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汇川(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陆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6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 读:

本文对周边传播中时间周边的概念定义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通过逻辑推演和案例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剖析总结了时间周边传播的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5·31讲话”中指出,国际传播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周边传播理论作为我国本土传播学理论,抓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国际传播的发展需要,建立了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传播理论,不仅为国际传播理论建设、世界文化传播格局重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和帮助,而且为我国破局目前的国际传播霸权主义现状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1],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时间周边的概念、发展与研究现状

(一)时间周边的概念与发展

周边传播最初的定义为“一个国家在有效的主权辖区边界两侧进行的、介于国内传播和国际传播之间的一种综合性信息传播活动”[2]。随着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陆地重新整理并确定了周边传播理论的基本内涵,完善了周边传播的定义:狭义的周边传播主要指信息传播特别是依靠大众媒介或者新媒体对周边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广义的周边传播包括但不限于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指称一切携带信息的人或物或活动[3]。

2017年,“周边”概念的多维度论首次被提出,认为周边传播亦应从空间周边、时间周边、事件周边多个维度开展。其中,时间周边是指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前后,是纵向的、一维的概念[3],可以理解为“新闻事件发生后围绕传播峰值前后时间形成的信息波动和传播效应”。传播行为与峰值距离越近,信息量越大,传播效应也越大[4]。虽然时间的每分每秒彼此绝对独立,但是在时间线上发生的新闻事件并非如此。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与变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才能够实现,同时也都必然伴随着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相反,任何传播行为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有且只有具有空间连续性和时间连续性的有限传播才可能是有效传播,传播主体在有限时空中连续运动或信息连续扩散的过程就是时间周边传播[5]。

(二)周边传播与时间周边的文献综述

空间周边是指信息借以流通延展的物理空间,最直观且容易理解。现有文献多集中于空间周边的研究和讨论。从地域上来看,杨晶和杨玥研究了我国北部地区的对俄周边传播[6]。刘源基于周边传播理论分析了我国在东北亚传播活动中的文化机理及阈限[7]。陆地等结合空间周边与文化周边探讨了我国西部地区藏族的周边交往和文化传播[8]。韩鸿则重点关注了我国藏语卫视对周边地区的传播效果[9]。刘峰和严三九分析了东盟国家文化周边传播过程中的问题[10]。李庆林和万卉英分析了面向东盟周边传播中的实践经验及启示[11]。范江虹则对南海地区周边传播进行了研究分析[12]。除明显的地域特征之外,高菲、李红秀都以重大疫情事件为例讨论了周边传播的防控机制及相关启示[13]?[14]。尤达、向芝谊分别研究了在线视频与短视频的周边传播[15][16]。此外,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论耦合[17]、跨境民族的文化互鉴[18]、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9]等国际传播问题,也都有周边传播理论学者的参与和贡献。

时间周边作为信息传播中时空相继或重叠的生灭过程的界限,抽象且难以直接观测,目前尚无专题文献讨论分析,只有少许文献对时间周边进行了简单论述。刘源以历史记忆构建的视角,解释了时间周边对东北亚地区跨界民族身份认同的影响[20]。尤达将东盟的时间周边传播分为“落地、渐进、深耕”三个阶段[21]。高菲认为,传媒艺术作品生命的长短就是其时间周边,呈现为内在时间的连续发展和外在完整的生命周期[22]。李庆林等认为把握特殊的时间周边进行信息传播,能够更好地唤醒集体记忆,促进交往互动,产生历时性的共情感,提升传播效力[23]。综上所述,关于时间周边的研究多为具体内容的事件归因,对于时间周边本身的特性等基础概念仍有待进一步总结整理和集中探讨。本文聚焦周边传播理论中的时间周边,根据时间周边的理论内涵及概念定义,通过逻辑推演和案例分析的方式,探寻总结时间周边传播的特性,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别进行论述,力求完善周边传播知识体系与内涵概念,搭建时间周边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宏观视角下时间周边传播的特性

宏观地观察时间周边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对国际传播环境的理解和局势的把握,有利于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方针政策的引导。从宏观视角出发,时间周边的传播效果具有相蚀性的特点,其传播形态呈现出射线性的特点,传播内容则具有共鸣共生性的特点。

(一)传播效果的相蚀性

周边传播中的时间周边具有相蚀性的特点,即不同国家或周边国家发生的两个重大新闻事件之间会形成两个独立的“时间周边”,两者会彼此侵蚀和压制。因此,只有及时准确地把握信息的传播时机,才能防止被对方干扰或冲击,发挥新闻自身应有的影响力,达成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蚀原本是指相互剥蚀、相互侵害、相互争胜的现象或状态。在周边传播的时间周边中,相蚀性主要是指两个或多个信息内容在同一或相邻的时间段内彼此为争夺受众注意,压缩对手传播时长,提升自身影响力的传播现象。例如,奥运会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公共舞台,是主办国展示国家实力与塑造国际形象的重要窗口,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会竭尽所能地宣传造势,在全世界范围内吸引民众的注意力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相邻的两届奥运会必然会出现各自信息传播的巅峰期和舆论的热点时段,传播力和影响力此消彼长在所难免,从而形成彼此的时间周边。2015年7月31日,北京以44票赢得第24届冬奥会的举办权,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北京将于2022年举办冬奥会的新闻从此刻就已迈入宣传时间边界,但在国际传播方面我国依然保持低调。因为此时第23届平昌冬奥会还没有拉开帷幕,在时间上并不适合积极宣扬第24届北京冬奥会的独特之处。即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实施国际传播,也极容易被时间更近的平昌冬奥会抢了风头,变成给他人作嫁衣。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市市长接过奥运五环旗,会场开始表演《北京8分钟》,两者的时间交叠边界由此诞生,冬奥会正式进入“北京时间”的全新华章,我国对于北京冬奥会的国际新闻宣传报道也正式划定时间周边。但即便如此,我国依然没有迫不及待地与韩国媒体分庭抗礼,而是等待韩国平昌享尽本届冬奥会红利之后,到了次年的9月中旬,才让“冰墩墩”和“雪容融”在万众瞩目之下闪亮登台,避免了时间周边相蚀性对于信息传播的侵害。虽然北京市是首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但我国对此次冬奥会的宣传依然采取审时度势、循序渐进、伺机而动的策略。通过正确的时间周边理论认知和行为实践,为2022年冬奥会建立了健康积极的舆论空间和牢不可破的时间周边。

时间周边传播的相蚀性就像是两个气球在一个尺子的框架上相互争夺占据的刻度,两个气球接触的地方都会受到挤压从而变形,降低自身的影响力。双方不断地进行对外宣传,就像将气体不断注入气球,只会使接触面更为拥挤,并且双方消耗得更为迅速,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资源消耗与浪费,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即便其中的一方通过投入更多的资源而压制了另一方,取得了些许优势,也无法做到单方全部占据此空间或完全限制对手的形变,消耗的能量和资源并无法取得物有所值的反馈。相反,如果移动气球到适当的位置,使得接触面变小,空间不再拥挤,那么吹起的气球才会更容易变大,轻松占据更多的刻度;同时减少气球中气体的过度膨胀,使气球存在的时间更为长久。而在现实生活中,限制条件往往更加严苛,无论是信息传播渠道还是受众总体数量都会受到时间周边相蚀性的影响。

2010年,我国拥有排名世界第三位的电影产量,票房总额却仅排在世界第12位,优秀电影作品扎堆上映导致的档期冲突,成为阻碍我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之一。“档期”是电影人有意识地对影片进行开发、经营和利用的时间周期,目的是为了降低市场风险、提升影片观感、扩大投资回报等。众多大投资、大制作影片集中于“春节档”角逐,不仅压缩了彼此的宣传渠道,而且损失了有限的受众资源,令许多优秀作品的表现未能尽如人意。另外,妇女节、儿童节时间段内,同类型题材影片的档期冲突也导致一些优质作品不能得到充分关注。基于此,制片方开始认识到,电影的票房和上座率除了与影片本身的品质有关之外,还与上映时间的选择密切相关,而上映档期就是电影作品最直观呈现出的时间周边。所以,电影档期的确定,不能只关注时令对影片的宣传和推动作用,更要注重时间周边相蚀性所带来的危害,从多方面保障影片的传播效果和票房业绩。2024年的春节档共有9部电影上映院线,制片方意识到排片拥挤、宣传困难之后,3部电影作品宣布撤档下线,这种及时止损的明智之举,不仅有效地规避了时间周边相蚀性的危害,同时也为自身争取了更多的宣传空间和时间,从侧面保证了电影的票房收益。

(二)传播形态的射线性

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时间周边的信息传播,其周边具有单侧初始点明晰,而另一侧没有终点的特点,因形态类似射线,所以称其为射线性。射线性主要指在新闻传播的时间周边的一侧边界有明确的初始节点,即新闻发生或被报道时,而周边的另一侧边界则呈现出无限延伸、没有尽头的状态。拥有这种特性既是因为时间维度是纵向的单一维度,导致信息一旦出现便会一直客观存在并产生影响,同时也因为时间的不可逆,没有人能够未卜先知或返回新闻发生之前去预测即将发生的事,导致在新闻发生的时间点上具有可标记的初始位置,从而令信息的传播在时间周边上呈现出类似射线的形态。例如,“一带一路”作为21世纪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提出的最具建设性的伟大倡议,其国际传播所呈现出的具体形态就如同射线一样。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明确的传播初始节点。2013年9月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进行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倡议,“一带一路”的初始节点正式锚定此时此刻。由于射线性是时间周边在宏观视角下所表现出的特性,因此可将其在时间线上大体定位为2013年的下半年,The Belt and Road(B&R)在2013年的秋天开始有了信息传播的独特意义。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所引发的相关信息内容和传播所带来的客观影响会一直持续。“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会改变周边沿线国家的经济格局,更有可能重塑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外交版图[20]。在2013年10月2日首次提出筹建倡议之后,仅三周时间,包括印度、新加坡等在内的21个国家成为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并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迈出了脚踏实地的第一步。2014年8月,习近平出访蒙古国并表示欢迎周边国家“搭便车”。2015年3月,为加强亚、欧、非各国的紧密联系,我国制定并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两个月之后,习近平开启对欧亚大陆的访问之旅,并优先抵达哈萨克斯坦,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站建设工作。四年之后,“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已传至欧洲大陆。2019年3月,中国与意大利正式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岁月更迭流转,但信息传播不曾中断。截至2020年11月,已有超过15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之中。在此期间,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通过自周边的有条件“援助”和它周边的无理由“制裁”打压中国这一有利于世界经济的伟大壮举,却无法阻止随着时间推移而声势逐渐浩大的“一带一路”建设。那些有气无力的反对声音,悄无声息地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一带一路”被更多国家和民众所承认接纳,甚至翘首以盼。2023年10月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23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文件签署,而“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与文化传播仍在继续。

中国的和平发展需要一个和谐的周边环境,其不仅需要“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战略的匹配,同样需要周边传播战略的紧密配合[24]。半个多世纪丰富的周边传播活动的实践,为目前如火如荼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成功提供了众多有益的启示[25]。目前已有许多学者研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和周边传播理论中空间周边的耦合关系。陆地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浅层表征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诉求,但核心则是以地域周边文化相融为基础的沟通与传播,只有淡化“一带一路”的官方脸谱和政治色彩,才能有效降低周边沿线国家的疑惑与阻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家、组织、企业和个人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中来[26]。李红秀和李菡蕊通过莫兰指数法,研究了“一带一路”科学文化报道与周边传播的内在联系,认为“一带一路”以跨国贸易为基础,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协调发展与合作共赢,并有利于科学文化传播的跨境传播与合作[27]。刘源以周边传播理论为基础,分别从横轴和纵轴两个方面,论述“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北亚周边传播的文化路径[28]。

然而,“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方向和发展战略不仅与周边传播理论中空间周边信息文化传播相互印证,而且符合时间周边传播的客观发展规律。从时区的角度来说,“一带一路”从中国出发,按照时区相近的方式顺次联结各个地区和城市,先将信息传播至同时区或相邻时区的国家和地区,然后再向相邻时区继续传播,避免了时差颠倒和跳跃;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优先联结建交久远、友好历史长久的国家和地区,先团结老朋友,然后才吸纳新朋友入伍,依循时间的纵贯性判断传播的先后顺序;从地缘角度来说,通信延迟由短渐长,信息率先抵达的地方也是最能够理解信息、快速响应并实现情感共鸣的地方,先将信息传播到与我国文化沟通紧密且频繁的国家和地区,并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情绪的传递,然后再将信息传递到有文化差异的更远地方。这三个“先与后”既是时间周边的客观发展规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成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战略要点。

(三)传播内容的共鸣共生性

时间周边的共鸣共生性是指,时间周边会伴随信息传播峰值中心的持续时间而发生变化,两者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甚至可以忽略舆论热度峰值高低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即新闻信息在时间轴上所表现出的峰值持续时间越长,则其时间周边终结边界也会向后推迟,令信息的传播和影响随之绵延长久;如若新闻事件的讨论热度峰值仅是昙花一现,则其时间周边终结边界会提前到来,使整个信息传播过程相应变得短暂而局促。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上发生了一起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事故,两辆动车头尾相撞,造成6节车厢脱轨,死伤人数超过200人。相关新闻立刻引发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政府部门也迅速组织人员亲临现场,指导并开展事故救援和善后处置工作。此次新闻事件本应在公布遇难者名单、事故原因以及处罚决定后,迅速迎来时间周边上的彻底终结,却因为核心峰值的延长而波及影响了更长时间,并相应地扩展了时间周边。首先,由于事故地点和时间的特殊性,导致专业媒体第一时间集体失语,放任了网络媒介中的流言,真假参半的网络信息一度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甚至形成了“天灾”与“人祸”两种不同论调的对立阵营,讨论热度久久不曾退散。直至8月4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一次对外公开回复,“这不是一场自然灾害,而是一起特别重大的铁路交通运输事故”,部分疑团告破。8月16日铁道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本应成为此次新闻事件的结束节点,却不料因为一系列不当言辞,致使舆论彻底失控,相关信息再次登顶话题榜,持续引发广大受众的关注和讨论,进一步延长了铁路事故的中心热度的持续时间,三番五次推后了早该到来的时间周边终结边界。

利用时间周边的共鸣共生性,我们也可以通过控制信息传播的时间周边,来反向影响新闻事件峰值热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达到控制舆论影响力的目的。即通过延长新闻所带来影响的时间周边,变相使其信息内容的核心峰值影响变得更为持久;但如果时间周边终结边界因为某种原因提前到来,则会令信息的传播扩散戛然而止,即便是话题热度很高的新闻事件,其中心峰值也会随之快速地弥散消亡,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

2020年,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IC)受某些西方国家蛊惑,发表虚假信息称中国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存在不符合该组织标准的情况,并以此为借口吊销了新疆棉的高质量棉花认证,企图挑起我国内部争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H&M、Nike、Zara等品牌也纷纷随声附和,拒绝采购和使用新疆棉,并停止招聘新疆员工。

面对这种莫须有的控诉,我国没有任其栽赃诋毁,于次日商务部、外交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就相关问题给予了积极回应。除了政府部门,民间各种组织也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第一时间将谣言扼杀在襁褓之中,没有给虚假信息兴风作浪的机会。我国运动品牌安踏当晚即发布公告表示退出BIC,另一国产品牌李宁更是骄傲地将“采用新疆棉”写在产品标牌上,以对抗此桩虚假丑闻。在中华民族同胞的共同努力下,西方媒体精心运作的“新疆棉系列事件”还未展开,就已面临终结。其集中媒介权力想要抹黑我国的大量虚假信息虽然“轰动一时”,在时间上却没有任何立足之地,在我国人民众志成城所筑起的信息堡垒面前,虚假信息在时间线上迅速迎来了时间周边的终结边界,国际舆论的讨论与发酵得以控制。对于这种恶意抹黑的虚假信息,我国没有采取取证辟谣或公开争辩的应对措施,而是通过结论导向的确凿信息迅速结束了这场“新闻闹剧”,从而避免了信息爆发时中心舆论热度峰值的影响,第一时间终结流言传播,是以时间周边反向控制时间中心影响的典型案例。

三、微观视角下时间周边传播的特性

微观地看待时间周边传播的规律和特点,有助于细节的把控和流程的优化,有利于具体行为的指导和事件的处理。从微观视角出发,时间周边的传播效果具有边界模糊性的特点,传播形态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传播内容则具有不可逆转性的特点。

(一)传播效果的边界模糊性

从微观的角度审视时间周边,其边界总是呈现模糊特征,很难实现绝对的一致或统一。依据周边传播理论,我们将周边主体生存必须,或者依国际法、国际公约连带享有,或者与周边主体利益密切相关的邻近地区称为硬周边;而将主体生存非必需、或者因自然和地理原因、或者因其他历史原因可有可无的邻近地区称为软周边[29]。相对于空间周边中有明确界定的、不存在争议的国界线这种硬周边而言,时间周边则属于边界会因为地理政治、历史变革、民族习惯、个体认知等众多因素而出现差异的软周边。

边界模糊性是指从微观的角度观察某一新闻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开始周边还是结束周边,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甚至是每个个体都会根据自身不同的社会阅历、性格喜好而对事件的开始和结束抱有认知上的边界。在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更是会因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而对新闻事件的时间周边产生不同的认知和态度,难以完全统一,但正是这种边界模糊性恰恰有利于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的态度统一和阵营确立,促进相互合作,并塑造核心一致的国际舆论场域。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且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无论是在开始节点、结束节点,节日峰值还是持续时间的长短,都存在一定的边界模糊性。春节在我国部分地区是指除夕之夜,在有些地方却指的是正月初一。除此之外,因为春节又叫农历新年,是过去一年的结束和新一年的开始,所以民间也俗称“过年”。可过年到底是从腊八开始,还是从“小年”开始呢?各地五花八门的节日习俗,也从侧面反映了过年的起始周边至今尚无定论。除此之外,哪一天是过年的结束边界也并不明确。是大年初一就意味着年已过完,还是一直要到元宵佳节才算过年结束?是以正月初五的诸多禁忌过此可破为界,还是以初八的正式上班假期消耗殆尽为限?其实这一边界更多取决于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不同境遇下、不同年纪时的心理认知和意愿表达。

综上所述,周边传播中的时间周边并非一个明确的、具有共识性的时间节点,而是根据受众群体的具体情况,标明的一段含有过渡期的时间或时段的软周边,从而表现为时间周边的边界模糊性。在国际传播中,这种含糊不清且各自为政的模糊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信息对外传播的包容性,降低了信息对称性的要求,有效提升了信息在不同国家间的受众采纳和跨文化传播。此特性同样符合周边传播理论中“祛异趋同”的认同战略思想[30],与空间周边的适度接近性异曲同工。

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擅自将2.3万吨核事故污水排放至海洋。从8月22日日本宣布核污水排放计划至24日的正式实施,成为事件时间上的新闻中心。每个国家对于此事关注的初始边界则有先有后,最先表达强烈反对的是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越南、泰国和印度等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地理位置上与日本及其海域互为周边近邻,所以最早开始关注这项事关全球民众健康与海洋环境的国际新闻。稍晚时候,澳大利亚及欧洲的部分国家也对此不顾国际公共利益的污染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虽然在时间上更贴近新闻核心,但初始周边较为滞后。即便同为日本邻居的亚洲国家,关注新闻和表达态度的时间周边也不尽相同,我国关注福岛核电站的时间周边甚至可以追溯到2011年3月的福岛地震事件,发生核污水排海一事之后,我国进口日本海产品更加谨慎,持续关注日本的最新动向。泰国则不仅对于福岛排放核污水的国际新闻表态较晚,而且从未停止对日本海产品的进口,虽然表达了反对态度,但依旧认为此事的影响力微不足道,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报道,相关信息很快销声匿迹,从而划定了大体的结束周边。由此可见,即便国际上所呈现出的声音和态度一致,但不同主体关注此事的时间周边不尽相同,甚至是事殊时异。得益于时间周边的边界模糊性,包容了不同时间点上介入事件的讨论和知晓后的态度表达,最终使得各方主体可以团结一致,共同发声,一起构建了新闻事件的核心峰值和态度立场,建构出强大的舆论场域。

(二)传播形态的周期性

与宏观视角下连续不断的射线性不同,从微观视角观察时间周边,信息传播会根据多个中心或巅峰形成彼此独立的传播时段,从而呈现出循环往复的形态,即时间周边具有周期性。与经常被提及的新闻的时效性不同,周期性是指新闻信息传播中心的热点峰值会遵循一定的时间规律或规则而反复出现,从而形成多个彼此相对独立的时间周边。在每个时间周边之内,信息都具备一定的“时效性”,且依然符合距离峰值中心越近时效性越强的规律。

如奥运会是每四年举办一次,而关于奥运会的热点新闻峰值中心也大致遵循这个时间规律反复出现。自从2008年我国第一次举办了奥运会,无论是鸟巢的雄伟壮观,还是祥云火炬的高雅华丽,都给世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记忆,众多话题共同组成了关于“北京奥运”的首个新闻热点时间周边。现在每逢奥运盛会,全世界的华裔同胞总会不自觉地旧事重谈,反复提及北京奥运会的场馆、歌曲、运动员、开幕式、吉祥物等,再次形成关于“北京奥运”舆论的新的峰值中心,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周期性的多个独立的时间周边。

除了奥运会之外,足球世界杯也是全球体育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体育盛宴。“大力神杯”作为足球界的最高荣誉,令各国足球健将竞相秣马厉兵,在绿茵场上争夺桂冠。每届世界杯不仅会给球迷呈现出精彩卓绝的体育比赛,对于历年运动员的轶事盘点更是受众广泛的内容。这其中,马拉多纳“上帝之手”的故事就是经久不衰的足坛典故之一。

所谓“上帝之手”是指在1986年6月22日墨西哥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中,马拉多纳用手为阿根廷队攻入的制胜一球。此新闻的起始周边可视为本场比赛的第51分钟,马拉多纳在跳跃时举起前臂并触球入网,但是裁判判定此进球有效,他们的对手英格兰队也因此遗憾输掉了比赛。赛后马拉多纳将这粒进球归功于“一半是上帝之手,一半是马拉多纳的脑袋”,“上帝之手”的典故由此诞生。这一“旷世奇冤”的体育新闻迅速发酵,全世界的媒体不断反复播出这段有争议进球的影像资料,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英国与阿根廷两国因为马岛战争积怨颇深,此次事件加剧了两国的紧张关系,甚至令两国民众相互仇视。6月29日阿根廷击败西德夺冠,大力神杯的归属已尘埃落定,关于“上帝之手”的讨论热度才慢慢消退。但是输球的英国人并未善罢甘休,英国媒体不仅将此举称为“魔鬼之手”,更是在多年之后反复提及。而这一事件后,人们将足球比赛中用手打球进门得分的情况统一戏称为“上帝之手”。1995年美洲杯比赛中巴西队的图里奥,2004年亚洲杯决赛中日本队的中田浩二等人,也都先后复刻过“上帝之手”,并形成独立的时间周边。

时间周边的周期性告诉我们,信息的宣传和传播不一定是距离新闻发生的时间越近越好,而是要把握信息传播所形成舆论峰值的规律或规则,在独立的时间周边之内实现行之有效的信息传播,才能达到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如果已经错过了本次新闻峰值的时间中心,大可不必强求这种随声附和的对外传播,变成脱离时间周边之外的独立声音。如此在时间周边之外的时间强行宣传,只能是竹篮打水,徒劳无功。

(三)传播内容的不可逆转性

我们于日常生活中引入“时间”概念,令日常行为具备了可测度的秩序性,并标记了历史的连贯性。周边传播理论同样强调传播主体在有限时空中连续运动或信息连续扩散的过程,并且认为只有具备空间连续性和时间连续性的有限传播才具有传播效力[31]。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系统总是朝着某一方向演化,这种不可逆的演化过程导致时间有确定的方向,即时间具有不可逆转性。时间不可逆转性的确定,不仅对科学方法论、自然科学等具有难以估量的意义和影响,也成为人类认识信息生产与传播规则的重要依据。而时间周边作为一个依附于时间的从属概念,同样具有无法逆转的特性。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制定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以标记和提示人们时间不可逆转,随其伴生信息的时间周边同样不可逆转。以两个人的恋爱为例,相恋信息的最高巅峰必然是登记结婚,婚礼之后两人便永久告别了单身。即使最后因为某种原因导致婚姻难以为继,分开后双方也只能是离异或丧偶,再也无法回到单身的时光了。这其中每一次的状态转变,都是时间周边的全新标记,也是其不可逆转性的具体表现。

戴安娜·弗兰西斯·斯宾塞出生于英国贵族世家,是斯宾塞伯爵八世的小女儿。1981年,戴安娜与时为威尔士亲王的查尔斯结婚,结束了自己的单身生涯,并获封“威尔士王妃”头衔。可由于查尔斯接连不断的婚外情,戴安娜于1992年开始与丈夫分居,并在分居四年后与查尔斯正式离婚。即便离婚之后,戴安娜仍被视为英国王室成员,继续参与部分王室活动,依旧保留了“威尔士王妃”的头衔。而不幸的是,离婚一年之后戴安娜因车祸意外身亡。这位“英伦玫瑰”拥有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她与查尔斯王子那童话一般的“世纪婚礼”是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同时也是这对新人恋情新闻的热度巅峰。派对上的初见倾心,成为这段爱情故事的起始周边;36岁时的香消玉殒,成为时间维度上的结束周边。无论如何,1981年7月29日的那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于时间洪流中永世长存,“威尔士王妃”的头衔也在时间的荒野中被定格铭刻了16载春秋。这些时间节点成为相关新闻信息的时间周边,永远不可能被更改,亦不存在逆转的可能。

时间周边与空间周边不同,空间周边会变化,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变回原来的状态,从观测角度而言,其周边的内在意义和外在表现并没有改变。而时间周边却不同,时间周边的不可逆转性导致其只会不断叠加新的意义。即便在空间中变回原本的状态,也只是在时间上形成了新的周边,并不是更改或回溯任何历史过往。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正式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百年之前,香港本就是我国领土,随着《南京条约》等文件的签署,曾一度沦陷。从空间周边上来讲,今日的中国版图与19世纪早期别无二致。但从时间周边上来讲,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是英国对香港进行殖民统治并拥有占领权的独立时间周边;从1997年7月1日0时香港回归之后,新的时间周边由此诞生。

四、结语

凡是存在,必有周边。周边与中心作为两个相对的概念,既表现在具体事物之中,也存在于抽象思维之内。周边传播理论作为我国本土传播学理论,不仅是我国新闻传播学自主创新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而且更适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承担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强化国际传播效能,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使命。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等中国思想、中国对策的宣传和推广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国际信息舆论传播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曹刿论战》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有正确地把握时间节点,才能做到一击即中,克敌制胜。本文对周边传播中时间周边的概念定义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并通过逻辑推演和案例分析,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深入剖析总结了时间周边传播的特性。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观察,时间周边具有传播效果的相蚀性、传播形态的射线性、传播内容的共鸣共生性;从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时间周边则具有传播效果的边界模糊性、传播形态的周期性、传播内容的不可逆转性。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的具体内容和知识框架;另一方面,为国际传播实践活动的认知和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决策依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批准号:17ZDA28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30]刘雯,覃哲.推动服务国家战略的周边传播研究共同体建设:第二届中国周边传播论坛综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14-17.

[2]陆地,许可璞,陈思.周边传播的概念和特性:周边传播理论研究系列之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37(03):29-34.

[3][24]陆地.周边传播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7(02):15-19.

[4]陆地.周边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活力[J].青年记者,2019(36):4.

[5][22][31]高菲.媒体的空间转换与周边传播实践:基于传媒艺术传播的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45(5):102-109.

[6]杨晶,杨玥.周边传播要讲好周边故事: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对俄传播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2):42-44.

[7][20][28]刘源.“一带一路”下东北亚周边传播的文化路径[J].新闻爱好者,2019(11):22-26.

[8]陆地,乔小河,臧新恒.藏族周边交往和文化传播的特点[J].当代传播,2019(01):27-31+37.

[9]韩鸿.我国藏语卫视跨喜马拉雅地区传播的成效与拓展方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12):4-6+17.

[10]刘峰,严三九.东盟国家周边传播的文化捷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08):20-25.

[11][23]李庆林,万卉英.广西台面向东盟周边合作传播的实践和启示[J].传媒,2022(03):45-47.

[12]范江虹.坚定文化自觉讲好中国故事:三沙卫视强化南海周边传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06):48-49.

[13]高菲.重大疫情的周边传播与防控体制机制建设[J].当代传播,2020(02):67-70+81.

[14]李红秀.周边传播理论视角下疫情的防控与启示[J].当代传播,2020(02):71-72.

[15]向芝谊.周边传播价值机制中短视频的作用进路[J].中国出版,2020(14):39-42.

[16][21]尤达.中国在线视频海外平台面向东盟的周边传播研究[J].中国电视,2023(08):12-21.

[17]万忆,马右文.编码紊乱:新时代边疆省区周边传播的媒介困境与突围[J].当代传播,2020(05):34-37.

[18]高菲,彭翠,陆地.跨境民族与周边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9(11):14-17.

[19]方艳,袁誉慧.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周边传播的伦理建构[J].新闻爱好者,2019(11):18-21.

[25]陆地,高菲.美国周边传播活动的内容和启示[J].新闻爱好者,2017(09):18-23.

[26][29]陆地.周边传播理论在“一带一路”中的应用[J].当代传播,2017(05):4-9+34.

[27]李红秀,李菡蕊.“一带一路”科学文化合作的空间与周边传播:以人民网英语版报道为例[J].传媒,2023(14):29-31.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张汇川,陆地.审时度势 伺机而动:周边传播中时间周边的概念与特性[J].青年记者,2024(06):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