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以“持续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4“三农”保险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认为,农业保险在保障粮食安全、增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稳定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农险要承担新任务新要求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袁纯清指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的核心力量。他认为,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现代需求和风险防控需要。可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基础险+补充险+商业险”多层次险种,补充险也应给予一定财政保费补贴。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总目标下,农业保险要承担起新任务、新要求,规模还要大起来、能力还要高起来、保障还要强起来。”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保险为1.64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1%。2024年,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扩大至全国。

尹成杰认为,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保险制度,这是由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需要、现代农业建设自身及应对当前农业面临的特殊性复杂性风险的迫切需要、新时代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的迫切需要等决定的。“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保险制度,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实现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他强调。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表示,农业保险不仅仅保粮食、保农民收入,还保国家安全,对于现阶段中国来说至关重要。他鼓励更多学子投入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事业。

中华财险总裁蒋新伟认为,在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保险业主要有四方面路径:一是聚焦国家战略,保障粮食安全;二是持续推进“扩面增品提标”,满足广大农户不断增加的风险保障需求;三是改进理赔服务,确保惠农政策落地;四是强化科技赋能,激发为农服务活力。

蒋新伟建议加强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支持保险公司及时从相关部门获得种植地块、数量、灾害、气象价格等准确信息,为农业精准承保、精准理赔和农险产品创新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提升农险参保率

论坛上,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农村保险研究中心副主任任金政发布了《农业保险的现状和问题——基于2023年入户调研分析》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认为,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和重视程度、农户的种植规模与种植结构、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以及村干部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动员是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能够更好地保障农户种粮收益。

在风险认知方面,报告显示,受调研农户认为产量损失风险和价格损失风险是农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样本(剔除无农业收入的农户样本)占比分别为64.82%和37.54%。

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受调研农户最关注的农业风险始终是产量损失,且农户对成本损失也保持一定的关注度。报告认为,可能是农资(如化肥、种子和农药)价格上涨,以及整体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农户对收成和生产成本的敏感性增加。2023年的趋势还显示农产品价格波动仍是农户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表明市场不稳定对农户经济收入的风险依然存在。因此,需要推动农产品价格稳定机制,提高收入保险覆盖率,确保农户有合理的收益预期。

在参保情况方面,报告显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是“干部宣传动员”和“多一份风险保障”,分别占比62.42%和42.34%,这表明基层干部的宣传对鼓励农户购买农业保险起了很大作用。

此外,报告还显示,协保员队伍建设日渐成熟,已形成以村干部为主要成员的较为稳定的协保员队伍。当前协保员队伍中76.09%工作时长3年以上,以男性为主(78.26%),大部分具有高中以上学历(77.78%),主要由村干部构成(91.3%)。在后续的队伍建设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协保员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业务培训、工资待遇、沟通机制以及制度等方面管理,做好农业保险“最后一公里”服务。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