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株水稻秧苗“漂”在水面上,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成为万亩沉陷区水域里一道别致的风景,这是如今凤台县顾桥镇采煤沉陷区的一大景观。

“这是我们今年首期试种的50亩水面浮床水稻,不仅能增加水稻播种面积,还能净化沉陷区水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体污染。”顾桥镇党委副书记梁帆介绍道。

浮床水稻是顾桥镇与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合作研发,系采煤地表沉陷区水面种植关键技术及模式研究与示范的首次试行。凤台县顾桥镇境内有两大煤矿,多年来,随着煤矿深度开采,沉陷区水域面积逐年扩大,如何加大沉陷区水域生态修复治理,把沉陷区丰富的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成为该镇近年来主攻的课题。

“这几年我们在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过程中,成功推行了沉陷区水面渔光互补,植入了乡村文旅元素,因地制宜进行了轻量的场地建设与景点布置,提升了沉陷区郊野公园相关功能,采煤沉陷区生态环境与整体风貌有了深度改善。这次我们试种浮床水稻,也是我们进一步增强沉陷区发展动能的一次有益实践。”顾桥镇党委书记徐云龙说。

让漂浮种植水稻的同时,还可开展水稻品种筛选、育秧育苗、基质研发等多个内容,把下沉的土地重新“抬”出水面,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仅填补了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的空白,也是沉陷区新旧动能转换的又一生动实践。(徐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