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中国最难的是什么考试?真不是高考,也不是考研,现在在中国最难的考试其实是中考。

各位同学你只要迈过这一关,你已经是同龄人中的50%。”

最近中考季,张雪峰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的言论引发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也正如张雪峰所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2023年全国高考的录取率为80.72%,而中考的升学率却仅有50%。

尽管目前的中考分流政策仍在不断调整,例如今年多地复读生中考减分后再录取、中考后的普职融通、普职互转路线;

但在普职分流的现状下,“分流焦虑”还是房间中的大象,很难视而不见。

1

今年多地中考复读生减分

背后的“分流焦虑”

今年北京、江苏、福建等多地出台政策明确,非应届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录取时须减去相应分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5月21日,常州市教育局发布2024年中考中招政策,其中规定: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江苏省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时按中考成绩减30分投档;非应届初中毕业生不得填报江苏省溧阳中学、江苏省华罗庚中学等。

5月20日,江苏淮安出台《市招委会关于2024年中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其中指出,非应届初中毕业生报考普通高中(含综合高中班、职普融通班),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中减10分后参加录取。

4月19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规定:符合报名、报考条件的往届考生参加录取时,录取总分减5分后进行录取。往届生不可参加指标分配及面向特定初中学校的定向招生。

3月,据《厦门市2024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方案》,文件规定:往届生报考普通高中的,其投档分扣减40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扣减分数录取,有地方非应届生还被禁止报考省重点高中,禁止报考五年一贯制大专(又称“初中起点大专教育”)。而且实际上,限制中考复读生录取的政策已在一些地方实施多年。

对此:

有人是赞成的,觉得这样对应届生更公平,可限制过度竞争。否则很多学生为了上高中或者上更好的高中内卷,无形中会抬高所有人的升学成本。

有人反对,认为这种限制貌似照顾了应届生,可在理论上对所有中考生不公平,因为没考好的考生就此失去了机会,损害了更高层面上的公平机制。

有网友指出,在普职分流的规定下,不排除地方会有意在中考录取上做手段,以便为职校输送稳定生源,进而损害甚至打击报考高中的考生。

而众说纷坛背后,都绕不开横亘在很多家长和学生心中的分流焦虑。

NO.1

中考焦虑超过高考?

“如果孩子连普高都考不上,那就别想着大学了,现在我对于孩子中考的焦虑已经远远超过对高考的焦虑了。”一位家长感叹。

由于升学压力从高考提前到了中考,一些家长的“鸡娃计划”也不得不大幅前移;

以前是初中开始抓学习,现在则从小学就开始“备战”,不停地给孩子“上强度”。

“我也不想这么逼孩子。”小新的妈妈表示,“但是孩子中考的时候年龄还小,心智还不成熟,根本不懂上不了普高意味着什么。

小新妈妈的担忧也是大部分有着“分流焦虑”家长的担忧。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些“晚熟”的孩子来说:

中考就对其进行分流实际上就是提前把他们从高考路径上淘汰,等他们真正明白自己想走哪条路时,已经错过了重要的选择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NO.2

分流就是分层?

职校生不该“低人一等”

“分流焦虑”其实并不来源于高考机会的丧失,而是把“分流”视作了“分层”。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知名教育评论员熊丙奇就曾明确指出:即使进一步提高普高录取率,到70%、80%,也无法消除分流焦虑。

因为只要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哪怕只有20%的孩子进入中职,家长也会焦虑。

而导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原因是,是近二十年来的社会观念把职业教育视作低于普通教育的“层次教育”,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还兼具着“筛选”和“分层”的功能。

《我的二本学生》中写过一名中学生的初三回忆:

“在度过无数教育机构拼命渲染的各个分水岭后,时间终于还是到了初三。该分的水都分完了,‘源头活水’们老师们一直很放心,到时我们这群‘工业废水’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工业废水”,学生戏谑笔调下,是难掩的自我贬抑。

2

普职融通和普职互转

中职生前途不再一片抽象?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着非常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人才结构比例失衡,出现大量的高级技工岗位缺口;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大家在升学道路上卷生卷死,到头来连心仪的工作都难找。

长此以往,不均衡的教育结构不仅会激化就业矛盾,还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普职分流不难理解。

只是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相对公平的路径,近些年一直在探索。

像有家长和孩子们问:“中考分流之后,孩子(我)还想上普通本科怎么办?”

正如前文所述,我们对普职分流的“焦虑”除了“分层”,还有对“一考定终身”的惶恐。

但实际上,普职分流之后还有“升学路”。

比如淮安从去年开始,该市在两所学校推行普职融通班试点。

所谓普职融通,指的是由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合作,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的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近日还提出,普高生和中职生之间允许互相转学。其中共三次转学机会,分别是高一第一学期、高一第二学期或高二第一学期结束前一个月。这意味着学生进入中职后还有转至普高的机会,普高生也可选择中职。

而且,我国目前正在将“普职分流”调整为“普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法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有关专业实行与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贯通招生和培养。

目前,教育部陆续批准设立了32所职业本科学校。这一举措意味着,中职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读本科。

但最关键的,还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给职教学生平等的求学、升学与就业机会,拓宽学生的成才选择。

3

野麦也有秋天

从近日刷屏的17岁中专生姜萍,到很多未被看见的中专生,都走出了自己的成才之路。

像古慧晶是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2019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名学生,出于兴趣考虑选择了职业学校汽修专业。

初中毕业那年,古慧晶面临着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两条路的选择。经过多方了解和考虑,她选择了后者。

因为自己每次在电影里看到汽车改装的镜头会特别兴奋。去职校学习汽修,沉浸在自己感兴趣的世界里,她觉得会更有意义,而且汽车行业前景也不会差。

靠着韧劲儿和热爱,古慧晶在学校的成绩名列前茅,并代表学校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在机电维修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

在这场比赛中,她不仅刷新了发动机拆装赛项目的全校记录,也成为广东省第一个参加此类赛事并夺得一等奖的女生。

但当职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个体的迸发终归还是个例。

只有当分流就是分流,而不是分层,职校生们有未来、有社会尊严,大家自然也不会焦虑。

比如德国的职业教育就实行得很好,孩子们不但可以得到全面、正规、标准的职业教育,其作为蓝领的社会地位也与白领相当,收入也不相上下。

想起有一本职校生的作品集,名字是职校生自己取的,叫《野麦》。

因为在他们看来,职校生是野生的作物种子,散落在中国的大小城镇与乡村,兀自生长;

麦子经过筛选与培育,种植技术趋于成熟,沿着既定的路径饱满生长,就像在应试教育体系里成长的学生。

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未被选育的麦子,野生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

而教育的作用,正是埋头耕耘,让被选育、未被选育的麦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金秋。

参考资料:

[1]半月谈-“高考焦虑”成“中考焦虑”?普职分流焦虑咋缓解

[2]出局者-普职分流,分的是什么?

[3]澎湃新闻-17岁“汽修女孩”古慧晶:职校不是混日子,我的人生我做主

[4]中国教师报-如何消除“普职分流”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