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7年,韩延寿在断头台上跪坐着,满目悲怆地看着台下为他哭泣的百姓们。在奔赴刑场之前,百姓们自发地为韩延寿送行,争抢着送上一杯又一杯的断头酒,人生即将走到尽头,韩延寿不忍心拒绝百姓的心意,只能眼含热泪的喝下一杯又一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将被处死的韩延寿,是颖川郡的父母官,因为在职期间爱民如子,所以深受百姓的爱戴,然而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被处死呢?

这件事,其实主要源自于当时士大夫集团,和皇权之间的冲突。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的燕国人,字长公,他的父亲是燕国的士大夫,具体姓名在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只记得大概的事情。因为韩延寿这个人后面的经历和性格,都深受他父亲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简单地讲一下他父亲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延寿的父亲是汉朝诸侯国燕国的士大夫,虽然听起来士大夫好像是一个官职,但是请注意,在汉朝,士大夫不是一个官职的名称,而是一类比较有学问,热爱政治,有节操的,品行高尚的君子似的的尊称。

说白了,士大夫就是一群爱国的热血青年。

大家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就是公园凉亭里,或者居民小区凉亭里,几个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聚在一起在聊政治,聊历史,对于当前的时事政治的讨论非常激烈,看起来是计较积极向上的,因为我们国家言论自由,在加上老大爷也大多数成熟稳重,所以不会做出游行示威这样的事情,大家都被认为这样的一群人是无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这群老大爷换成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呢?

年轻人没有多少人生经历,有多少成熟稳重的呢?

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做出,游行示威,写举报信,甚至策划杀人事件。如果是小打小闹,这群热血青年当然不会被怎么样,但是如果这群热血青年的言论和行为,影响了舆论走向,或者是挡了谁的路,就有可能被人除掉。

韩延寿的父亲就是这样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延寿的父亲,曾经是燕国的热血青年,当时燕国的诸侯王是刘旦,汉武帝的第三个儿子,刘旦因为没有被立为太子不甘心,所以一直对皇位蠢蠢欲动,即使汉武帝后来拥立了汉昭帝刘弗陵做皇帝,刘旦还是不死心。

后来汉昭帝的几位辅政大臣之间,因为利益问题出现矛盾,其中有人想要换皇帝,就想到了有继承资格的刘旦。

一群人想要换个能给更多利益的皇帝,刘旦想要做皇帝,就承诺事成之后的利益分配,两拨人一拍即合便开始策划谋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旦想要谋反,单凭他一个人当然不够,所以刘旦就找人出谋划策,虽然这件事做得比较隐蔽,但是刘旦想要谋反的消息还是被传了出去,首先燕国的士大夫群体就得知了这件事,于是这群士大夫就针对这件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士大夫们的讨论结果就是,刘旦如果谋反,一定会失败,而且刘旦谋反还是一件违背道义的事情,毕竟谋朝篡位就没有讲道义的,所以士大夫群体在民间开始激烈的反对,而且反对的声音还传到了刘旦的耳中。

这时候出现了几个问题,士大夫们为什么反对刘旦谋反?刘旦谋反和士大夫们有什么关系呢?韩延寿的父亲为什么会因此而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第一个问题,士大夫们为什么会反对刘旦谋反,这个问题有两个原因。

刘旦谋朝篡位是没有道义的。人家汉昭帝是汉武帝亲自选的皇帝继承人,人家江山做的好好的,你凭什么去抢位置啊,士大夫们认为刘旦这件事做的不对,所以出于道义,士大夫们要反对。

如果刘旦谋反失败,燕国很有可能会除国,士大夫们出于热爱祖国,热爱故乡的原因,所以极力反对刘旦谋反。

燕国被除国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从汉朝开国以来,汉高祖刘邦开始,每一位皇帝都害怕诸侯王势力过大 联手将自己的江山给抢了,所以每一位皇帝都千方百计地收回藩属国,一旦燕国被除国,燕国就会变成郡,甚至燕国的土地都会被划到别的地方,或者别的藩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不在了的这种危机感,足以激起热血青年的保护欲,所以热血青年们在知道燕王刘旦要谋反之后,开始了激烈的反对,因为历史资料有限,所以这群热血青年到底做了什么,这群热血青年中的韩延寿的父亲又做了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知道,但是大概就是几种情况。

第一种,这群热血青年想要阻止燕王谋反的行动,决定去长安,将燕王策划谋反的事情举报到霍光和汉昭帝面前。

第二种,这群热血青年的影响力太大,燕王担心自己想要谋反的事情会败露,所以决定将知道这件事的士大夫们杀掉,做到一个杀人灭口。

大概就是这样,韩延寿的父亲因为反对燕王谋反,所以被燕王刘旦给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被杀的事情,无论对于哪个孩子来说,都不是一件能够轻易忘却的事,可以知道的是,韩延寿的父亲被燕王杀死的时候,韩延寿已经长大了。

后来燕王刘旦谋反失败,大司马霍光知道了韩延寿的父亲,因为反对燕王谋反的事被害,霍光认为韩延寿的父亲的死是有功的,之后霍光又知道了韩延寿也是一个有学问的热血青年,所以,出于补偿心理,将韩延寿提拔为谏议大夫。

韩延寿就这样因为父亲的关系,正式走上了仕途之路。因为韩延寿本身就是一个上进青年,再加上韩延寿父亲对韩延寿的正向影响,所以韩延寿在做谏议大夫的时候,兢兢业业,因为工作出色,得到了霍光的赏识,很快就升官了,先是做了淮阳太守,后来又做了颖川郡太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颖川郡这个地方属于河南,历来都是比较难治理的地方,原来的颖川郡更加混乱难管,不仅地方势力纠结,还有盗贼经常骚扰百姓。

上一任颖川郡太守为了快速地改变颖川郡的现状,用了很多狠招,黑招,比如调拨地方势力内斗内耗,让百姓们互相告密,以掌握颖川郡的消息,用最快速的方式控制地方,虽然颖川郡的黑恶势力白打击了,但是也留下了一堆历史遗留问题。

比如上任太守制定的告密制度,令百姓互相诬告,信任感崩塌,百姓之间互相结仇,互相打击,愈演愈烈,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发生恶性事件,已经到了影响治安的程度,这样一来,颖川郡的风气彻底坏掉了,韩延寿知道想要改变颖川郡的现状只有化解愁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百姓们已经深陷愁怨之中,无力改变,此时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只有韩延寿,韩延寿为了颖川郡的百姓们都能够安居乐业,找到当地有威望的人,一起苦口婆心的劝导百姓们放下过往的恩怨。

仇恨那是这么容易化解的,人与人之间其实很脆弱的,经不起什么矛盾,分歧,一旦伤害了彼此利益,触犯到了人家的底线,掉头就走,从此陌路的结局,都是比较好的,反目成仇的事件也多的是。

韩延寿想要化解百姓累积已久的愁怨,哪里是什么容易的事,但是韩延寿没有别的办法,他没有办法把上一任太守揪出来打一顿,也没有办法回到过去阻止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要制定严格的律法来约束百姓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这种办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果百姓换一种办法相互打击,法律还真的约束不了什么。

所以,韩延寿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导,和用德政来引导才慢慢将百姓之间的恩怨稍稍化解,为了颖川郡的百姓们都能过得好,韩延寿努力了好几年,百姓们之间才慢慢变得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