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蒲头

金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家之后,妻子十分不解我的饮食习惯,笑称我这个祖籍浙江东阳的文人为“东阳佬”——竟然喜欢吃肉汤炖莴苣,喜欢吃盐水菜蒲头(吴方言:菜根)。特别是人到中老年,家境日臻富裕,吃点鱼翅海参也决不是问题的时候,我仍旧习不改。

记忆中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凭肉票购肉的时代,母亲会用肉汤炖莴苣给正在长身体的我吃,在煤球炉上炖出来的滚烫的肉汁莴苣入口即化,在口腔里西里呼噜几下,不舍得一下子咽下去。相比较而言,母亲那时让我吃得更多的是盐水菜蒲头,说是富含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忆中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凭粮票购粮的时期,曾手拿“惊堂木”判案子的法官父亲在杭州保俶路54号之乙的老屋前的几亩园林土地上种满了青菜萝卜,经营着老婆孩子一家人的希望。每当隆冬季节,母亲每天都会一大早将一大堆菜蒲头在马路对面红旗生产大队的木壳枪塘(“木壳枪”即驳壳枪,这种枪的枪套是木头壳子的,因此称呼之;“木壳枪塘”即形似驳壳枪的池塘)里洗得干干净净,晾在竹匾里,晚饭后将略微风干的菜蒲头装入1951年回国时带入境的一只硕大无朋的德国制造的钢精锅(“钢精”,那个时代人们对合金铝的特定称谓)中,用盐水慢慢煮,入味之时恰好是一家人感到肚子有点叽里咕噜“唱戏”之际,一大锅端上桌来,在弥漫着水蒸气的土木结构的老屋里,一家人围着一张斑驳的旧圆桌咀嚼那似酥而不烂的青菜根茎,鲜美之味至今记忆犹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象中,那菜蒲头实在是人间美味,一口咬下去有一种吃百年老店知味观小笼包子的饮食“意境”:被具有韧性的菜筋皮包裹的菜心嫩汁一涌而出,在嘴里形成一种味觉的鲜美“世界”。有时母亲过年过节也会烧上一碗,当然那是加了另外作料的,制作方法亦有所不同——青菜梗子留蒲去叶晒两天,俟其瘪扭扭,与五花肉一起烧,煮至将熟而未熟时再放些许豆瓣辣酱收汤。

很喜欢东坡居士的《於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尽管“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的调侃和反诘有点绝对得不近情理,但对出家于寂照寺的於潜僧慧觉在绿筠轩美味素食还是心向往之的。

时过境迁而读了大学且有幸当了老师并成了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有一次,杭州市政协党派界别的政协委员视察净寺,这座位于西湖西侧而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且传颂着济公和尚与运木古井的故事的寺庙因寺内钟声响彻,在南宋时誉为“南屏晚钟”,系西湖十景之一,主持和尚妙高也是政协委员,看午饭时间已到,委员们还在各自忙活,他就自作主张留各位委员吃工作餐——一桌素食。同去视察的一个委员事后问我:“金老师,你专吃那盆便宜的菜蒲头,那金针、木耳、香菇之类你连碰都不碰,你傻啊?”闻之,我不禁哑然失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美味是相对而言的。你看那榆钱饭,在旧中国,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而眼下居然“登堂入室”于北京的几大饭店,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盖因又名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的榆钱每100克果实内含水分82克,蛋白质3.8克,脂肪1克,碳水化合物8.5克,粗纤维1.3克,灰分3.5克,钙280毫克,磷100毫克,铁 22毫克,胡萝卜素0.73毫克,硫胺素0.05毫克,核黄素0.1毫克,烟酸1.4毫克,抗坏血酸9毫克,营养价值极高,具有相当的食疗作用: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菜蒲头早已成了中国南方农家乐的特色菜。比如——“菜蒲头茄子汤”:将菜蒲头、茄子洗净切寸许长,起锅放入清水;然后将菜蒲头、茄子放入,大火煮;煮至菜蒲头、茄子熟加盐,即可出锅。“菜蒲头河虾汤”:用适量的水将菜蒲头(腌制后晒干的)煮沸;待汤汁变深如酱油色,放入河虾,加盐煮熟即可。“菜蒲头蒸河中鲜”:将菜蒲头洗净,热水浸泡2小时左右,然后将菜蒲头切成段;将焯水的虾整齐码盘,摆上菜蒲头,将浸泡菜蒲头的水入锅加热,加盐调味,浇入盘中;上锅蒸6分钟,蒸好后,将小葱切段,撒在上面。“白水菜蒲头”:将菜蒲头去皮洗净晾干,切滚刀;放入锅中,加冷水至略超菜面,煮至以筷子能轻松插穿,加适量的盐、葱花与鸡精即可起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遍观农家乐的菜谱,哪一道不是过去穷人桌上的家常菜?现在几乎都成了富人青睐的绿色菜。

即便“八大菜系”所包含的名菜,诸如,鲁菜“潍坊朝天锅”、浙菜“叫花子鸡”、浙菜与江淮菜特点兼而有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亦然。

搜狐网曾刊有一张“美食”历史图片,其上加注的文字令人感慨万千:“1945年的上海贫困家庭,靠吃阳澄湖大闸蟹勉强度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味作为饮食核心,理当重视民族性,并从生活的深层科学追寻“文化”的“根”,在“义理、考据、辞章”方面下功夫;但那是考古学者或历史学家的事。《春江晚景》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于寻常百姓来说,能认识到饮食美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的相对性,感觉到“生活正在慢慢发生变化”抑或“人生无常亦寻常”的绝对性,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