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周总理还有一人可坐到总理位置,主席亲自点名,众人纷纷赞成

前言

“斯大林同志已经同意周总理来莫斯科,请总理尽快,在五天内赶到”

“我走了,国内的事务谁来主持呢?”“这你放心,找一个代理总理就可以了,我已经有了好的人选”。

1950年的一天,周总理收到一份来自莫斯科的电报,内容言明斯大林同志已经同意签署新的条约,请总理前往谈判,总理却担心国内事务无人主持,毛主席再次来电点名一人,获得了大家全票支持,这个人是谁,他为何能代替周总理,代理期间又为人民做了哪些事呢?

一、代理总理的由来

1949年的冬天,毛主席坐上了前往苏联的火车,此行是为了代表新中国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庆祝他七十岁的生日,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为了中苏之间的交往,签订新的中苏友好条约。

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还没有完全的站稳脚跟。蒋介石逃往台湾之后,国内还有很多国民党分子的残余势力躲在暗处,随时准备兴风作浪搅扰百姓们的生活,为了新中国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求一个盟友,苏联在抗日战争结束之际,就已经和我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但是许多内容对我们而言都是不平等的,毛主席在苏联访问三个月,终于让斯大林松口,能够重新商议条约,激动的毛主席赶快给周总理发去电报,告知他速到莫斯科来。

虽然条约有了更改的余地,但是周总理一走,国内事务就无人主持,新中国又刚刚成立,事情多的很,一把手和二把手都不在了,找谁来暂理事务呢,将这个顾虑告知毛主席后,很快就收到了回电,电报中毛主席点明“无论是从党内资历还是个人能力来说,董必武同志都是担任代理总理的最佳人选”,周总理将毛主席的意思传达到其他中央干部那里,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于是,开国后的第一位代理总理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投身革命建设共产党

董必武在党内的地位非常高,毛主席都恭敬的称他为“董老”。1886年,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从小就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读书写字在同龄人中间都是拔尖的。父亲是读书人,没有考取一个理想的功名是他一生的遗憾,在看到儿子学习上的天赋之后,更是望子成龙希望他能够代替自己完成自己的理想。

董必武也没有辜负家里的期望,十七岁那年参加科举考试就一举中了秀才。本想着努力考取功名之后,用自己的身份为百姓做些什么,结果没想到在前往乡试的路上,经过当地的巡抚衙门时,出于好奇往里面看了一眼,结果却被守门的侍卫给看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的说他是“窥探官衙”,将其殴打了一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顿打就像是被当头浇了一桶冷水一般,浇灭了董必武对官场的热情,他看到了朝廷的腐败,放弃了科考的道路,他要寻找一条新的救国之路。辛亥革命爆发之后,董必武和无数的热血青年一样,加入了这场斗争,这之后他更是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董必武气愤极了,他不明白为什么这看似光明的道路实际也只是个障眼法,中国的发展中国老百姓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就在他苦求一条真正的救国之路时,意外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在仔细的阅读之后,他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并提出只有“只有走列宁走过的路,才能挽救中国”,1920年八月,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首次成立,董必武听到这个消息,就像看到了可以并肩作战的兄弟,于是拉上自己的好友,火速成立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延安五老榜上有名

1921年,董必武作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参加了中共一大的会议,在会上他再次提出“联合孙中山思想,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要学习列宁主义走中国独立的道路”,然而他的想法在当时却并没有得到认可,大家都坚持党内思想坚定,不应该将国民党的那一套掺杂进来,因此他的思想并没有被采纳。虽然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董必武是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8年前往苏联继续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更多先进思想的影响,每天都在埋头苦读,克服一切困难只为了将未来的中国建设的更加美好。1932年,学成归来的董必武回到了中央根据地,先后担任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教务长和副校长一职,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中苏地区的干部们进行马克思思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部们大多数都是只知道带兵打仗的大老粗,一看见这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就头疼。为了让学生们能听懂,董必武的课上永远都是充满着幽默和趣味性,复杂的理论知识在他的教授下变得通俗易懂,党内很多老干部和同志们,见到他都会恭敬的叫一声“董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的路上,董必武已经年过半百,但还是坚持要走完长征路。一路艰难险阻,有很多同志都体力不支跟不上队伍的脚步,党组织因此成立了干部休养连,将一些年老体弱和生病负伤的人,以及队伍里的女同志们单独编成一队,由董必武担任队长,因为留着胡子的原因还被大家亲切的称呼为“胡子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董必武虽然年纪上不再是年轻小伙,但是身体素质却比一般体弱多病的同志们好一点。一路上他不仅要背着和年轻人一样的东西,还要领着妇女干部们和伤病员以及后勤物资,每逢雨天路滑队伍难以前进的时候,董必武都要在队伍的前后往返,鼓励大家坚持前进,大家将他的行为都看在眼里,还编了顺口溜“有了必武,我们必胜,夜行八百,有盏明灯。日思万里,笑望前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结束,董必武依旧活跃在革命的最前线,党组织考虑到他身体和年纪的原因,希望他退居二线,做一些不那么辛苦危险的工作。董必武欣然接受,并开始为党培养一些情报和特工人员,其中最著名的“抓住蒋介石的命脉”的女特工沈安娜,以及潜伏多年成为国民党高层的韩练成,郭汝魂等,都是经他教育出来的,他们为我党提供了大量情报,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中共一大到长征再到抗日战争胜利,解放全中国,董必武就像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哪里需要就往哪里,他是新中国的见证者,也是我党坚强的后盾,开国大典的那天,他站在毛主席身边,见证了这举世瞩目的一刻,当时的董必武已经六十三岁,和其他四位开国元老并称为“延安五老”。

四、任职两月不负众望

毛主席和周总理先后前往莫斯科,将国家大事暂时委托给董必武。刚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他是百般的推脱,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老头子了,这样重要的任务应该交给其他年轻的骨干力量去做,但是拗不过毛主席的指名以及大家的支持,最终还是出任了代理总理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对董必武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饿死一个人”,当时正是河北,山东和苏北地区闹饥荒最严重的时候,董必武为了完成主席的嘱托,也为了正在受苦的百姓们,亲自到灾区查看灾情,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解决计划,为了时刻掌握受灾情况,还要求当地的政治局,中央办公厅主任,将各地受灾情况及时汇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灾情实在过于严重,再加上有心人的煽动,灾民们纷纷坚持不住,开始大规模的外出乞讨,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很难不民心大乱,出现民众起义推翻政权的局面,对此董必武立刻请示毛主席,提出成立中央救灾委员会,并实行“南粮北调”的决策,将粮食调运到北方灾区,共计22.42亿斤,此举不仅解决了灾民饿肚子的情况,还大大缓解了北方的灾情。

除此之外,由于留学期间进修过法律,董必武还领导起草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婚姻法》的制定,为我国法律完善做出了中央贡献。

代理总理的这两个月以来,董必武就像是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在连轴转。白天处理灾情的决策,晚上还有召开很多重要的会议,据董必武的侄子回忆,叔叔在给他写的信里说道“别人在星期六下午,星期日一般不办公,只有我们党内少数人办公,我早晨七点多起床,晚上总是两点多才睡觉,无所谓星期六下午,无所谓星期日,随我工作的秘书和警卫人员都过得很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月后,随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回国,董必武的代理职务也结束了,他不仅在第一时间将权利归还,还将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和工作内容全部写成书面报告,交给总理便于他开展工作,如此的尽职尽责,不愧是主席在困难时期第一时间想到的人。

1975年4月2日,这个为国家和党奉献了一生的老人,在北京病逝,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总结

董必武同志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理想,为实现中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他的功勋卓著,值得所有党员学习,也值得我们所有人的铭记和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