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高数老师楚健春的一段结课寄语在社交媒体火爆出圈:“与大家相遇,是健春的运气!”这段温暖的话语打破了以往人们对高数课堂的理性、逻辑、深奥等刻板印象,也生动诠释了何为健康融洽的新时代高校师生关系,赢得大家点赞。

构建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新时代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担当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高校教师要秉持教育家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通过平等对话、真诚交流与良好互动,引导学生夯实学识、提高素养。

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相长。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教师既是权威的象征,又是行动的表率。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动与被动、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在新时代,教师与学生不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互为主体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将教育主体的观念和本质力量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接受专业知识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客体主体化”。教育不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是在平等对话、交流研讨基础上共教共学、共同进步。

优化教育角色,做好“四个引路人”。一段时期以来,一些高校教师仅扮演着专业知识的传递者角色,在其他方面存在角色缺位的状况。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要积极响应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需求,勇敢担当“四个引路人”角色。一是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教师首先要做到“育人先育己”,坚定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高洁的品行气节引领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二是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当代世界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学生的多元思想等,都对高校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深耕专业知识,丰富拓展知识体系,广泛了解其他学科知识,以丰富的学术素养引领学生。三是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工作、生活中善于思考、提问、总结。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互动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答案。四是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教师既要执着于教书育人、凝心铸魂的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上彰显人生理想,又要引导学生树立“强国建设必定有我”的理想信念,坚持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创新教育方式,坚持言传身教。工业文明时代,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的,教师与学生见面的时间往往限于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度、流水线的知识传授往往是说教有余而互动不足、功利性有余而融洽性不足,由此造成师生关系冷淡、隔阂,甚至异化,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新时代,高校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及时掌握学情。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问题困惑,做到胸有成竹、了如指掌。课堂上要因人施策、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班级、不同群体、不同教学内容,教师要坚持守正创新,通过讲授式、案例式、探究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不断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后则要畅通对话渠道。课后并不代表教育的结束,而是意味着课外教育的开始和延伸。教师要在课余时间主动联系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进行课业辅导,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多交流。

教育是一门艺术。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构建健康融洽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亲其师而信其道,将教育之光薪火相传。

(作者系兰州交通大学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18日第2版

作者:魏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