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林盈

35年前,224名台湾妈祖信众冲破重重阻隔,从台湾宜兰县直航福建莆田湄洲岛,来到“妈祖故里”进香,成就了1949年以来两岸第一次大规模民间直航。

“一到祖庙就忍不住流下泪水,这一刻,我们等得太久了!”在往后的岁月里,船员王明枝总是时不时会向女儿王淑华讲起那段经历。

35年后,跨过浅浅的海峡,王淑华以一名湄洲岛义工的身份登上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讲述传承和爱的故事。

数十年间,像这样的海峡故事还有很多。自民间而起,于民间而兴,第十六届海峡论坛(以下简称“海峡论坛”)期间,记者看到越来越多台湾同胞在大陆闪闪发光的身影、两岸同胞真挚热切的交流,以及越走越亲的两岸情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十六届海峡论坛大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人的交流,心的交互

“台湾苗栗饶氏与福建武平县象洞曾坑饶氏同宗同祖,这是我的父辈耗费数十年寻到的‘根’。”海峡百姓论坛上,台湾青年饶瑞晔讲述了一段历经23年的寻根往事。

翻山越岭,大海捞针。在经过一次次无功而返的失落与坚持后,族谱上的“百年断章”终得接续。饶瑞晔说,到大陆祭祖时感受到团圆的喜悦,一样的姓氏使陌生面孔有如至亲,心里有了归宿。

2005年,因为对音乐的共同热爱,台胞熊天平和爱人杨洋步入婚姻殿堂。“两岸情缘”转眼十九载,爱情依旧,乐声依旧。“婚礼前一天,他的家人怕他跟我来北京,我的家人怕我跟他去台湾,双方父母都放不下。”杨洋说,那时她就坚信,“两岸间一定可以自由往来,自由恋爱!”

目前全国已有超40万个两岸婚姻家庭。在作为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福建,闽台两岸同胞有超12万对爱人喜结连理,占全国两岸婚姻总量近三分之一。

人与人相交、心与心相融,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真情从未改变。从“台一代”,到二代、三代,两岸同胞间的往来日渐呈现出多样形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擎医疗(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台青徐博翎在海峡论坛大会上发言。人民网 黄东仪摄

“我们研发的‘救命神器’人工心肺,是世界上最轻的人工膜肺(ECMO),在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打败所有进口产品,为亚运健儿保驾护航。”海峡论坛大会上,心擎医疗(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台青徐博翎自豪地介绍引发上千余名两岸嘉宾的热烈掌声。

幼时的徐博翎随台商父母往来两岸,遍看壮美河山,也在心中种下了“逐鹿中原”的种子。徐博翎的女儿在大陆长大,视这里如自己的“家”。徐博翎说,从“到大陆发展”,到“回家上班”的转变,也体现了两岸必然重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台湾同胞来到大陆,参与社会发展,在交往交流中相识相知、携手前行。

基层互通,产业互助

来到福建8年,台湾建筑设计师张欣颐已带领团队走访了100多个福建村落,为30多个村落提供规划设计和文化创意产品,与台湾近10所高校合作,将两岸智慧与乡村振兴连在一起。

“甚至连村里的狗都认得他们。”村民们爱用这样的“细微之处”夸赞台青团队的真诚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湾乡建乡创团队深入乡村调研。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在乡村振兴热潮下,在乡建乡创中崭露头角的台湾青年越来越多。截至目前,福建省已引进140多支台湾建筑师(含文化创意)团队、490多名台湾乡建乡创人才,覆盖全省470多个村庄、87%以上的县(市、区)。许多台湾青年建筑师在大陆找到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答案。

本届海峡论坛由两岸86家机构共同主办,分论坛等系列活动达50项,其中关注基层、乡村的有近20项,涉及产业合作、项目投资等也不胜枚举。

怎样用好技术?怎么打造产业链?如何让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为乡村振兴的“点睛之笔”?两岸基层治理论坛上,来自两岸的300多名基层民意代表和相关界别代表人士围绕“科技赋能智慧乡村”主题交流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岸基层治理论坛现场。人民网记者 林盈摄

一场头脑风暴,两岸代表各抒己见,“一二三产”融合经验倾囊相授。

海峡两岸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论坛上,长期关注、研究农业产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学者从粮食、社区、教育、搬迁、财税、帮扶、区域协作等多种层次,深入剖析两岸发展情况,提出专业性意见。

台湾孙文南院院长汪明生提到,6月初,孙文南院在台湾高雄举办了以福建两岸融合示范区为主题的实训会。“福建已经有了非常好的试点成果,有必要发挥各种力量,推进彼此交流合作,创造深入融合的有利条件。”汪明生说。

不仅仅是农业,两岸在基层的交流早已延伸到更多层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岸青年志愿者在海峡两岸红十字生命救护定向越野赛上演练。福建省红十字会供图

两岸基层调解员联谊交流会上,调解员们互相分享调解实务中的经验;海峡科技专家论坛上,两岸人工智能技术两岸科技社团、专家学者计划通过两岸联盟,推动企业科创合作;来自两岸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征信机构的代表们,在论坛上讨论两岸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更多可能;两岸红十字组织开展生命救护定向越野赛,让青年志愿者们借此机会交流心得、探讨业务;海峡两岸青年新媒体中医药论坛,一曲《本草纲目》引出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新媒体的融合思考……

两岸同胞的“合作舞台”无限广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成为海峡两岸千行百业的常态。

首次参加海峡论坛的台湾云林县长张丽善援引“虽千万人吾往矣”,道出与会台胞义无反顾来大陆的共同心声。

穿越海峡,有人扎根乡野村落,有人创业登峰,有人寻得一生挚爱,有人圆梦山河故土。在海峡论坛,记者看到了家国情怀和小家情暖,更看到基层互通、产业共生的生生不息、欣欣向荣。

记者手记:

本届海峡论坛的参与者覆盖工青妇、科教文卫、农渔水利、民间信仰等社会各界,推动签订乡村振兴、台青创业、科技、文化、出版、公益、金融行业合作等多项协议。

跨越海峡,民心无界。海峡论坛16载,不曾改变的是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底色。

千行百业,越走越亲。技术与经验的交流,是两岸千行百业发展的时之所需。而两岸融合、共建,“百姓”归宗,则是跨越海峡的心之所往。拉近同胞间心与心的距离,正是海峡论坛这一民间交流平台存在的意义。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苑举正在采访中提到,基层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自基层和民间的互动是两岸往来中尤其值得关注的部分。他认为,跨海而来的台湾同胞释放出的善意信号,也是大多数台湾同胞共同的心声。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博士、台湾自媒体人王裕庆长期观察两岸青年交流融合情况。他发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台湾青年不再满足于仅通过网络被动获取关于大陆的资讯,而是主动出击,关注大陆的经济社会发展,对大陆的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王裕庆所接触的新媒体领域中,就有许多台湾青年开始主动询问如何参与大陆新媒体的电商运营、直播带货等新型商业形式,希望通过这些平台拓宽自己的业务领域,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个人价值。这种主动的背后,是对大陆发展机遇的敏锐捕捉,也是对自身未来规划的深思熟虑。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不再是旁观者、不再是观众,透过来自民间的互动往来,记者看到,积极寻求合作、互通有无的两岸各界,正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海峡论坛,看基层、看互动,听一声声“好久不见”“合作愉快”,感受每一次微笑、握手、拥抱,方知何谓同胞情深,何处是两岸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