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李丽旻

近日,云南省发改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征求《云南省“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总体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意见建议的函,提出在具备条件的县(区)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分阶段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不超过20兆瓦。这是继安徽、甘肃、山西三省后,又一省份推出“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发展规划。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两月有余,各省份乡村风电开发明显提速,政策暖风之下,业界普遍认为乡村风电开发正当其时,中长期来看或成为陆上风电规模一大重要增长点。

多省积极推动乡村风电开发

《征求意见稿》提出,“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将从示范试点起步,随后稳步推广,全面发展。在示范试点阶段,在确保生态、用林用地能保障、用电下网比例高、用电负荷大、就地能消纳、接网条件好的区域开展试点示范,全省试点行政村总数不超过20个,总规模不超400兆瓦。

在总结示范试点成功经验基础上,2025年到2030年作为稳步推广阶段,将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逐年推进,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2030年后将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具备条件、项目成熟的行政村,能建尽建。

同时,《征求意见稿》还提出积极开展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及配套电网建设,以及加强金融支持等多项措施。

与之类似,甘肃、山西、安徽也在近期宣布将开启“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工作。以安徽为例,《安徽省风电乡村振兴工程总体方案》指出,全省2022年集体经济经营收益20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低收入村”),按照每个村500千瓦标准配置乡村振兴风电项目建设规模,以县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

而山西省能源局等部门发布的《山西省驭风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程总体方案》,对乡村振兴风电项目开发规模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指出每个市不超过20万千瓦,每个县不超过5万千瓦,每个行政村不超过2万千瓦,全省规划下达乡村振兴风电项目规模200万千瓦左右,力争2026年底建成。

因地制宜“借风”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初发布的《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记者梳理各省份公布的乡村风电开发总体方案来看,“因地制宜”“乡村振兴”“惠及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共享机制”已经成为乡村风电开发的风行语言。

根据安徽省总体方案,全省规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装机规模200万千瓦左右,力争2026年底建成投运,建成后每个低收入村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甘肃省发布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总体方案则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投资主体与村集体按“村企合作”模式共同参与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同时探索形成“共建共享”乡村能源合作新模式。

在近期召开的“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发展论坛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指出,在乡村建设风电项目只是手段,“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目标正是要把风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促进乡村振兴。“风电要与提高村集体的经济收入相结合,促进乡村集体经济的增长,风电与农村能源革命相结合,促进中国农村能源的清洁化、便利化,惠及广大农民群体。”

挑战尚存亟需探寻破解之法

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3月底,全国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4.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其中陆上风电达到4.19亿千瓦。随着各省陆续因地制宜推出省级方案,业界普遍认为,此前陆上风电增速相对缓慢或几乎停滞的省份有望借势重启开发,陆上风电市场或迎来更大增长空间。

前路宽广,但挑战同样存在。与传统集中式风电项目不同,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乡村风能开发带来更高要求。某风能专业机构人士就强调,在乡村开发风电项目场景下,首先,倒塔、叶片折断等事故绝不能发生,应更加注意风电设备存在的安全风险;其次,应尽可能控制风电机组噪声和光影,降低到村民可接受的程度,确保其环境友好性;同时,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并网配套有限,风电机组需要有更好的通用性。

除此以外,也有业内专家提醒,通常风电项目选址具有特殊性,对地形地质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还需避让各类用地红线,同时风电项目规模相对较大,建设周期较长,风电项目用地政策相对复杂,要充分推动乡村风电项目开发,还需简化理顺各项用地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