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不断强化文明服务供给,赓续“蒙自夜校”优良传统,聚焦群众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以“搭建平台、重建附近、文明赋能、有知有味”为办学理念,倾情打造蒙自“南湖夜校”文明实践项目,以“南湖夜校”为媒,撬动社会资源,变服务对象为文明实践力量,推动下沉,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共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搭建平台实现供需之间“双向奔赴”

近年来,蒙自市“南湖夜校”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整合资源的优势,突破体制障碍,扩展行政组织和社会参与两个途径,统筹整合行政机关、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益人士等各方力量,搭建多个区域化文明实践联盟,形成“文明实践搭台,各方都来唱戏”的良好局面。

全市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培训机构、景点商圈等“聚人气”作用,对阵地复合叠加,吸纳各类领域、行业的师资队伍,借助现有组织、平台,服务更大范围群众,对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培训机构、景点商圈等挂牌成立蒙自“南湖夜校”10个,逐步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扩大群众“幸福半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南湖夜校”学员中20-35岁青年群体占60%,满足了年轻人对艺术审美、社交方式及自我成长的新追求,已成为年轻人聚集地。为更好地凝聚青春力量,夜校通过组建学员“小社群”,立足学员所长,从学员中找帮手,以“组织一批、遴选一批、聘任一批、招募一批”等多种方式,吸纳成为“蒙小榴”文明实践队队员,让青年群体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新兴力量。

精准调研变需求清单为“幸福答卷”

精准对接需求,是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有活力有生机聚人气的前提。为此,蒙自市充分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创新开展“展板式问卷+小社群问卷”,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设置茶艺、花艺、化妆、书法等26项“南湖夜校”课程意向收集板,精准设置对群众“胃口”的课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展板式问卷调研结果,当地充分迎合群众口味,开设插花、茶艺、舞蹈、刺绣等课程,让群众在学习中释放压力、拓展爱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带来生活松弛感。通过开设摄影、厨艺、养生健身等课程,群众能把所学成果用于生活工作中。精心筹划打造每月一期的“南湖夜校”公益大咖课,邀请各行业著名专家学者、大师授课,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接受艺术、医疗、经济等专家授课,已开设书法、绘画、摄影等34门课程148个班次,吸引5000余名群众参与。

丰富供给推动城乡文明共建共融

为解决农村文化阵地闲散、活动资源匮乏等问题,蒙自市积极推动“南湖夜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与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子,充分发挥“南湖夜校”资源、人才、项目、服务、技术等方面优势,推动资源要素向结对共建阵地流动,让“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持续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市从“南湖夜校”师资队伍、学员中招募一批志愿者,授予文明实践“体验官”聘书,“体验官”通过打卡文明实践阵地、参与文明实践活动、制作体验视频、推文,鼓励和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共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收集群众“需要什么”,“南湖夜校”明确能“提供什么”,建立供需清单,以“蒙小榴”文明实践队为主体力量,每月到结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乡村学校少年宫、农家书屋等开展活动,推动城区优质资源向乡村基层“下沉”,提升基层文化阵地使用效率,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上“南湖夜校”已成为蒙自人时髦的夜生活,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氛围中,夜校无形中拓宽了与群众的联系渠道,成为汇聚民意、吸收民智的收集站,通过群众全程参与,亲身感受“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

云南网记者饶勇通讯员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