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人在雄安新区起步区 NA12 市政道路和综合管廊(二期)项目建设现场施工(2024年4月23日摄) 牟宇摄/本刊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松

人类的想象力总是永无止境。在众多科幻作品中,“上天”“入地”是经典的热门话题。电影《流浪地球》里,开篇就展示了深达5000米的地下城;小说《三体》中,罗辑在地底1000多米的城市醒来。这些都是在预设的绝境中迸发出的奇幻想象,人类追求美好家园的本能由此可见一斑。

1981年5月,联合国自然资源委员会正式把地下空间确定为重要的自然资源。1991年,在东京召开的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上通过的《东京宣言》提出:“21世纪是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世纪。”

地下空间作为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地面空间无法替代的特点,其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一般在75%~80%。以中国14亿多人口为基数,如果城镇化率达到80%,意味着城市人口将再增加1.9亿。城市建设用地资源将会更加紧张。

《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耕地面积19.14亿亩,而18亿亩耕地是必须守住的红线,这意味着城市要从“摊大饼式”平面扩张,转向地上地下立体式统筹发展。

地下空间被视为领土、领空、领海之后的“第四国土”。相较于很多科幻作品中的太空移民,立足地球自身,充分发掘和利用好地下资源,无疑更具操作性和现实意义。

根据2017年《中国城市地质调查报告》,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下空间资源量为90亿平方米(可立体化开发利用的平面数据)。若按64%的常规利用率以三层利用模式保守估算,可达1.7万平方千米资源面积。充分开发地下空间,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国土数值。

地下空间由于密闭性好、环境稳定性强,是打造韧性城市的前沿阵地。通过合理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能够统筹布局地上地下防灾空间、建立地上地下一体化主动防灾体系,可有效缓解“大城市病”,建设资源集约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进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目前,城市地下空间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地下交通、地下市政、地下人防工程、地下综合服务设施、地下仓储物流、地下工厂和地下军事工程等七大类。我国大多数城市主要应用场景,集中在地下交通、地下市政和地下人防等。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筑面积29.62亿平方米。就开发深度而言,我国一般地级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集中在地下15米以内的浅层,许多省会城市开发深度拓展到地下15~30米的次浅层,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开始向地下50米以下的深层拓展。因此,未来依然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

地下空间由水、土、气、岩等地质要素构成,其不可逆性和不透明性、地质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在大规模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需求、经济技术条件可行等因素,更需要考虑地下空间资源禀赋、地质环境、地下空间安全运营等因素。

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方面取得快速发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足,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不健全,地质调查滞后等,造成少数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存在无序开发,资源浪费等情况。

与地表土地资源一样,地下空间资源具有不可再生的稀缺性,决定了在开发利用时,必须做到科学统筹布局整体推进,以“总体规划引领,地质调查先行”主导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全过程。

地下空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提供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