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学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以为,济南市长清区城区内的工业遗产早已在城市更新中完全拆除。没想到,在长清区清河街2546号,竟然还完好保存着一片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长清钢窗厂。这里,不仅老工厂大门还原样保留,厂区里面的红砖车间厂房和老机器设备、老烟囱、老水塔,以及老办公楼、老住宅楼、老平房宿舍等,都保持着充满沧桑的历史风貌,得以基本完整保留,实在弥足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起源于1958年的“铁业社”

探究长清钢窗厂的历史,要追溯到1958年大搞人民公社的年代。那时,为了发展工农业生产,全国上下自力更生,大力创办“铁业社”,“长清铁业社”便应运而生。开始,“长清铁业社”主要打造一些手工农具,兼维修少量的农机。到了1962年,“长清铁业社”改为“长清县农机制修厂”,开始从事农业机械和矿山机械的制造和维修业务。大约1970年,企业又改称为“长清农机配件厂”,也被俗称为“长清轻工机械厂”,主要生产农机配件。大约1985年,企业改称“长清钢窗厂”,一直延续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的老厂区内,大部分的车间厂房都是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红砖建筑,保存下来的机器设备大都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机床,有的还在使用,有的已经淘汰堆放在室外空地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厂区最南面的车间已经外租经营,其北侧是一片平房锅炉房,外侧有一座红砖垒砌的大烟囱高高耸立,大约有30米高,曾经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长清城区的最高建筑物之一。其北面相邻的车间里面,还保留着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设备,大都仍在继续使用。在这座老车间北侧的空地上,堆放着一些淘汰下来的老机器设备,都是从靠近企业大门的原军工修配车间清理出来,现在这座曾经的军工修配车间已成为外租单位的仓库。堆放的这些老机器设备,大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有的设备上面,还有印刻着“军工设备”字样的金属标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厂区西侧的生活区内,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水塔,大约建于1959年,建厂伊始就有了,是长清钢窗厂现存最早的建筑物。水塔底部为石头砌筑,上面为红砖垒砌,十分结实美观。水塔旁边的几排老平房建筑,也是石头起基,红砖垒砌,大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平房区北侧,有3栋老式住宅楼。最北端沿街的是一栋建于1974年的筒子楼,仍有老职工在此居住。最南端的是1978年建设的单元楼,住户面积为三十五六平方米或四十七八平方米的小户型。中间的一栋单元楼,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建筑,户型有60多平方米,比南侧单元楼的面积稍大。在两座单元楼下面,各自配套建设的一排平房储藏室,依旧保留着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风貌。

曾建设军工车间生产反坦克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清钢窗厂里面为什么会有军工车间?这就要追溯该企业的一段红色军工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我国全面开展以战备为目的的国防经济建设时期。大约1974年,那时的长清县还属于泰安地区管辖,当时名称还是长清农机配件厂的企业接到小三线军工建设任务的立项。按照“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军工原则,便选址在长清城东的东铺村玉皇山山坡(今银东生态园东边)建设军工生产车间。整个军工车间规模很是庞大,占地近390亩,远远超过了现在的长清钢窗厂所在的老厂区的面积。军工车间于1976年建成,然后开始购置安装生产设备,全厂当时共有300多台套设备,6条生产线。1978年开始,先是生产68式反坦克地雷,不久改为生产72式反坦克地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2式反坦克地雷分为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和72式塑料壳反坦克地雷,长清农机配件厂生产的是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该型号地雷采用钢片碟簧为压发机构,以对抗履带车辆为主,有多重耐爆设计,雷壳密封,故可埋设在1.2米水深之内。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是一种用于破坏或摧毁坦克和装甲运兵车等车辆的地雷。与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拥有更多的炸药,并且引信被改造成只会被车辆触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今仍在老厂区留守的62岁老职工董庆凯介绍说,军工车间在1976年建成,建设用了一年多的时间。1979年,生产的72式金属壳反坦克地雷,被用于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1980年军工生产停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这一片建在山坡上的军工生产厂区已经废弃,整个军工厂区内,长满了草木荆棘,车间里面的设备早已拆除,只剩下空荡荡的各种厂房建筑大都保存下来。该厂区四周用石头垒砌的高约4米的围墙,也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颇为壮观。如果没人介绍,不会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军工生产车间。

企业最红火时招工都争着来

1980年,企业停止军工生产后,1981年开始转向民用新产品开发,主打产品为“空腹钢窗”。当时,长清农机配件厂生产的“空腹钢窗”,当年很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企业效益也十分好。大约1985年,企业改称为长清钢窗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空腹钢窗最早在1911年由英国传入中国,开始仅在部分领事馆和租界使用。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空腹钢窗才逐渐走进百姓家中。作为济南地区第一家生产“空腹钢窗”的企业,长清钢窗厂应该说是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很好的市场机会。

“1985年到1988年,是我们企业效益最好的一段时间。”今年71岁、曾担任长清钢窗厂设备科长、工会主席、副厂长的张礼杰老人说,企业效益最好的时候,在长清很吃香!当年一旦企业招工,许多人都争着往这里来,有的人甚至宁愿放弃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也要到长清钢窗厂来,他自己也是从别的单位调过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1992年济南出版社出版的《长清县志》记载, 1985年,长清钢窗厂工业总产值为3726万元,拥有职工349人,利税总额275万元,当时主要生产金属门窗及栏格。

“除了主打产品空腹钢窗,我们厂那一个时期还生产过其他多种产品。比如,挎斗三轮摩托车配件,除了轮胎外,其余配件都生产过,主要给泰安的一家企业供货。”张礼杰老人介绍说,1988年,长清钢窗厂还差点和当时的南京航空学院合作生产蜜蜂直升机,图纸都弄来了,可惜最后没有合作成功。另外,企业还生产过塑料油膏和3000目的白炭黑等产品。塑料油膏是一种新型弹塑性防水材料,适用于建筑屋面防水、建筑嵌缝补缝,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白炭黑是橡胶、塑料、造纸、油漆、涂料和油墨等工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添加剂。这两种产品分别获省优秀科技产品成果三等奖并通过了市级鉴定,当时在市场上都很抢手。然而,随着产品的成本逐步增高,市场竞争力慢慢就不行了,最后停止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9年,长清钢窗厂开始生产实腹钢窗。顾名思义,实腹钢窗就是以实腹钢型材作为外框和扇框的门窗,更加美观牢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清钢窗厂现任负责人邵公军说,长清钢窗厂还生产过异型管,这种产品当年很是紧俏,是市场的抢手货。后来,随着铝合金门窗和塑钢门窗的兴起,实腹钢窗在市场逐渐被取代。1996年,企业开始转产铝合金门窗和塑钢门窗,但由于管理成本增大,产品在生产竞争中处于下风,企业效益越来越差。1997年后,为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对生产车间实行承包经营,但仍没有挽回企业的经营颓势。到2003年,长清钢窗厂被迫停止生产,车间厂房对外租赁经营,一直到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厂这一片老厂房,是长清城区唯一保存下来的工业遗产,其余的老企业都拆除了。”邵公军介绍说,长清钢窗厂现在虽然停产了,却依然正常注册登记营业执照,50多位职工留守厂里办理相关的业务。他们希望这片见证过长清工业发展历史的工业遗产能被更好地利用起来,让更多的市民可以寻找他们心中的工业记忆。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却

长清钢窗厂虽然停产多年了,但提起当年企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许多老职工依然如数家珍。

现在仍在平房区居住的76岁退休职工刘兆法介绍说,他所住的这一片平房宿舍,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房屋大都是企业职工利用工休业余时间自己建设的。自己上山拉来石头,拉来砖瓦,自己垒砌,盖好后,四位职工住一间。由于当时没有水泥,就用石灰搀着沙子当混凝土抹墙灌缝。还别说,这样建造的平房还挺结实耐用,到现在这些平房大都还住着人,以老年人居多,大部分平房墙基都没有问题,只是房顶年久漏雨,大都更换加盖了新房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座老车间里,张礼杰老人指着房顶上木头梁架说:“你们看看,当时盖车间,木梁架不够长,都是我们的职工用钢板把两根木梁给接在一起的,这么多年过去还依然很牢固!”其实,不光车间的梁架是这样,就是车间里仍在使用的一台20世纪70年代的龙门刨床,也不是直接买来的产品,而是当年从济南机床二厂买来的配件,由厂里的职工自己组装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厂初创时期,充满着一股艰苦奋斗的干劲,为了节约成本,职工们能自己干的活都自己干,不等不靠。”邵公军说,现在企业停产了,十分的可惜和遗憾,但他们忘不了企业曾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当年职工们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