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谭君 图

6月17日上午,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门诊大楼内人头攒动。

这是一幢2017年新建的医疗大楼,挑高的大厅中间是护士站,两边有扶手电梯,建筑布局合理,和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无异。

17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幸福就在这里”网络大V内蒙古参访活动,来到了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

在这家区级医院,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了一种优质医疗资源:“你不用去北京看病,北京的专家来看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内部

组团下沉,让名医去基层医院坐诊

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是一所国家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作为一家公立医院,第三医院以前的经营管理并不好,医疗人才断层,患者不满意。但2020年开始,医院逐步发生了巨变。

2020年6月,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与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建立了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这是乌兰察布基层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次探索。北京常春藤医学高端人才联盟成立于2014年9月,是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它致力于帮扶市县两级医院在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上,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常春藤对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的帮扶,不同以往。过去该机构只对某些医院的单个学科帮扶,而此次是对一家医院整体进行帮扶。共管后,第三医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常春藤选派了管理经验丰富的王学生担任该院的院长。王学生此前是黑龙江一家地市级医院的院长,退休后又短暂在海南一家民营医院担任院长。

针对第三医院的“病症”,王学生进行了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为核心的内部机制改革。这完全打破了医院多年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陈规陋习,实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奖勤罚懒的机制。

在医疗资源方面,第三医院柔性引进人才,为三十多名常春藤联盟专家建立13个名医工作室。

这些医生基本都是退休返聘的专家。北京常春藤理事会理事长吴永波管这个叫“组团式下沉”。这种团体出击,带给第三医院的最大改变是,医院从过去的两个大内科,细分为心内、内分泌科;神内、肾内科;消化、风湿免疫科;呼吸、老年病科;外科系新成立了妇科、泌尿外科、骨二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三甲医院泌尿外科专家的指导下,第三医院正在为患者行腹腔镜下肾上腺瘤切除术。

名医去基层医院坐诊,在医疗服务市场很常见。但来自北京的超声科教授张玉萍称,她是全身心投入到了帮扶医院。“帮扶专家只需一周来一次,但我一周有三天都待在乌兰察布。我们这种实地帮扶,是真正的手把手教。从各部位超声检查从打图到存图再到出报告等,点点滴滴去规范科室的操作。这样,我们出的超声报告给到临床时,就会被重视,并影响到整个治疗方案。”

“现在很多医生都要求过来帮扶。医生这个职业对社会贡献有很高的精神追求。他们有这方面的情感需要,如果执业环境又好,他们当然愿意来。”谈到第三医院如何“柔性”引进人才时,吴永波说。

让患者能少花钱在“家门口”看病

名医下沉到区级医院,集宁的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

“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专家来看你。”尽管,乌兰察布有直达北京的高铁,且只有2小时路程,但对于病人来说,仍然没有在“家门口”便利,以及花钱少。

集宁区常住人口42万。过去,第三医院由于中高层职称比例低,没有省市级重点科室,医院全年门诊量只有15万人次,出院人数6000余人次。2023年,医院完成门急诊工作量191125人次,是2020年的2.1倍。2023年医院出院病人16593人次,是2020年的2.3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兰察布市第三医院每月、每日都公布专家出诊信息

此外,2023年医院手术例数4932例,是2020年的2.3倍。2023年出院者实际占用总床日数126010床日,是2020年的2.2倍。2023年医院平均住院日为7.59天,同比2020年8.26天减少0.67天。2023年医院总收入19133.31万元,是2020年的2.3倍。2023年业务支出19995.32万元,是2020年的2.1倍。

“过去超声科一天只有30多人次检查,现在,超声科检查需要排队,每天有300多人次。”张玉萍说。她的帮扶不但稳固了超声科的学科基础,而且还将超声检查从常规升级到技术性检查,如开展甲状腺穿刺、超声造影等。“现在我们每天来检查的人很多,但我们零预约,加班加点、中午不休息,也让病人当天能做检查。”

在侯广林看来,北京医疗专家带来的不只是技术,还有医疗理念。“真正的以患者为中心,做到临床认可、患者称赞、职工幸福。”

“只有这样才能留住病人,留住这一个亿的医保基金,也是对当地经济做贡献。”吴永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