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面石头长,北面沙石流;飞鸟绕道走,神仙难落脚;肆虐的顽石像一座座“火焰山”,一到夏季,温度高达50摄氏度,地瘦草枯,一片荒凉景象。

湖南隆回地处衡邵干旱走廊西北部,是我国南方石漠化桥头堡,气候干旱,环境恶劣,全县有石灰岩山地62万亩,其中岩石裸露率30%以上的石灰岩石山30多万亩,分布于境内南部12个乡镇和3个国有林场。

为改造石漠化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给“火焰山”解渴,隆回县走上漫长的石山造林之路,几十年来,隆回县在2万多公顷石漠化地区栽植柏木1.5亿株,蓄积150多万立方米,有效控制了石灰岩山的水土流失和岩面辐射,人均增加林地0.03公顷,森林覆盖率由35.3%提高到了55.15%,创造了“石山生绿石岭常青”的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回县石灰岩山地( 陈斌 摄)

石山造林接力棒薪火相传

石漠化是“土地的癌症”。

困难并不可怕,怕的是轻言放弃。自20世纪80年代起,隆回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坚持书记、县长挂帅,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作战,不论形势怎么变化,石山造林政策坚持至今。

从营造第一片石山造林开始,该县紧紧抓住“五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隆回”;以长防工程、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的契机,以坚实的兴林举措盈乎上下,滚烫的创业热情“遍地燃烧”;如滚滚春潮,奔腾激荡,演绎高亢激昂的“绿色交响曲”。

坚持每年办点示范,县级领导先后办点45处、造林2.3万亩,县直部门和乡镇办点310处、造林8.2万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一批当代愚公一年接一年地把30多万亩石漠荒坡改造成生机勃勃的绿色林海,昔日石头山,变成花果山。

不消灭石山誓不休

攻石山造林难题,有一支啃硬骨头的林业队伍和乐于奉献的林业人。

林业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生活清贫,但该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信念坚定,甘守清贫,整天与崇山峻岭为伴,与蓝天白云为伍,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原县林业局局长郭习文为了石山造林,20世纪80年代放弃在省林业厅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遍地石头的隆回,一头扎进石山造林,一干就是十多年。

原县林业局副局长张世模为了攻克石山造林难题。用自己的体温来育芽:选取树种温水浸泡后消毒,用湿润的纱布或棉花包好,再用薄膜包上,放到贴身的内衣口袋里,即使睡觉也不拿出来,使它长期保持在28到32摄氏度的温度里。每天,还要把包打开一到两次,给种子通风换气,直到15天左右树种发芽。

原总工程师肖时平、高级工程师王丁伟几十年来探索石山造林,足迹遍布隆回的山山水水,哪座荒山要纳入造林计划,哪片林子需要进行抚育,他都了如指掌,几十年如一日,对林业始终充满信心,对工作始终充满激情。

原桃洪镇林业站长郭江鸿,为了奇界岭石山造林,一个女同志连续一个星期吃住在山上,用执着和真情感动了村民,带领群众出色地完成任务,当年的奇界岭荒草怪石,如今却变成了茫茫林海,成为国家、省市林业现场会的一个样板点。

郭江鸿调到山界回族乡工作后,为了搞好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石山造林,郭江鸿自己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兑现造林补助极大地激发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经过30年的努力,该县在“石漠”中逐步建成长50公里、面积30余万亩的郁郁葱葱柏木林带,打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生命线。

勒紧裤带给石山织“绿衣”

为提高群众造林的积极性,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挤出经费,解决老百姓全部造林的苗木费用。

后来,为了广泛筹措资金,该县把石漠化综合治理与长防林、速丰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资金向石漠化地区倾斜。

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支持,鼓励大户造林提高补助标准。对大户除免费提供苗木外,由县政府实行以奖代补。

对林农联营、个体私营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过入股、联营或独资承包造林的,除免费提供苗木外,还可获得县财政贴息银行贷款。

为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采取出租、转包、联营、转让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吸引工商企业、专业合作社、造林大户投资参与石漠化治理,加快石漠化治理进度。

几十年来,县级财政投入逐年递增。该县拓宽思路,把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振兴、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林下经济致富之路,有力助推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山上的绿林(陈斌 摄)

石山上“画出”美丽画卷

石山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划为“难利用地”和“不宜利用地”。

石山上造林更不为林农接受,群众认为石山上造林是天方夜谭,有人说石山上造林是“石头上栽葱,到头来是一场空”,该县林业局科技人员顶着压力,不断探索,顽强钻研,经过长时间的试验,从五十多个试栽树种中,探索出攻克石山的先锋树种——柏木,并摸索出“柏木+枫香”“柏木+四川桤木”“柏木+南酸枣”“柏木+刺槐”“柏木+枣树+柿树”“柏木+无患子”等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先后引进了墨西哥柏、福建柏、侧柏、中山柏、西藏柏等10多个柏木树种,最后确定本地的速生柏为最适宜的树种。

探索出“客土改良,引水保湿,容器苗上山,见缝植苗,合理密植”的新技术,攻克了石山造林难关。不但解决了造林绿化的难题,而且给石漠化区域的林农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柏木这个树种由老百姓不欢迎不接受变成人人喜爱,一个个接受的树种,柏木的原木销售价值目前达到每立方2000多元,远远高于杉木、松木和一般杂木,全县现有11家柏木加工厂,其中百山木业成为全国龙头企业,加工的柏木卫浴产品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远销国际国内。

该县集中连片25万亩绵延50公里的石山柏木林,四季郁郁葱葱,亭亭玉立成为一道景观。

石山追梦,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坚强斗争,绘就了一幅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的美丽隆回绿色蓝图,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同步共赢。(陈斌 杨贵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