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不仅以静水深流之势传承古老的龙舟习俗,而且以革故鼎新之态推广龙舟竞技,既本真性传扬又创造性发展了中华龙舟文化,书写了一个糅合传统与现代、民俗和竞技的区域龙舟文化范本,框定了佛山龙舟的文化深度,也氤氲着佛山龙舟的人情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6月9日,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潭头赛区,龙船队员们奋力划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符诗贺摄

龙舟,乃“龙舟竞渡”“赛龙舟”之简称,岭南民间更多称之为“扒龙船”或“扒龙舟”,是一项有着深厚意蕴、多元功能的民俗体育活动。早在先秦时期,依水而生、以舟为家的百越先民,便生成了“文身象龙”的习俗,即断发文身、自比龙子,将舟船制成龙形、刻上龙文,以竞渡形式逐疫祈福、攘灾迎祥。这种图腾祭礼性质的龙舟竞渡自然延续,到南北朝时期与纪念屈原活动相融合,在龙神崇拜基础上注入爱国精神,沿袭至今并濡化着广大民众的精神世界。

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的佛山,因有西江、北江及其支流水道、河涌流经,具备得天独厚的水乡生态。人们依水而生,倚涌开村,世代延续扒龙船、赛龙舟之俗,发展出了活态未断的龙舟文化。明清时期,佛山地区的龙舟竞渡尤为盛行。明崇祯《南海县志》、清顺治《南海九江乡志》、清乾隆《佛山忠义乡志》、民国《佛山忠义乡志》等志书记录了各历史时期龙舟竞渡习俗的吉光片羽,留下了恒久不灭的古老记忆。民国及以前的佛山龙舟以延续旧俗为主,民国末期随着西方体育竞技的引入,作为民俗的佛山龙舟竞渡开始向体育运动转化,表征之一就是出现了五人龙舟赛。据1947年第239期《中美周报》载,南海县佛山镇总工会为纪念劳动节,于当年5月2日举行五人龙舟赛。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龙舟习俗自然延续,龙舟竞技运动持续发展,改革开放后逐渐趋于兴盛。彼时,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佛山勇立潮头,率先推广龙舟竞技运动,将龙舟竞渡发展为赛龙舟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助推了竞技型龙舟在海内外的风靡普及。1984年,南海县体委牵头制订的龙舟赛规则,成为国内首套龙舟竞赛规则,在此风潮推动下,龙舟赛成为全国性的竞赛项目。此外,南海县设计的龙舟赛规格船被指定为全国首届“屈原杯”龙舟赛用船。佛山龙舟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也将传统与现代、趋俗与创新融于一体,形塑了个性凸显、特色鲜明的地域龙舟文化形象。南海、顺德曾分别获得“中国龙舟运动之乡”“全国龙舟之乡”称号,佛山市则于2009年获得国内首个“中国龙舟龙狮运动名城”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叠滘龙舟赛。/资料图

经过长时段的层累积淀,佛山龙舟在传承中稳态发展,在发展中衍变创新,经历了从民俗趋向体育的变迁,以及从祭龙、祭神到庆叙亲谊、娱乐竞技的转化。由此佛山龙舟被赋予信仰维系、仪式展演、村落交往、竞赛拼搏、娱乐放松等多层社会文化意蕴,成为综合性的民俗体育活动和现代竞技运动,甚至成为提升城市形象魅力和打造文化强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佛山不仅以静水深流之势传承古老的龙舟习俗,而且以革故鼎新之态推广龙舟竞技,既本真性传扬又创造性发展了中华龙舟文化,书写了一个糅合传统与现代、民俗和竞技的区域龙舟文化范本,框定了佛山龙舟的文化深度,也氤氲着佛山龙舟的人情温度。佛山龙舟的存续是多样态龙舟文化共时性生长、融合、互嵌以及不可逆地走向多样性混生的进程,并因此形塑了主要由龙舟竞技、龙舟民俗所构成的佛山龙舟文化分层与交融。龙舟竞技的全球性虽呈现出更具视觉性的显示度,但那些看似被龙舟竞技运动所遮蔽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已层累衍化为很大部分佛山民众的心理需要和情感诉求,并凸显出越来越深沉的精神价值。

由此言之,佛山龙舟所闪耀的独特的岭南文化魅力,值得今人反复涵咏、全面传扬。在党和国家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大背景下,适逢佛山大力传承弘扬“十大传统文化”,位列其中的龙舟文化迎来系统性升级发展的机遇。

当前,有必要因势利导,构建遗产龙舟、竞技龙舟、商业龙舟等并举融合的佛山龙舟文化体系,同时为活化彼此相互促生的关系创造条件。一是依托乡村(社区)、镇街的基层治理力量并链接企业平台,推动龙舟非遗保护与龙舟竞技发展协同互动,走好“龙舟+文商旅”特色之路。具体而言,将涉及龙舟竞渡的硬件设施改造、景观营造纳入村居河涌治理与美岸行动计划,优化龙舟文化环境;将特色龙舟习俗、龙舟竞赛纳入各区、镇街文旅产品与服务网络,激发媒体宣传、商业赞助动力;加大线上线下结合的推广传播力度,进一步提升桂城叠滘龙船漂移、西樵半山扒龙船、盐步老龙礼俗、九江传统龙舟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多措并举,持续深化佛山“中国龙舟运动名城”建设,包括:策划举办中国龙舟大奖赛、镇(街)龙舟争霸赛、百村(居)龙舟竞渡赛等规模性龙舟赛事,打造高口碑、广辐射的佛山龙舟品牌赛事矩阵;提升“世纪莲体育中心—国际龙舟赛场(东平水道)—佛山新城滨河休闲体育”的联动利用率,提升龙舟赛事对于片区的凝心聚力效应;力争亚洲龙舟联合会总部基地落地佛山,推动佛山龙舟文化平台建设提质升级。

(文/谢中元,作者系佛山大学人文与教育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