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2月,海南环岛旅游公路贯通。2024年初,海南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了《环岛旅游公路和美乡村先期建设工作方案》,以环岛旅游公路为轴,以“好看、好玩、好吃、好文明”为主线,打造环岛旅游公路和美乡村风景线,逐步实现乡村建设“由表及里”到“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让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游客流量变增收流水。

这一战略性部署,把海南省的乡村建设提到一个新高度,让海南乡村全面振兴跨上新台阶,让海南乡村呈现出和谐美好新样貌。近日,记者走进海南省的村村寨寨,深刻感受这份和美给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

 高伟民/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伟民/摄

荷口村:治理顺民心

当记者的车子驶入乐东黎族自治县利国镇荷口村时,该村村道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条平整的村道比一般村道宽敞很多,道两旁伫立着高大繁茂的椰子树,树下空地也种满了各色热带绿植,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徐徐海风中摇曳生姿,芬芳沁人心脾。

“我们这条路原来才3米宽,现在足有9米宽。拓路的时候,大家伙都是自愿让出宅基地,没有一个要补偿款的。”荷口村党支部书记关万明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这条“乡间大道”的来龙去脉,“我们村主要发展东风螺和石斑鱼养殖产业,过去这路又窄又破,收货的都不愿意上门,如今这大宽路,车来车往多方便。”

说着话,关万明带记者信步走进村头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大门被茂盛的五角梅围绕着,形成一个花拱,院子里处处干净整洁,连柴垛都被码得规规整整,一看,主人就是个热爱生活的勤快人。

户主关义猛是个51岁的汉子,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闪烁着健康的光泽。听到记者夸赞自家院落,他乐呵呵地自谦道:“不算啥,我们村家家户户都收拾得干净漂亮。”

当初拓宽村道,村干部原以为最棘手的工作,就是让相关村民让出部分宅基地。动员会开过,村干部开始挨家走访。因为是村头第一户,关义猛自然是村干部第一个上门做工作的对象。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关义猛表示:“乡贤关云平拿出上千万元给村里搞建设,这条街上的党员和村干部都带头表态支持修路,我非常感动,我愿意无偿把宅基地让点出来给村里修路。”

就这样,关义猛第一个主动把自家围墙后撤了6米。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村民纷纷“后撤”自家围墙,并一致表示:修路是为大家好,我们都是受益者,不要补偿。

拓宽村路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村里把一个曾经荒草萋萋、蚊虫肆虐的臭水塘改建成荷塘公园。沿着一条浓阴遮蔽的小径,关万明带着记者走向荷塘公园。绕过一座高大的亭台、一处精致的假山喷泉,便是一池碧水——莲叶何田田,微风夹杂着水气和着荷花似有似无的清芬扑面而来,令人沉醉。

此时已是傍晚,吃过午饭的村民三五成群,或垂钓,或散步,或闲聊,孩童们穿梭打闹,把一串串童稚的笑声洒向水面,泛出一串串涟漪。这情景让记者颇为感慨,这与城市公园有何区别呢?如果一定要找出不同,那就是这里山更青水更绿,这里的空气更清甜。

走在路上,不时有村民和关万明亲亲热热地打招呼,看得出荷口村干群之间、村民之间关系都很融洽。说到乡村治理,关万明眉飞色舞:“近年来,我们村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已经跻身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

如在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方面,荷口村党支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村法治服务站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平台,实行“1+1+N”(每个网格1名网格长、1名专职网格员、N名兼职网格员)风险防控网格化管理,实行“群众报事、支部派事、党员处事”服务模式,利用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推进治理智能化,组建村“五老服务队”(老党员、老退伍军人、老村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老年村民),为村民调解家庭纠纷、化解邻里冲突、融洽干群关系,打造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载体,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如村里开展的“四星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围绕干净整洁星、孝老友善星、勤劳致富星、矛盾化解星等评选,营造村民自发参与乡村自治管理、培育文明乡风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党建引领、网格连心、网聚民心的乡村治理新局面。

记者就荷口村乡村治理采访了利国镇党委组织委员吴开豹,用吴开豹的话说,“荷口村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村民获得感很强。”

“近年,我们荷口村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改善人居环境,把村子建成大花园,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民建、民治、民享,绘就和美乡村幸福底色。”关万明说。

排溪村:书香沁民心

为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2019年2月,中宣部联合多部门发文在各地行政村陆续建设农家书屋。据2023年4月23日《新闻联播》报道,全国已建成58.7万家农家书屋。农家书屋已不是一个新鲜名词,而海南省万宁市排溪村致力于打造高性价比农家书屋,不仅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更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成为和美排溪的加分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末时间,排溪村党支部书记孙多武在书屋指导村里的孩子阅读。刘杰/摄

星期六的上午,记者来到排溪村农家书屋,见到了正在门口收拾卫生的书屋管理员邵小丽。从她的介绍中得知,2021年,村委会投资近60万元将原来的村民文化室升级改造为现在的农家书屋。“以前,我们村村民特别眼馋隔壁村的美丽书屋,如今,我们的书屋成了乡里最好的书屋,也成了村民们的骄傲,管理员这个工作我干着特有劲儿。”邵小丽本就是村干部,增加的工作量在她看来却甘之如饴。

书屋约莫60多平方米,分里外两间,四周立满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图书。图书类目繁多,从农业科技、农业实用信息到文史哲,再到自然科学、科技创新,乃至生活类的编织、烹饪、营养保健、体育健身……

记者走进书屋,看到外间右侧书台边并排坐着5个小学生模样的孩子。有的孩子在安静地阅读,有的孩子用小手指着儿童读物上的一行行文字小声地读着,还有两个孩子压低声音争论着书上的观点。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孩子们稚气可爱的小脸上,显得那么温馨,那么美好。

其中一个叫孙琦凯的四年级小男孩明显是个“社牛”,主动和记者搭讪。当得知记者是慕他们村书屋名而来时, 孙琦凯开心地露出正在换牙的豁牙,显得俏皮可爱。“好多大人到我们村看我们的书屋,我同学他们村的书屋都没我们这个好。我们村书屋又大又漂亮书又多,后面还有一个大操场,可以打篮球、玩健身器材。假期还有大学生哥哥姐姐到书屋做志愿者,辅导我们写作业,教我们做手工、唱歌、跳舞、画画,又不要爸爸妈妈花钱。”其他几个孩子也纷纷附和,表示非常喜欢来书屋学习和阅读。

记者走进书屋里间,左侧一张宽长书桌旁,有两名高中生模样的清俊男孩相对而坐,面前都摊放着一本打开的书,各自沉醉其中。记者不忍打扰这份美好的静谧,转头向右侧看去。右手摆着几张小方书桌,一名中年男子和一名戴着老花镜的老婆婆相对而坐,各自手持一本书。男子手中是一本国家关于宅基地方面法律解释的书,老婆婆手里的书则是讲老年保健知识的。

经过攀谈,记者得知他们都是排溪村村民,男子名叫孙武斌,老婆婆名叫陈业凤。说到书屋,孙武斌说:“自书屋建成以来,村里农闲之余打麻将、打扑克、喝老爹茶闲聊的人少了,到这里看书、交流怎么搞产业、怎么化解矛盾的人多了。村民越来越和睦,村里的风气也越来越好。书屋现在就是我们的‘充电站’和‘精神粮仓’。”

排溪村的书屋为什么读者多,孙多武接着介绍,书屋绝不仅仅承担着借阅图书这一项功能,还结合村里的党建+,成为党员干群的活动交流中心,积极开展各类干群文化活动,在实现以书屋为平台更好地拉近党群、干群之间距离的同时,把文化和服务送到村民“门口”,把文化种到村民“门前”,打通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现在,村民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都喜欢到这里来沟通解决。在这样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谈事,大家更容易心平气和下来,效果很好。排溪村书屋正在成为一处融合知识、审美、生活与乡愁的文明净土。”孙多武说。

青葛村:茶舍暖民心

位于琼海市东北部青葛港的青葛村,虽地处偏远,但风景秀美。在青葛村村委会主任郭诗锐的带领下,记者穿过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野生椰林走进这个小渔村。小村沿海而居,海滩上看不到一点垃圾,深青色的海水澄澈透亮,不停地冲刷着岸边的珊瑚礁石,让珊瑚礁在阳光下闪烁着雪白的光。村子小街边有几家小吃店、杂货店,三三两两的老人围坐在小店铺门口的桌子边嚼着槟榔煮茶闲聊,几个孩童嬉闹追逐而过,整个村子笼罩着一种闲淡舒适的氛围,令人如入世外桃源,整个人都立刻松弛下来。

郭诗锐有几分炫耀地说:“我带你们去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记者好奇地跟着他七拐八拐来到一个小院门口。小院青砖垒就,牵牛花蜿蜿蜒蜒爬满院墙,托起一个个紫色、红色、白色、蓝色的“小喇叭”,古色古香的朱红色木质门楣上有四个古雅的大字“村民茶舍”。

海南乡间素有喝“老爹茶”的习俗,这茶舍有何稀奇之处?郭诗锐说:“2023年8月以来,长坡镇充分利用党建客厅、村文化活动室等阵地资源打造‘村民茶舍’,念好‘学、讲、议’三字诀,学政策、讲道理、议发展,形成‘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解纠纷’的乡村治理新格局,构建‘村民茶舍—村党组织—镇党委’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打通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让民情民意落地有声。同时,把茶舍打造成党委和政府政策法律宣讲台、文明新风活动站和民情民意汇集点。”

记者信步走进“村民茶舍”,只见七八个村民、村干部模样的人正在茶舍堂屋里围坐聊天。大家畅聊家事、村事、国事,屋子里不时发出响亮的笑声,欢乐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葛村村民和村干部在“村民茶舍”一边喝茶一边聊天,除困扰解纠纷,创新乡村治理新格局。高伟民/摄

青葛村村民李美男告诉记者,村里搞这个“村民茶舍”特别好,方便了群众,有什么烦心事、闹心事、麻烦事都可以约着村干部来这里一边喝茶一边聊天,增进了解、促进理解,讨论问题解决纠纷,一些心结、纠纷在谈笑间就解决了。“同时我们也能在这里了解学习到国家相关政策、法律知识等,帮助我们更好地发展产业,搞好家庭关系,和睦邻里关系。”

郭诗锐指着一个笔记本告诉记者,“我们还配备了民情备忘录,详细记录村民的诉求和困难,及时办理反馈,以便更好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村干部还常常在茶舍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组织一批热心村级公共事务的群众代表、乡贤等参与进来,担任政策理论宣讲员、答疑释惑引导员、文明乡风传播员以及社情民意收集员等,让村民能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基层治理建设。“我们针对难协调、难解决的清退堵点难点问题,组织有关部门负责人、村干部、老党员、乡贤等进行‘喝茶谈心’式现场办公,让村民在茶舍里说事、议事、主事,打消群众疑虑,平息群众情绪,形成群众聊天—干部办理—结果反馈的良性循环格局。”郭诗锐说。

据悉,2023年8月以来,长坡镇已经有21个村打造了这样的“村民茶舍”,茶舍不仅有免费的开水、茶水,还有年轻人喜欢的咖啡和小点心,成为解决民困、释放民怨、凝聚民心的窗口。

和美乡村,不仅要美,还要和气;建设和美乡村,既要“面子”更要“里子”。近年来,海南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2023年全省共创建了100个和美乡村,有效实现了乡村由表及里的全面提升。2024年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清洁乡村2000个,建设和美乡村200个……

椰风习习,海韵悠悠。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大潮中,海南岛上千村万寨化茧成蝶,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幅和美乡村画卷正在琼州大地上铺展……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4年第12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