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无锡职院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使命。2020年以来,学校为企业提供单体超千万元的技术服务项目已有3个,这得益于学校持续聚焦技术引领,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和发展为导向,深化科研服务平台、资源转化中心建设,培育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源转化能力

◎数控技术专业群聚力“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三大关键技术领域,以难加工零部件制造工艺、离散型智能制造单元在智能工厂的应用等为主攻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面向工业物联网领域,在智能制造数据融合、系统集成方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

◎将技术开发成果与教学研究项目相结合,把“技术案例库”转化为“教学项目库”,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技术标准、教学标准、培训标准”同步开发与优化,促进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等专业要素建设水平的提升

5月26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无锡职院”)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的徐安林教授来到无锡蠡湖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解决机器人自动化去毛刺工作站的问题。“昨晚企业说有台机器人抓取不准”,徐安林到现场发现,抓取不准是传送链磨损导致。

机器人自动化去毛刺工作站是企业委托徐安林团队完成的技术开发项目。“工作效率得到了成倍的提升。”蠡湖股份副总经理潘杰介绍,目前去毛刺作业大多数采用手工或手持电动工具进行打磨,效率低下、成本高且劳动强度大。

“过去一组人一天只能完成150个左右的零件,现在增加到500个。”去毛刺操作员姜玉梅说,零件从工作站传送出来后,她只需将工作站下料的工件送检入库,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5个去毛刺工作站的合同金额约300万元,这个费用在市面上其实只能建不到2个工作站。”徐安林说,企业之所以愿意把产线改造项目交给无锡职院,除了看重教师们的科研能力,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了成本,“降本增效是企业的首要目标”。

小团队如何拿下企业大订单?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是无锡职院近年来着力打造的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之一。该研究所下属的另一个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及工程应用团队,近3年来累计为无锡、苏州以及浙江、安徽等地的15家企业提供仓储物流技术智能化改造服务,累计完成2000余万元横向科研到账。

该团队成员集合了控制技术、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是国内最早进行智能仓储物流技术研发的职业院校科技团队,负责人刘志刚拥有计算机专业背景和国内知名企业工作经历,团队骨干王海荣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资深教师,主要负责工业机器人设备研发与调试。这个团队2020年承接了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1212万元合同金额的仓储物流技术服务,实现学校单体项目千万元突破;今年4月,校企又正式签订金额1960万元的MCCB智能成品库项目和ACB智能成品库项目,进一步推动企业生产和物流智能化改造升级。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使命。”无锡职院院长周桂瑾表示,2020年以来,学校为企业提供单体超千万元的技术服务项目已有3个,这得益于学校持续聚焦技术引领,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和发展为导向,深化科研服务平台、资源转化中心建设,培育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提升科研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源转化能力。“我们在‘双高’校建设过程中,探索了更加清晰的产教融合实践路径,就是‘技术引领、并跑产业’。”

重点专业群如何建成全国样板?

2019年,无锡职院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A档)建设单位,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群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在国内1400多所高职院校中可谓凤毛麟角。

数控技术专业群集合了学校传统优势专业,曾为无锡及周边地区的机械类规模以上企业培养了半数的中层管理和技术管理人员。近5年来,该专业群聚力“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三大关键技术领域,以难加工零部件制造工艺、离散型智能制造单元在智能工厂的应用等为主攻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则是面向工业物联网领域,在智能制造数据融合、系统集成方案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牵头建设了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修订了《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了《高等职业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

5年过去,首轮“双高”计划建设任务陆续收官,该校两个高水平专业群也已建成全国样板。其中数控技术专业群保持一贯优势,共建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3个;建成教育部骨干专业2个,1本教材获评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主持和深度参与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17项、国家技术标准等12项,获省级科技奖励9项。物联网专业群则聚焦大数据、设备智联等关键技术,与国内知名企业共建产业学院3个;新增国家级教师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申获省级及行业科技进步奖7项。

高职院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两个重点专业群尽管各有所长,但我们坚持统一布局、统筹谋划。”周桂瑾告诉记者,5年来,两个专业群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进行技术技能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合力打造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技术引领的关键是平台建设,无锡职院历经10余年,以智能制造工程中心为物质载体,建设了智能制造产学研用集成创新平台,融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师资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生产示范于一体,“双高”建设期间进行“AI+智能制造”升级,建设了“工业机器人工程实验室”“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技术实验室”等23个科研实验室,致力于解决智能制造领域的工程技术难题和产业技术问题。

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研究所聚集了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技术,主要为长三角地区制造型企业提供“智改数转”(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技术服务,融合了数控和物联网两个专业群的科研力量。该校另一个千万元级研究所——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则主要致力于难加工零部件工程技术研究,旗下钻探用特种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团队研发的钻头在花岗岩质地实现270米以上钻探深度,超过国际平均水平的200—250米,吸引了无锡一家钻头生产企业投入1000万元开展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负责人、无锡职院机械专业教师俞张勇教授告诉记者:“企业把钻头卖到俄罗斯,对方一边对钻头性能表示满意,一边惊讶于研制团队居然是高职院校教师。”

“我们搞校企合作、技术研发,最终还是要落到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为地方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周桂瑾表示,无锡职院将技术开发成果与教学研究项目相结合,把“技术案例库”转化为“教学项目库”,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技术标准、教学标准、培训标准”同步开发与优化,促进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建设标准等专业要素建设水平的提升。

2023年年底,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组织了第五届职工技能竞赛,入职不久的汪奥成一鸣惊人,在数控铣赛项夺冠。2020年考入无锡职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汪奥成,经历了“双高”校建设给专业学习和技能提升带来的优渥环境。与他同年入校的邢铖就读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因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表现出彩,获得转本深造机会,就在他办好本科入学手续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也向他发来入职通知。经过短暂犹豫,邢铖决定先就业,“抓住机遇,成为光荣的‘两弹一星’精神时代传人”。

据统计,无锡职院学生近5年在国家级学科、技能大赛获奖314项,毕业生各类证书获取率100%,创新创业型人才占比15.4%,在智能制造龙头企业高端岗位就业率超40%。“今后,我们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导,持续提升服务中小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轮“双高”收官之际,无锡职院党委书记龚方红和领导班子一起,对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开始了新的谋划。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8日第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钟伟 通讯员 魏艳 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