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要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快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国际化大都市。

重庆,大山大水。穿山隧道、过江桥梁和形式各异的立交不仅是城市靓丽的风景,也为交通治理带来了难度。当前,大部分超大城市都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增量建设为辅的城镇化下半场,如何乘着数字化的东风,赋能城市交通治理?看重庆如何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交通治理,重庆难于其他超大城市

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金伟,对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有深入的了解。在他看来,国内超大城市经过多年发展,绝大部分都已进入存量更新为主、增量建设为辅的城镇化下半场。

“在这个发展阶段,既有的空间格局已相对固化,功能疏解、空间格局的再平衡、再优化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金伟认为,从全国来看,超大城市交通治理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超大城市一般人口规模大,密度高,交通出行强度较高。二是近二十年机动车快速增长,城市道路供给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求,供需矛盾大。三是由于超大城市空间尺度大、出行距离远、职住分离明显,因此长距离出行需求大、对出行效率要求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就重庆自身而言,在上述普遍难题之外,还因大山大水的自然条件,大疏大密的空间特征,存在三个特殊难题:穿山隧道和跨江桥梁是联系各组团的关键通道,面临较大的交通压力;干线道路结构不完善、标准低,对城市主要中心服务不足,运行效率低;次支道路密度低、贯通性不足,导致交通微循环不畅,难以有效分担干线车流。

针对重庆的特殊情况,金伟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重庆轨道集团

一是利用公共交通分流,减少路面交通压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轨道大运量和公交布局灵活优势,协调融合提升公共交通整体覆盖水平和运输效率,以轨道为核心抓手提升公共交通分担率,争取到2027年轨道占公共交通的客运分担率达70%。

第二是要加快完善快速路、主次干路、支路搭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科学规划、及时启动一批次支道路建设,提升快速通道效率和路网微循环能力。

三是提升交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告知市民前往目的地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我们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为市民提供多种出行方式所需的时间,以及路面状况,让市民自行选择出行线路。如果轨道前往只需要30分钟,而驾车需要1.5小时,并且周边停车不便,那么市民自然就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金伟说。

数智治理,高峰时段左转省了60秒

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大楼里,有一张大屏,这里有重庆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运行一览图,可以全览各种交通方式运行的概貌,它就是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接入了手机信号,通过手机信号判断人员的位置以及人员流向,以此了解城市各个板块之间的人流量。”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平台还综合了出租车、公交车、网约车等营运车辆GPS数据,以及车辆RFID、公共交通客流、枢纽客货运量等20类交通数据,并对中心城区所有路段及1500多个信号路口开展持续监测,通过车速、拥堵时长、拥堵频率、交叉口排队长度等指标及时发现路网堵点,助力超大城市交通规划及调度,让城市道路走上“快车道”。

嘉鸿大道儿童公园路口位于江北区建新东路与观音桥环道交接处,路口潮汐现象突出,高峰时段左转车辆较多。数据显示,经此路段高峰时期平均通过时间约130秒,拥堵严重。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将相关数据推送至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后,江北公安对路口开展了增加车道、配齐信号灯等精细化改善治理措施。治理后,嘉鸿大道儿童公园路口工作日高峰时段平均通过时间约70秒,相对于治理前减少约60秒,左转排队拥堵现象得到一定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交通治理,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还通过大数据驱动公交微循环、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 难题。2023年,重庆公交集团新开轨道接驳线31条,轨道接驳线路达到592条,新开小巷公交18条,大大方便了老百姓的出行。

此外,平台还通过对现状车流分布及次支路拥堵分析,精准发现路网系统不完善、结构不合理、功能发挥不足的片区。2022年-2023年,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展了《中心城区次支路网系统优化提升规划》,规划新增135千米次支路,提升道路系统性。以跨内环为例,规划新增10个跨内环次支路通道,其中,北环立交周边路网连接道已经开工建设,福源路西侧道路(宏帆望海花都接字水中学)、福康路北延伸线(市勘测院接石子山公园)已进入项目前期阶段。三条跨内环通道开通后,将极大便利大竹林片区与冉家坝等内环以内区域的出行联系,有效缓解余松路、盘溪路、新南路等干道拥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重庆将持续打通未贯通道路,加密次支路网,破除道路肠梗阻,促进路网微循环,改善市民出行环境。

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部分图片由重庆市交通规划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