谋划、一起努力,建立了茶树菇示范基地和甲鱼养殖基地,并承接了南丰县白舍盱江段砂石运输业务,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增长到90万元。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需要更多关注和资源倾斜。推动干部下基层,能够实现民声上达、资源下沉,对于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民生问题意义重大,必须常抓不懈。”抚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肖妮娜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8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