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种、耕耘,更是打开视野、开拓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在上海,植物园、公园、充满自然风光的区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被绿植环绕的松弛感令人着迷。“什么是更好的自然教育”也成为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热议的话题。

前不久,因多年举办“草地广播音乐节”而享誉沪上的上海辰山植物园首次推出“植物与未来——2024辰山植物园科普节”。创举不断的背后传递着怎样的理念,又酝酿着哪些面向未来的探索方向?

带着上述问题,记者走访了辰山植物园科普宣传部部长王西敏

更好的自然教育
除了见“物”还要见“人”

上观新闻:近年来,不少市民在不经意间发现,每每打开辰山植物园(以下简称“辰山”)的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一种打开“百宝箱”的感觉扑面而来。除了多年来享誉沪上的“辰山草地广播音乐会”,校园植物课堂、“小植物学家”训练营、“草木有情”自然诗歌创作大赛、“公园疗愈”健康脱口秀,各种主题的志愿者招募活动或工作学习交流会,精彩纷呈。这对于一个以科研人员为主力的植物园而言,并不容易。

王西敏:自创园以来,辰山的定位就是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以“精研植物、爱传大众”为使命,立足华东,面向东亚。如今,大家感受到的这种扑面而来的气息,是辰山上下坚持耕耘多年的成果。

尤其这几年,辰山努力创建国家植物园;国家层面重视科教立国,科普教育愈发受到重视,激发起从教育界到公众对高品质的科普教育内容的渴望;上海市下大力气打造“千园之城”,将包括自然教育在内的科普内容,融入各种层级、规模的公园打造;人们对奔赴大自然的怀抱,充满了热情和向往……

上述多重因素的交叠,促使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什么是更好的自然教育”“怎样的科普教育更值得我们追求”。有了强烈的探索愿望和使命感在心间,让很多可喜的变化不断地在辰山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志愿者们兵分六路,忙碌于音乐节的现场布置工作。他们精心粘贴座位号牌,确保每位观众能尽快找到自己的位子。

上观新闻:“什么是更好的自然教育”,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话题。我们该如何判断怎样才算“更好”?

王西敏:有两件事让我对这个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件事发生在两年前。一位久未联系的朋友突然给我发了一段微信。她女儿的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任务:请孩子们阅读《山海经》,挑选一位自己喜爱的“神兽”,并根据这个“神兽”的特点,为它写一封求职信。

小姑娘选的“神兽”叫英招。考虑到英招具有让植物死而复生的超能力,她就想到给辰山的园长写一封信,希望推荐英招来辰山的温室工作。

原本,这项作业至此就算告一段落了。巧的是,她的母亲想起我在辰山工作,又纯粹因为觉得这份作业挺有趣,便热情地与我分享了孩子的习作。

我一读到这份“推荐信”就非常兴奋,一来感动于孩子的天马行空,二来对这个孩子可以在奇幻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搭建起巧妙而妥帖的联结钦佩不已。恰好植物园的科普标识由我们部门负责,便提议说,可否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做成一个解说牌,放到我们的温室里。希望让更多到访的观众有机会知道这件美好的小事,从中汲取灵感和力量。

小姑娘听说这个计划后欣喜若狂,还邀请擅长绘画的同学精心绘制了一幅英招的画像,供我们制作解说牌时选用。

位于温室内的“神兽‘英招’”展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温室内的“神兽‘英招’”展牌。

另一件对我有所触动的事,是我们科普教育部在2022年发起了一个名为“植为你说”的植物科普小视频拍摄项目。

通常来说,举办此类活动大都会邀请专家来参与录制和解说。但这一次,我们决定换一种形式,邀请非专业的普通人,来介绍他们热爱的植物。

这项活动的征集令在我们的科普志愿者微信群中一经发出,得到了很多朋友的热烈响应。在最终完成的50个视频作品中,有45个出自我们的科普志愿者之手。他们自行选取想讲解的物种,通过自发地学习、翻阅文献撰写稿件。待我们的工作人员确认文稿的科学性及通顺性后,科普志愿者们就进入背诵讲解词、适应镜头感等环节。

成人志愿者们的言传身教,还感染了小志愿者们。最终出镜讲解的不仅有成人志愿者,还有不少小朋友。他们生动活泼的讲解,扩大了整个项目的感染力和关注度。经过了这场活动的锻炼,孩子们不仅提升了面对镜头、组织语言的能力,还纷纷从介绍的植物出发,带着好奇之心和热爱之心,去了解更多的植物和身边的大自然。

这两件事对我的启发在于:所谓“更好的自然教育”,除了见“物”,还要见“人”。作为活动的组织者,我们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参与者在见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同时,感受到自己的志趣和热爱也受到了尊重、得到了激发。

正在为“植为你说”项目录制植物科普小视频的摄影志愿者和小讲解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为“植为你说”项目录制植物科普小视频的摄影志愿者和小讲解员。

自然是教育的载体
教育是本质

上观新闻:有了这样的理念引领实践,对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自然教育”而言,都迎来了“再出发”的机会。

王西敏:没错。从比较普遍的情况来看,传统意义上的“科普教育”“自然教育”大都由专业人员、科研人员等兼任。专业人员、科研人员有专业知识上的优势,略有遗憾的是,他们大多属于资深的“博物爱好者”,却不一定是擅长为活动注入教育功能的“教育工作者”。而越来越多的实践表明,如果我们希望“科普教育”“自然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发挥更深入而长远的影响力,就不能再简单满足于比较传统的讲课形式。

具体到“自然教育”而言,自然是教育的载体,教育才是本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致力于让科普教育的策划、组织、设计,成为一个开启互动性学习的过程,让公众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完成自我教育。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参与者的内驱力是否足够。相反,专业人员、科研人员可以退回到“协作者”的位置,去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大家能够实现更好的自我激励。

普通的植物也能激发灵感、展开艺术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普通的植物也能激发灵感、展开艺术创作。

比如,对于那位帮助英招写自荐信的小朋友而言,信是她写的,我们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个机会让她展示自己的创作,让她觉得自己的创作得到了认可。对于那些愿意介绍自己喜爱的植物的志愿者来说,他们不用担心自己介绍得不够专业,我们不仅会为他们顺利完成录制创造条件,还会在专业知识的准确性上提供支持。

我是学教育出身,一直认同各种美好小事的发生,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激励作用。而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不就是希望在我们所面向的受众的生命中,多一点不期而遇的乐趣和成就感吗?而这些事情做成后,它们背后的积极效应和社会价值,又会像一个又一个涟漪那般一圈又一圈地扩散出去,传递给更多人。我认为,可以实现此类积极效应和社会价值的事,是未来的自然教育一个应该重点发展的方向。

辰山深入学校,开展“校园植物课堂”活动。图为专为此项活动设计的种子教具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辰山深入学校,开展“校园植物课堂”活动。图为专为此项活动设计的种子教具盒。

上观新闻:前不久,你怀抱着这样的理念,和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几位学者一起,前往英国考察科学教育、自然教育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前沿探索,有什么收获吗?

王西敏:此行,我们主要考察了切尔西花园、邱园、剑桥大学植物园、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海德公园等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教育基地”,也采访了一些做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的一线工作者。

到实地探访、与一线工作者交流后,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那就是“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事实上,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的百年获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在科普教育、自然教育等领域的基础知识的积累上,与老牌科学教育强国英国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上述提及的这些久负盛名的“自然教育基地”,向公众传播、阐释的大部分知识性内容,我们国内很多同类场馆、科研机构,都在以类似的方式和准确度,传递给公众。

主要的差距可能在于:相比我们,他们和公众的距离更近,几乎将科学教育、自然教育工作融入公众的生活。同样是开设知识传播类的授课、访学活动,他们积淀下来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丰富,配套的教具和教材更完善、成熟,举办活动的频次更高,对各种学习需求的细分与个性化服务更精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的场馆、科研机构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自我激励和造血机制,帮助所有教育活动以更稳定的状态持续输出并迭代更新。

有了这样的扎实基础,他们大多可以提供一个以全年为周期的“排片表”,供公众、学校选择希望参加的教育活动。现场的管理以各种模块有序组织,为公众高频次到访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和氛围。

正在参加“辰山奇妙夜”活动的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参加“辰山奇妙夜”活动的孩子们。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上观新闻:在你完成此行归国后不久,辰山就迎来了首届科普节。这次科普节的一大亮点,就是全面反映辰山近年来在科研、园艺、种质保存和科普教育等综合性功能上的研究进展。在科普节现场,科普海报、科研人员讲解、摊位互动“三位一体”。很多市民第一次有了机会,和来自辰山的科研、园艺、标本馆专业人员,实现了面对面的接触。

王西敏:是的。摆摊和面对面交流的活动形式本身并不十分新颖,但对于我们大部分平日里一心投身科研、园艺的同事来说,是难得的亮相机会。

有个现象的发生,本不在我们的预期内,却让我们所有参与者都深受启发。那就是,我们的活动现场吸引了不少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前来攀谈甚至是咨询。

有一对母子让我印象很深。母亲带着高中在读的儿子特地赶来。原因是,孩子对与植物有关的学问非常感兴趣,萌发了以此为未来的求学和择业方向的愿望。让他们犯难的是,与植物有关的学问浩如烟海,学科分支数量庞杂,到底可以从哪些具体的方向或细分领域着手、深入了解呢?

知晓他们此行的目的后,我为他们推荐了几个具体的摊位,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得到了专业人员的解答和指导之后,母子俩收获了不少有用的信息,心满意足地回家了。能有这样的效果,我们所有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欣慰,很有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辰山植物园科普节设计了“缤纷园艺”“植物探索”“绿色未来”三大板块。40多个科普展位的设置,让市民、游客在游园过程中充分领略植物科学和园艺的魅力。图为辰山首届科普节活动现场。

上观新闻:在你的心中一定还储备着不少希望探索一番的科普教育、自然教育活动方案。可否为我们介绍一二?

王西敏:这次我在参观剑桥大学植物园时,正好遇到一批孩子组队前来。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一个专门为平时不方便来园的孩子设立的项目。他们或住在离植物园所在地很远的社区,或家中条件有限,家长专程带他们来参观存在一定的困难。无独有偶,后来我们到访位于伦敦的海德公园,得知该园也设立了“吸引从未到访海德的人来海德”的项目。

这两个项目的站位很高,都希望能够创造一点条件,让从未到访过植物园的人也有机会前来参观,希望让植物园的社会价值可以辐射到更广泛的人群。这种对社会公平和社会多样性的重视,让我很受启发。

在辰山参加活动的孩子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辰山参加活动的孩子们。

事实上,辰山已经在尝试将大门向更多元的人群打开。辰山的环境因对跑步爱好者十分友好而名声在外。在我们的支持下,面向盲人跑步爱好者开展的“黑暗跑团”公益活动还专程跑进了辰山。前不久,先后有企业、社会公益组织联系到我们,希望开设面向自闭症儿童的植物体验活动、专为盲人儿童设计的植物体验营。对这类活动,我们都抱有十分欢迎的态度,很愿意为此类活动的顺利举办出工、出力。

在我的心中,这些活动的举办,无一不能够切切实实地影响到一些具体的人和人群。这何尝不是我们作为科普教育工作者、自然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在广义上的社会场域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无论是科普教育还是自然教育,本质上都是为人与人之间实现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服务。如果可以为这样的事业助力,我们愿意竭尽所能、鼎力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西敏说,“我们做教育工作的,不就是希望在我们所面向的受众的生命中,多一点不期而遇的乐趣和成就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