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某一天,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的泳池边休息,就在这时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突然拿来一封信,这是一封来自福建莆田县的小学老师写的信。

这封信长达2000多字,主要叙述了知青生活上的困难境遇和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些阴暗面。这位小学老师写的很感人,也很真实,毛主席读到伤心之处时再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毛主席含泪读完整封信后沉默许久,随后立刻提笔给这位小学老师写了一封回信,并让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主任汪东兴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连同这封信一起寄出。

随后没过多久,在周恩来总理的主持下,一项有利于全国千万人的政策颁布了。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非常疑惑,这位小学老师是谁,他在信中究竟写了什么能让毛主席潸然泪下的内容?这一切都要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为响应主席号召,千万知青下乡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也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同年年底毛主席前往苏联进行友好访问,随后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苏联向中国提供经济援助,同时派遣上千位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前往中国支援。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不过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中共和苏共出现了很严重的分歧,这也影响了两国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进入60年代后,苏联单方面撕毁条约,将派遣在中国的上千名技术人员带走,中苏两国的合作彻底破裂。

于是在60年代中期,许多毕业生都没有了出路,就业压力急剧上升。大量毕业生没有工作要么在家呆着,要么在社会上游走。

为了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问题,1968年12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达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中下贫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就这样无数地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前往农村学习。

1969年福建省莆田县为了做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对本地初、高中毕业生一一排查,如果同意下乡的还好,如果不同意就先迁户口、办手续、甚至采取强硬手段逼迫下乡。

毛主席的本意是好的,但他没想到某些地区为了响应自己的号召竟然会采取这样的行动,这也违背了毛主席的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下乡

在众多下乡青年当中也有小学教师李庆霖的儿子李良模,想必小伙伴们看到这里都明白了,没错,李庆霖正是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位小学老师。

李庆霖原来是福建省莆田县一中学的校长,1957年因为给领导提意见而被打成右派,受到降薪降职的处罚,他也从一个中学校长变为一位小学老师。

按理说这种身份上的差异常人并不能接受才对,一个是中学,一个是小学;一个是校长,一个是老师,但李庆霖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他还是教书育人。

响应下乡政策的时候,李良模只有13岁,这个年纪本应该是读书、无忧无虑的日子,但他却要前往离家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务农。

水办大队是个非常穷的山村,当地农民的生活本就很艰难,所以来到这里的知情生活只会更难。

其实当时政府对下乡青年的补助还是很不错的,下乡后第一年的口粮和生活费全由政府发放,口粮每个月18公斤,生活费每月8月。不过事情总有例外,口粮和生活费只发了11个月便停了。

口粮和生活费一停这些青年就不知道怎么办好了,如果是当地农民的话,他们还有分红、农耕等维持生活,而下乡青年的唯一来源也只有家里人支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乡青年

大家都知道下乡青年都是大城市里来的,农村和城市的生活以及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一边需要适应新的生活,一边还要农作,总得来说下乡青年的生活并不是太好。

李庆霖此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老师,他的工资也只有那么多,但比李庆霖家庭困难的比比皆是,他们不仅失去了可以为家庭劳动的人,还要拿出很大一部分粮食补贴给孩子们。

其实知青们除了粮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外,还有诸多的问题,比如说衣服破了没钱买、生病了没钱治病、生活品用完了没钱买等等,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每位知青。

作为知青家长的李庆霖没有办法,只能看着儿子在乡下受苦,他无能为力。为了让儿子继续坚持下去,他只好安慰李良模:“再忍一忍,也许过几年就会好了。”

李庆霖这样说不仅是在安慰儿子,也是在安慰自己。也许是真的吧,过几年生活就会好,儿子也会回到自己的身边,但他也不知道过几年究竟是多少年。

令李庆霖没想到的是,知青生活没有得到改善不说,反而更加严重。李庆霖为了自己的儿子,也为了其他下乡的知青们,他决定向上级反映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庆霖先到李良模下乡的公社反映情况,但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随后他找到知青的主管单位“四个面向办公室”反映,不过很可惜的是,他的问题仍然没有任何结果。

李庆霖不放弃,他将所以希望寄托在福建莆田地区民事组,他将儿子的困难以及自己反映的问题向民事组说明,此次不是没有结果。民事组答应会向有关部门联系,让李庆霖回家等结果。

李庆霖每天都在家里等结果,然后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李庆霖明白这是没有结果的意思。但李庆霖不能放弃,如果他放弃的话,那么儿子就可能会被饿死。

李庆霖决定写信,向毛主席“告御状”

李庆霖再三思考之下决定向毛主席写信“告御状”,毛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同时他也是一位心系百姓的人物,李庆霖觉得毛主席不会对这些问题不闻不问的。

李庆霖决定完立刻提笔给毛主席写信,1972年12月20日,李庆霖利用学校放假的时间,偷偷在家里写信。

李庆霖将儿子所遇到的困难,上山下乡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全部写进信中,让毛主席为这些知青做主。同时李庆霖还写了某些权贵干部“走后门”,让自己子女下乡只是“走走过场”,并不是真的响应毛主席的号召。

小伙伴们看到这里一定非常好奇,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为什么要偷偷摸摸的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当时的社会背景比较特殊,李庆霖写信怕被其他人看见,从而泄漏风声。

同时“告御状”不是一件小事,这其中可能与众多干部息息相关,李庆霖也不想连累其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庆霖写的信

李庆霖一口气写下2000多字,不过李庆霖没有立刻寄出去,而是上下看了好几遍。李庆霖删掉了许多没有把握的内容,多写自己儿子下乡的真实情况以及某些干部走后门将自己掉回城的事情。

在仔细检查了好几遍后,李庆霖终于决定将这封信寄出去,他在信封的正面写着“毛泽东主席收”六个非常醒目的大字。

信写好了,怎么寄出去又成为李庆霖思考的问题。如果直接寄给毛主席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毛主席每日在中南海要查看许多重要文件,而李庆霖只是一个小小的老师,他直接寄给毛主席说不定还没到毛主席的手中就被扣下了。

不能直接寄给毛主席,李庆霖只好重新寻找办法。就在这时李庆霖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外交部的王海容。每当报纸上出现毛主席身影的时候,他身后必定站着王海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海容和毛主席

王海容既然掌管着外交部,那么自己要不要将信寄给她,随后再由王海容转交给毛主席呢?李庆霖刚想到办法就立刻实施起来,毕竟这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李庆霖提笔给王海容写了一封信,信中所写的和他给毛主席写的完全不一样。李庆霖只是说自己有困难,需要求得毛主席的帮助,希望王海容可以将这封信交给毛主席。

大家都知道“告御状”在那个时候可是很少见的,如果一个不小心就会被有心人报复。李庆霖一边走一边思考,他也曾犹豫过,不过想起自己儿子所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坚定了。

当李庆霖将信寄出去后,他看到满街的大字报,他再次担忧起来,然而李庆霖想后悔也没有办法了,反正信都寄出去了,之后会怎么样都听天由命吧。

这封信虽然没有立刻寄到毛主席的手中,但在1973年的时候,毛主席收到了。毛主席刚看到信的开头,就被李庆霖所说的百姓疾苦给震惊到了。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当初提出这个政策就是为了解决青年们的就业问题,只为让他们更好,让国家更好,没想到知识青年下乡后会遇到这么多的困难。

毛主席亲自回信,并送上300元

毛主席收到信后很震惊,但他不会因为一封信就下达命令,他还需要多方面考究。毛主席指示中央派出几个调查组,分别前往全国各地调查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回信的复印稿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原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确实遇到困难,甚至比李庆霖信中所说的要严重很多。毛主席听从了调查组的报告后,于1973年4月25日给李庆霖写了一封回信:

“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众多,容当统筹解决。”

毛主席让手下的人从自己稿费中拿出300元,随同这封信一起寄给李庆霖。

毛主席的回信在中央高层领导中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也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人的重视。除此之外李庆霖的名字也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有很多一部分知青的家长也心疼自己的孩子,但他们没有李庆霖那么大的胆子,敢给毛主席写信。

1973年4月29日晚上,周恩来总理召集叶剑英、李先念等中央领导以及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在人民大会堂开会,大家共同商讨怎样解决知青问题。

除此之外周恩来总理还在会议上宣读了毛主席和李庆霖的信,周恩来读完后说道:“知青上山下乡是我们制定的国策,我们一定要将这项工作做好,不能违背当初制定的初衷。大家也应该关心知青们下乡生活的真实情况,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了。”

大家都知道此时的毛主席已经不再年轻了,周恩来总理很是内疚,这本应该是自己解决的,没想到还让毛主席替自己操心。随后周恩来总理将毛主席的回信印发全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1973年5月1日,新华社福建分社的记者来到了莆田,他找到李庆霖,了解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的全部过程。当记者走后,李庆霖的心却有些不安,他不知道记者为何会来,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遭到有心人的报复。

直到5月6日的时候,邮递员给李庆霖送来了一封信,这是一封牛皮的大信封,上面还写有“中共中央办公厅”的红色字样,直觉告诉他,这是毛主席给自己的回信。

李庆霖怀着激动的心情拆开了这封信,不过这并不是毛主席亲笔书写的,而是一封复印件(原件被保留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档案室)。但这对李庆霖来说也是激动万分的事情,没想到毛主席如此忙碌的人真的读了自己寄去的信,还给自己回信。

李庆霖读了一遍又一遍,终于在读完最后一遍的时候泪流满面。隔天晚上李庆霖才反应过来,毛主席真的给他回信了,这不是在做梦。于是李庆霖赶紧来到莆田县委大院,将毛主席的回信给县委书记刘功看。

5月10日,李庆霖又收到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同乡的老百姓听到这里十分震惊,大家纷纷来到李庆霖的家里,想要看一看毛主席寄给他的300元。

同乡还叮嘱李庆霖:“这可是毛主席寄给你的钱,你可不能花了,要用红纸包好,传给子孙后代。”看来老百姓真的将毛主席当成一个信仰对待了。

李庆霖果真听从了邻里的话,将这300元存进仓后街工商银行凤山路储蓄所,从那以后一直不舍得取出来,只是每年去取一次利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毛主席给李庆霖回信的消息也传遍了莆田的大街小巷,中共中央重视知青的消息也在全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那些下乡的知青们得知国家没有抛弃他们,都激动地说:“党和国家真的没有忘记我们,他们时时刻刻都在牵挂着我们,我们终于有盼头了!”

其实早在5月2日的时候,中共中央办公厅就通过电话将毛主席的回信以及李庆霖在心中提出的问题报告给福建省委,随后省委召开会议进行研究。

5月17日的时候,福建省委发出《关于认真学习毛主席给李庆霖同志的信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做好20多万知青的衣食住行等存在的问题,同时坚决反对“阳奉阴违”上山下乡的举动。

随着调查小组的调查,各地关于殴打、迫害以及对女知青动手动脚的案件全部被揭露。大家都知道周恩来总理一向都是温文尔雅的,当周总理得知这些事后勃然大怒:“公安部立刻派人前去,不要手软,也不要畏畏缩缩,此等法西斯行为,非立即处理不可!”

周恩来命令一下达,公安部门立刻着手去办,他们严厉打击在上山下乡活动中的不法行为,捉到后绝不姑息。

在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过问下,使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也维护了大家的权益,看来国家真的没有放弃他们,真的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们。

李庆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他向毛主席告状只是想儿子生活的更好,也许还有更多知青的父母想这样做,但他们并没有李庆霖勇敢,毕竟当时的环境比较特殊。

由于李庆霖的一封信,千万名知青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李庆霖在众多知青的眼中就如“英雄”一般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庆霖晚年

李庆霖去世时买不起墓地,政府给予帮助

起初部分知识青年是怀着满腔的热血下乡的,但随着生活的不如意,干部子女的“走后门”,他们那颗心也渐渐冷却。

如果大家都是平等的,处于同一水平线上,也许他们还会坚持下去,但迎接他们的却是没有口粮、住处以及不公的待遇,所以李庆霖代表知青家长告状也是能够理解的。

毛主席身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身为心系百姓的主席,他必定要引起最高的重视。知青的生活有了改变,李庆霖无疑是最大的功臣。因此在当时有不少人称他为“反潮流的英雄”,甚至有一部分群众称他为“李青天”。

90年代李庆霖和老伴丧失了经济来源,生活非常困难。李庆霖没有办法只好向福建省委和莆田县委写信反映自己生活上的困难,莆田县委考虑到李庆霖确实没有劳作能力,随后每个月给他发放210元的救济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庆霖晚年

210元在当时那个社会还是比较多的,足以维持两位老人的日常生活。除此之外那些被李庆霖帮助过的知青也没有忘记过他,全国各地的知青常常给他写信或者寄钱给他看病。

2000年的某一天,李庆霖照常去领救济金,不过此次的钱数却让他大吃一惊,因为此次的金额是500元,要知道往常可是只有210元的,这多了一倍还不止。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国家怜悯他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省政府主要领导特批的,这才将你的救济金提高到每个月500元。”

李庆霖十分疑惑,他并不认识什么领导,只见他一脸疑惑的问:“是哪个领导批的?”工作人员只是听上级命令,所以他也不知道是哪个领导。

经过多番打听后才知道,原来那个主要领导是知青出生,说到这里小伙伴们是不是明白了呢?如果当初没有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告御状”的话,说不定这位领导如今也不会坐到这个位置上。

主要领导对李庆霖有感激之心,所以给他多批了几百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领导做好事不留名,也不想让李庆霖报答自己,这也让李庆霖想报恩也不知道向谁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庆霖晚年

2004年2月李庆霖因病去世,享年73岁。不过由于李庆霖生活实在困难,所以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钱为他购买墓地,连早些年去世的母亲和妻子的骨灰都放在家中。

之后在政府的帮助下,李庆霖获得了一块免费的墓地,连同母亲和妻子一起合葬。

2006年的清明节,李庆霖的子女为他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当初毛主席给他回信的内容,这也算是李庆霖一生中最骄傲的事情了吧,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李庆霖直到去世也没能见到毛主席一面。

毛主席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奉献给了人民,他时时刻刻都记挂着百姓,所以能送到毛主席手中的平民百姓的信很多。大家都知道毛主席身为国家的主席,他每天都是非常忙碌的,处理的文件也是数不胜数。

但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收到百姓的来信还是仔仔细细的查看,生怕不小心漏看了信中的内容,看完后更是亲力亲为,处理好每件事,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

毛主席这样做真的让人不佩服都很难,毛主席从不会有私心,更别说让自己的后代“走后门”了。毛主席刚正不阿,为人民服务,他所做的事情相信小伙伴们时时刻刻都记在心中。

如今毛主席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毛主席所做的事情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相信如今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都是毛主席想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