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叙利亚老爷爷火了。

事情要从博主“北海流浪记”的一段视频说起…

5月,某天傍晚。

北海在大马士革一个交通繁忙的路口,偶遇了一位贩卖纸巾的老人。

每当有车驶过,马吉德便拄着拐棍艰难起身,有礼貌地询问司机,需不需要买一包纸巾。

就这样起身、坐下、再起身,直到夜幕降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海上前打招呼,才发现这位长相酷似圣诞老人,名叫马吉德的爷爷已73岁高龄。

马吉德住在距离市中心很远的地方。

每天,他都会拄着拐棍,拎着一袋纸巾,独自坐公共汽车来固定的地点贩卖。

马吉德已经15年没有跟人讲过英文,很多词汇都已忘记。

他友好且真诚地用简单的短句向北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吉德曾是一名受人爱戴的阿拉伯语老师,住在距大马士革400公里的阿勒颇。

那里是叙利亚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级的名胜古迹,拥有414万人口。

后来,马吉德在阿勒颇的家毁于战火,失去一切的他只好举家迁到大马士革生活…

这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在讲到人生的苦难段落时很克制,总是一语带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勒颇的一片废墟

图源:新华社

为了让马吉德早点收工回家休息,北海买下了剩余的纸巾,并多付了一些钱。

这是一次再平凡不过的相遇。

但视频发出后,触动、鼓舞了无数网友。

特别是马吉德努力践行的,简单却深刻的人生观:我们必须好好利用这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癌症晚期患者在视频下方的留言

截至目前,这段视频已有310多万人点赞。

本以为,街头的匆匆一别,会是永远。

没想到北海辗转联系上了马吉德爷爷,用故事的力量,把源源不断的善意向外传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次去马吉德家,因为地址不熟、语言不通,北海选择了更灵活的出租车。

听到北海打车一共花了6.5万镑(约36元人民币),马吉德心疼坏了。

平时,他去市中心卖纸巾都是坐小巴车,票价只要1000镑(约5毛人民币),要知道每包纸巾的售价是8000镑(约4元人民币),他每月的房租是40万镑(约220元人民币)。

大家可以算算这笔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吉德的腿,是装霓虹灯时摔断的,痊愈后落下了病根儿,走路需要拄拐棍。

那时候,战争刚爆发不久。

人们都以为,艰难的日子很快就会过去,城市会恢复往日幸福的繁忙,哪知道这战火一烧就是十多载…

马吉德卧床后,妻子捡起了养家的担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下午六点,她会背着一袋香水,到公园或街头叫卖,最晚凌晨一点才收工回家。

这样的节奏,持续了整整10年。

因为长期扛重物,身体太过劳累,她的腿脚出了问题,不能再去街上卖香水。

于是,年迈的马吉德开始拄着拐棍,摇摇晃晃地去闹市卖纸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或许会问:为何不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卖呢?

马吉德家附近,住着很多他的学生,没准下楼买菜都会遇到,更别说守着路口卖纸巾了,这么有标志性的老头,一眼便能认出。

所以,为了不失去老师的尊严,不让学生知道自己过得不好而以买纸巾的名义帮助自己,马吉德坚持去离家很远的市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算是被认为只有穷苦人家才会做的买卖,马吉德也会衣着整洁,不讨要也不乞求。

北海在街头遇到马吉德时,他已经在那个街口工作了两年多时间。

时间一久,很多过路的司机都已认识马吉德,经常帮衬他的生意。

而附近的城管,也知道马吉德一把年纪赚钱不容易,从不驱赶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出门,马吉德都只靠一瓶水,撑过漫长的几小时。

其实,对他来说,最累的不是每天三个小时的通勤时间,而是上下楼的十分钟。

每走一步,都是大汗淋漓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这个慈祥的白胡子老头谈起过去,他的眼睛总是闪着光,仿佛那些泛黄的岁月从未远去。

1972年以前,他在黎巴嫩从事新闻工作,还在阿勒颇当过喜剧演员。

他还当过导演,创办了叙利亚第一家儿童剧院,之后在大学从事过剧院工作,当过阿拉伯语老师。

他去过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意大利、捷克等国,在大半个欧洲留下了足迹…

1990年,马吉德和妻子在黎巴嫩结婚。

妻子出身不错,但为了爱情,抛弃了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吉德和妻子

夫妻俩养育了四个孩子。

目前,两个儿子在黎巴嫩,一个儿子在阿勒颇。

战争前,他们每个月都会给父母寄钱。

但战争后,物价飞涨,工作难找,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他们经常自顾不暇。

所以大概在两年前,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的马吉德夫妇,开始了自力更生。

女儿则辞掉了剧院的工作,特地搬来照顾两位老人,尤其是需要坐轮椅的母亲。

难以想象,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姑娘,在附近的服装店工作,月薪只有20万镑(约110元人民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当地,一天只有四五个小时有电,连洗衣做饭都要提前准备、计划。

北海第一次去马吉德家时,是下午四点多,还不到晚饭时间。

但马吉德一家却早早准备了餐食,招待北海。

那顿饭很简单,大米算是其中最亮眼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海问马吉德,平时都吃些什么。

因为北海知道,在叙利亚这样饱经战乱之苦的地方,大米卖得很贵,底层人偶尔才能吃上一顿。

马吉德顿了顿,回答北海:我们什么都吃。

事后,北海才知道,那天马吉德准备的饭菜,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一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吉德没有牙齿,配的假牙套不合适,又不舍得花钱去诊所修理,多年来只能用刀子吃很软的食物…

他和家人不能搬到更低更方便的楼层住,一来没人帮忙搬家具,二来房东是个好人,房租比别的租户便宜了将近一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坦白讲,一开始乌鸦对这个故事是保有警惕的。

这些年,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真真假假,消费大众情绪的故事,我们已数不清,见证过多少大反转。

而且,这类故事在短视频平台很常见。

但马吉德老爷爷的故事,绝对不是一次贩卖苦难的记录。

它让我看到,一颗心靠近另一颗心的过程,是如此诚挚,如此动人。

我经常忘记,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有着巨大毁灭性的战争。

北海用一种舒服的方式帮助着马吉德,度过生活难关,不是出于同情,而是关于爱。

而马吉德的分享,看不到说教的影子。

平平仄仄的生活,起起伏伏的人生,在他口中都是宝贵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马吉德对“学习”的重视。

即使身居陋室,要靠一包包纸巾堆起生活的高台,他也没有放弃阅读的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和北海聊美食,聊哲学,聊肤色信仰,聊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15年没有跟人讲过英语,大部分词汇都已遗忘,但他仍坚持每天看英语播报的新闻。

73岁还在更新自己,跟紧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马吉德对“困境”的态度。

他说:不要惧怕生命中的任何事,生活可能会很难,你必须做一个好人,保持坚强,物质条件来得容易,去的也容易,但是坚毅的人永不退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本该颐享天年的年纪,跑到市中心的街头卖纸巾,不免被人说可怜。

但这样的马吉德,比很多人富足、有活力。

他的脸上,有沉沉的失意,更有发自肺腑的笑意,因为他知道,每一滴汗水都是有意义的,那是在为家庭付出。

人的能力很小,改变不了太多事物。

但,我们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不被大环境拖成更坏的样子。

我想,这就是马吉德爷爷在平淡的生活里,带给我们的一丝温暖和光亮。

世界尚在呼啸。

平仄的生活里,起伏的人生下。

马吉德还在摇摇晃晃,步履不停地走下去。

他在好好利用这一生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