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常认为,冬天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随着天气转暖,大家逐渐放松警惕。殊不知,夏季卒中预防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老年人、脑血管基础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日前,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多学科团队突破禁忌,成功为一位突发脑卒中合并颈内巨大动脉瘤的91岁高龄患者实施动脉介入取栓治疗。

九旬老太突发脑梗 背后暗藏巨大动脉瘤

91岁高龄的曹阿婆(化名)虽然年事已高,但平日里头脑清晰,生活自理。这天,刚吃完晚饭的曹阿婆突然口齿不清,右半边身体动弹不得,情况紧急。所幸,120迅速将其送到了公利医院急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左侧大脑中动脉远端不显影 左侧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

得益于医院高效的“一键启动”卒中绿色救治通道,医务人员即刻展开了紧急救治。短短2分钟内,急救科便迅速完成了生命体征检测、抽血、心电图等基本检查。又过了3分钟,神经内科医生便完成了神经功能评估,诊断曹阿婆为“急性脑卒中”。随后的10分钟内,通过头颅CT扫描进一步排除了颅内出血的可能性,明确诊断为“脑梗死”。

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是再灌注治疗,即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静脉药物溶栓或动脉取栓等手段,以迅速疏通堵塞的脑血管。然而,紧接着完成的颅内血管评估(CTA)显示,曹阿婆是由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急性脑梗死,还发现其左侧颈内动脉有一个巨大动脉瘤。要知道动脉瘤最大的风险就是破裂出血,更何况是91岁高龄的硬化血管加上巨大动脉瘤,出血风险大大增加,属于静脉溶栓的禁忌症。此时,动脉介入取栓治疗成了唯一有效救治手段。

公利专家“量体裁衣” 动脉取栓开辟“通道”

面对91岁高龄老人的手术,风险自然陡增。公利医院神经内科学部介入团队对患者心肺功能与血管状况进行仔细评估,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同意后,联合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迅速完成术前准备,同步进行术前评估,并制定了多种紧急预案。一场与时间竞速、与年龄抗争的生死博弈由此展开。

在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与共同努力下,手术团队的医护人员凭借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勇气,让导丝在错综复杂的血管中谨慎探索、艰难跋涉,最终为曹阿婆闭塞的血管开辟出一条“生命的通道”,成功实现了大脑中动脉的再通。

术后次日,复查头颅CT显示未见明显出血,曹阿婆也顺利苏醒,并脱离了呼吸机,生命体征平稳。

夏季出汗脱水严重 中老年人谨防“热中风”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公利医院神经内科学部主任李强介绍,脑卒中其实有两个高发期,一是气温在0℃以下的寒冬,二是气温超过32℃的盛夏。他表示,上海很快“入梅”了,闷热潮湿会令人没有胃口,摄入减少,加上出汗增多,体液流失,高龄老人更容易出现血容量不足,影响脑血流灌注而诱发脑卒中发作。另外,夏天开空调,室内外温差大,忽冷忽热的刺激便容易导致血管痉挛的发生,加之一些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也易导致脑卒中。

对此,李强提醒,夏季出汗多,应注意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保持足够的血容量来维持脑血流灌注;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温度变化刺激脑血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规律服药,注意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若是出现纳差、发热、腹泻等体液摄入不足或流失过多的情况,建议尽早就诊,补充液体。同时,重点人群要时刻对脑血管急症保持警惕,如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附近具备卒中急救资质的医院就诊。

通讯员 吴瑞莲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