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县域科技创新更应秉持自身优势,坚持“根植性”,整合产业、资金、人才多要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为突破县域人才能级限制,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产业的科技需求,积极帮助对接科技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可建立科创飞地,链接科创资源富集地

立足县域,以“根植性”推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与“在地”的深度融合,可“以点带面”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全面发展

文 | 程悦

县域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单元,约占全国GDP的四成,是我国以科技创新塑造新发展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特别是在当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县域科技创新更应秉持自身优势,坚持“根植性”,整合产业、资金、人才多要素,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雷甸镇一家高空作业机械生产企业“未来工厂”车间,工人在调试智能化生产线(2023年2月12日摄) 谢尚国摄/本刊

  强化产业培育的根植性

县域因其资源高效配置困难和能级所限,科技创新处于天然的弱势地位。但从全国数据来看,2022年我国县域三产结构为14.1:41.8:44.1,第二产业仍占据重要位置,其中全国“千亿县”三产比例为4.3:52.9:42.8,第二产业仍是县域发展的支柱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集群发展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科创应立足本地产业需求,精准定位。县域有限的资源意味着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本地特有的资源禀赋,选择与本地资源和条件相匹配的产业。

比如40年前,浙江德清电子器材厂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就创办了“科研生产联合体”。这一首创的“产学研”模式,补上了地方科技企业人才和科研短板。此后多年,德清坚持重点发展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产业,地理信息小镇历经多年发展,已集聚地信相关企业437家,成为国内地信企业集聚水平最高、产业结构最丰富、产业链最完整的园区。2018年,德清圆满举办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2022年,德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33%。

——以优势科创产业联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裂变效应。比如,浙江庆元县发展食用菌产业,携手吉林农业大学打造了集科技研发、人才引育、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庆元生物科技研究院。目前,庆元食用菌一二三产总产值已达50亿元,从事食用菌关联产业从业人员达7万多人,成为当地“共富”的重要载体。德清县也依托地信产业,带动自动驾驶产业,德清打造了“车联智造”产业平台,并于2023年获批成为全国县域唯一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加强科创产业的持续培育。科技创新产业应注重创新策源,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以及一套科学的激励、评价、筛选、调节机制。如江苏张家港首创“创新积分制”,用亩均产值、成长性等量化指标来评价和识别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聚集资源、精准助力。

  强化金融体系的根植性

与科技创新相伴而生的是发达的金融体系。纵观国内外,无论是美国硅谷,还是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国内高新技术密集区,都是各类基金、投资公司、券商等金融机构的聚集地,“科技+金融+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化。

县域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初期,为弥补自身短板,常会给予远低于市场价值的土地、优越的办公环境、税收减免等优惠条件来“筑巢引凤”。然而,当今科技迭代加快,科创前期投入大、周期长,技术生命周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大部分科创企业都是轻资产运营状态,资本的逐利性加大了转移的可能性,这些都会增加县域“在地”引入和培育科创企业的风险。

要化解风险,就需以县域为主导,利用好融资工具。具体来说,就是以县域自身产业发展导向为指引,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金融投资平台,搭建顶层管理架构,锻造一支政治硬专业强的金融服务、项目审批专家队伍,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多层次多类别的金融服务,加速科创平台发展。比如,安徽合肥招引京东方、蔚来汽车就是采用产投基金模式。

同时,建立科技创新收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政府应在科创产业发展中共享发展带来的红利,使科创平台既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又产生有质量的金融服务业GDP,增加县域“在地”财政收益,前期投入得以变现。注重风险控制,分散和化解政府风险,如安徽界首、含山等地采用“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即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机构、银行、当地县政府按4:3:2:1的比例共担科创融资贷款风险。

  强化人才培育的根植性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由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跨地域、跨国际流动非常普遍,县域应坚持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多层次的人才体系。

一方面,充分发挥县域舒适便捷人居环境的优势,做好引进人才的“引用育留”,地方应联合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打造更多的职业发展平台,建设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载体,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如浙江以数字赋能,在全国首推“人才码”,实现“一人一码”,在出行、住宿、就医、领取补贴等多场景同码应用,提供个性化的人才专属服务。

另一方面,注重挖掘本地人才资源。以引进人才为示范,推动城乡居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构建与本地科创产业相配套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式培养人才,形成引进高端人才和培育本地实践人才的良性循环。这有助于激发当地的活力和创造力,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氛围。比如位于浙江德清地信小镇的浙江中测新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员工1/2来自浙江,1/3是德清本地人。

为突破县域人才能级限制,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产业的科技需求,积极帮助对接科技前沿的高校、科研院所,也可建立科创飞地,链接科创资源富集地,如江苏江阴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8个城市建了多个科创飞地。

立足县域,以“根植性”推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与“在地”的深度融合,可“以点带面”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