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徐达因北伐有功被封为魏国公,同时还赏赐一张免死铁券,朱元璋对徐达的功绩非常认可,曾夸赞徐达“功贯古今人第一”,由此徐达成为大明军方的领头羊,就连朱元璋的侄子曹国公李文忠遇到徐达也要礼让三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高处不胜寒,正是因为身处高位,徐达才更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徐达为人处世非常低调,对待朱元璋更是“恭谨如不能言”,也因此,徐达成为明朝少有的能够善终的开国功臣。

不仅如此,徐达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子女长大后大多成才,其子女中最出名的当属长子徐辉祖、四子徐增寿以及长女徐皇后(朱棣之妻),遗憾的是,徐辉祖是建文帝的坚定支持者,而徐辉祖却帮助姐夫朱棣造反,两人的结局都不太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在这场影响深远的明初大变动中,徐辉祖和徐增寿分别迎来了怎样的结局呢?

洪武大帝的抉择

洪武十八年,徐达因病去世,朱元璋对徐达这位老兄弟的离世深感悲痛,不仅下令为其辍朝,后来还追赠其为中山王、肖像配享太庙。从朱元璋这一系列举动来看,野史当中记载徐达是被朱元璋“赐烧鹅害死”的说法并不可信。

顺便提一下,朱元璋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嗜杀的君主,诸多开国勋贵都没能逃脱朱元璋的屠刀,但实际上,朱元璋每次杀人都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比如胡惟庸案就是因为相权威胁到了皇权,蓝玉案则是为了清除大明军中积弊,为皇孙朱允炆登基铺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家严肃家风,处处低调不争权,再加上两家的姻亲关系,朱元璋对徐家十分放心,以后徐家可以与大明同休共戚,而在洪武二十五年发生的一件事却令徐家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朱元璋倾尽全部心血培养的大明接班人,太子朱标染病去世,朱标的死太过突然,朱元璋完全没有心理准备,而且此时朱元璋年事已高,已经没有精力再培养一个像朱标那样优秀的太子了,因此继承人这个问题成了朱元璋的一大心病。

此时朱元璋只有两条道可选,要么立儿子为储君,要么立孙子为储君。实际上,朱元璋的儿子中不乏才能突出之人,比如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等,但最终朱元璋还是选择跳过众多儿子,让孙子朱允炆成为继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朱允炆当时太过年幼,能不能坐稳皇位需要打个问号,而以蓝玉为首的军中悍将会不会服从幼主也是个值得考量的问题,那怎么办呢?朱元璋的办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杀!于是蓝玉案爆发,诸多军中武将惨遭株连,万余人被诛杀。

徐寿辉的忠君

朱元璋本以为这样能帮助孙子坐稳皇位,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朱允炆登基之后首先就要削藩,意图一劳永逸解决地方藩王尾大不掉的弊端,朱允炆的想法很好,手中也有足够的实力支持他完成这个想法,奈何他能力实在有限,没能掌握好削藩的度,搞得北平的燕王朱棣直接起兵造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朱棣只有一地之力,根本打不过建文帝朱允炆以及其背后的整个大明朝堂,但偏偏结局是朱棣打进了南京城登基称帝,而朱允炆战败不知所踪,而这场历时四年之久的战役便是著名的靖难之役。

这场靖难之役对于徐家来说是改变家族命运的关键节点,徐辉祖和徐增寿这对兄弟的命运也开始走向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