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数字体育课课堂现场。吴定锋供图

你能想象划船、滑雪、拳击、登山等项目在一个200平方米的场地内同时进行吗?在北京大学一门很新的“体育课”上,“理想”能照进现实。

在北京大学邱德拔体育馆的智慧健康驿站中,单车、跑步机、划船机等设备整齐摆放,看起来和普通健身房相差无几,可悬挂的幕布、显示屏以及柜子上十几副VR眼镜,则暗示着这个“教室”的不同寻常。

这里开设有国内首个数字体育课,吴定锋博士担任授课教师,课程依托学校的智慧设施,将体育素养和数字素养相结合,打破了传统体育课项目制的“藩篱”,利用数字技术让体育课充满想象力。近期,这门首开先河的课程交出第一个学期的答卷。“这应该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共创的课堂。”吴定锋说。

今年2月19日,“数字体育”以全校公选课程亮相,20多名同学和吴定锋一起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承行健是其中之一,他用“书呆子”调侃原来的自己,并坦言数字体育课让他重新认识了运动的可能性。“课上能尝试各种各样的项目,还能针对性地锻炼身体的不同部位。比如,滑雪机对上肢力量的训练效果很好,开学时,我引体向上一个也做不了,现在我能做十来个。”

如何在没有一片雪花的室内滑雪?智能滑雪机就能模拟高山双板滑雪的场景。地面是两条滑雪杖移动轨道和感应装置,正前方放置着显示屏,学生只需要站在中间,双手握滑雪杖,即可开始训练。当双手伸直从前往后用力按压,滑雪杖便沿着轨道移动,眼前数字大屏中的小人就能飞驰于雪上,若想体验追逐的乐趣,4台滑雪机能轻松满足雪场竞技的需求,要是配合VR眼镜使用,模拟越野滑雪的场景会更加真实。

就读于法学院的范紫烁有过“屈指可数”的滑雪经历,她表示,囿于时间和物质成本,在校学生很难实现“滑雪自由”。高尔夫、赛艇等项目同样因花费高、场地特殊等现实原因,在学生面前竖起高墙。“但通过数字体育的方式,能让学生们足不出户就体验这些项目,甚至进阶训练。”吴定锋表示,技术的加持让一些看似“高冷”的项目有了走近大众的可能。

在传统体育课上,数字体育也有用武之地。据吴定锋介绍,“缺乏数据支撑的体育课,多少存在盲目性,老师和同学对于锻炼过程及效果评价不够清晰”。但数字体育的介入,能让个体变成数据的集合,在数据中,老师和同学能一目了然地把控锻炼进度。

想要得到自己的健康数字画像,需要先输入年龄、身高、体重等信息,完成体能测试。之后,以测试结果为基础,对“减脂”“心肺训练”等不同目标建立训练强度管理和训练计划管理。在吴定锋看来,“数字体育课程是从人的健康出发,目的是让用户以最小的投入高效实现身心健康”。

数字体育场景下,参与锻炼的学生会佩戴心率带,实时监控的心率就会出现在大屏幕上,“锻炼时心率太高,老师就会提醒。”数学学院殷子萦说,“我的目的是减脂,心率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减脂效果会更好,有了心率‘监督’,自己就能有意识地去调整。”在这个特殊的教室里,各个设备都能“用数据说话”:拳击练习中,能记录打拳的力度和速度;骑行训练中,能记录骑行速度、阻力、功率、方向等数据。这些数据的出现,有助于老师更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灵敏、耐力、柔韧等运动素质。

在吴定锋眼中,体育老师应该像“扁鹊的大哥”,治“未病”,“让学生多花时间在锻炼上,未来就能少在医院花钱”。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体育?

数据可视化即时准确反馈锻炼结果,能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更有获得感。“体育训练强调‘延迟奖励’注重内啡肽,但在还没有形成习惯的时候似乎更加需要‘即时满足’的多巴胺。”吴定锋举例称,强调“先苦后甜”的传统体育教育像是“非要学生剥完瓜子再一把吃下去”,但现实是,很多人剥到一半就丧失了兴趣而放弃。而数字体育更凸显即时性,“让学生剥一颗吃一颗,尝到甜头后,他们会更主动、更轻松地坚持下去。”在他看来,大众健身,无论传统还是创新,无论虚拟还是现实,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把体育这颗“瓜子”吃到肚子里。

数字体育课上,很多趣味和交互游戏总让体育训练时间过得飞快。就读于法学院的李芷蘅常使用智慧单车和同学互动训练,“骑行时可以通过控制车把,一起玩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上课体验特别新颖”。不仅如此,智慧单车还可以搭载各类实景和虚拟赛道,随着赛道坡度变化自动变阻,让学生在喜欢的场景下骑行。

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不仅适用于他们对体育的选择,更适用于对这门全新课程的建设。没人上过这样的课,也没有可以参考的对象,尤其面对数字体育这一未知的蓝海,吴定锋希望“这是一个开放的课堂”,“他们有很多自主权,连课程考核的方式和评价标准也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并经过推敲论证”。

数字体育课始于体育,但不只是体育。课程考核涉及3个方面,一是体能考核,会在期末进行骑划跑智慧铁人三项赛;二是过程考核,学生课余时间也要完成一定量的体育锻炼;三是发挥专业所学,针对“体育数字化”中需要解决的痛点,开展课题研究,“开发数字体育项目或产品。”吴定锋说。

在第一学期的最后一堂课上,20多位不同专业的学生铺陈着他们对数字体育的想象。有的小组专注技术,如信息技术学院罗兆丰和4位同学开发了一款VR射击游戏;有的小组结合调研改进了现有的数字体育项目,李芷蘅、范紫烁和小组同学线下调研了奥森数字跑道,开发了一款“RUN FOR FUN”(快乐跑)数字跑步小程序,还进行了工商注册。

体育老师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又没办法面面俱到,在课堂上给他们带来一些经历,能在当前很‘内卷’的状态下,让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在吴定锋看来,数字体育恰恰不能“玩儿虚的”,需要既有想象力又有行动力的人才,学生们需要用调研和具体而微的事情让真实的生活在他们身上留下记忆。

本报北京6月17日电

实习生 李晶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