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近日,生态环境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形成绿色低碳供应链和生产生活方式。到2027年,碳足迹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制定出台1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到2030年,碳足迹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用场景更加丰富。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作为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此次《实施方案》的出台,为今后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建设提供了“施工图”。

建立自有标准体系非常必要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包括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从建立管理体系、构建工作格局、推动规则国际互信、加强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明确碳足迹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重点任务更细化、措施手段更聚焦,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相关负责人就《实施方案》相关情况给予解释。

具体来看,《实施方案》指出,优先聚焦电力、煤炭、天然气、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化肥、氢、石灰、玻璃、乙烯、合成氨、电石、甲醇、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和电子电器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核算规则标准。同时,要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半成品和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发布产品碳足迹因子,建立国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

“‘双碳’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践行。从企业角度讲,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的碳排放量化指标。产品碳足迹管理,一方面可以鼓励企业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利于形成绿色低碳的消费风尚。”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骆志刚此前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国际贸易角度看,欧盟已经提出碳关税,而中国是出口大国,有很多电池、机电产品出口,如果出口产品碳足迹较高,就可能面临很多不利因素。“所以,需要降低产品碳足迹,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让企业掌握自身产品的碳足迹数据,非常必要。”

将在多场景发挥作用

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也将在多场景发挥实际作用。

《实施方案》提出,丰富拓展推广应用场景,适时将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鼓励政府和国有企业加大碳足迹较低产品的采购和推广应用力度。以电子产品、家用电器、装饰装修材料和汽车等消费品为重点,有序推进产品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的推广应用,引导商场和电商平台等主动展示产品碳标识,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

在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技官唐进看来,产品碳足迹标识最主要的作用,是可以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以及满足绿色供应链对碳足迹的要求。“未来,很多产品交易都需要提交碳足迹,比如动力电池、光伏产品以及新能源汽车等。一些大型国际企业要求到2030年,其供应商的产品都要实现碳中和。作为企业,无疑是产品碳足迹越低越有优势。碳足迹管理做得比别人更好、碳排放量更早下降的供应商,更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很多大型公司,尤其是央企,都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绿色采购,倒逼供应商绿色低碳改造。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参与绿色供应链,带动整个供应链减碳。”骆志刚表示,“为推动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方向倾斜,现在很多金融机构推出了绿色金融产品。如果企业有对碳足迹的管理,就非常有利于申请与产品碳足迹相关的绿色贷款,帮助其降低融资成本。”

合力促成落地见效

为保障相关工作落地见效,《实施方案》提出多项保障措施,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深入研究产品碳足迹领域国际国内重大问题,定期调度工作进展,扎实落实各项任务。同时要强化工作落实,加强宣传解读。具体分工涉及19个部门,充分发挥各部门积极作用,实现产品碳足迹工作衔接,形成政策合力。

多位受访者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各方共同努力,数据库做到准确、实时、可溯源非常重要。

在唐进看来,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背景数据库的建立是重中之重。“碳足迹管理是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核算,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但对企业来说,很难获取产业链上下游的碳排放因子,所以需要建立一个数据库,方便企业核算碳排放量。目前,我们在核算产品碳足迹时,大多用的是国外的商业数据库。一方面,我们需要付费;另一方面,其实这个数据库中的许多数据跟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数据并不准确。所以,从头开始建立我们自己的数据库至关重要。”

不过唐进也指出,数据库的建设存在不小挑战。“因为涉及很多不同行业,需要拿到各个行业的数据。另外,产品碳足迹管理涉及的企业数据需要经过第三方核查以确保准确,这涉及到企业使用的原材料、加工工艺等,还可能会涉及到一定的商业机密,有些企业会对此存有顾虑。”

唐进指出,数据库建设仅靠一两家企业做不出来,需要行业协会、政府、企业各方联合共同推动。“行业协会以及第三方机构,都比较适合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未来,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隐私计算,让大家能使用这个数据库,但还要保证企业的商业秘密,这就需要主管部门有比较强的管理措施。”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