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普馆里可以分区种植不同季节的植物,可以建造VR馆让人身临其境,开展一些奇特的实验……”这是南京江北新区沿江街道龙山社区“小龙人”民生观察员、10岁的张慧对于龙王山郊野公园三期内科普馆建设的“提案”。心灵手巧的小姑娘还特意在文字下面画上了规划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下,龙王山郊野公园三期正在建设中,张慧和其他几十名观察员提案中的元素都有可能变成他们未来学习玩耍的现实场景。

龙山社区坐落于龙王山脚下,毗邻江北新区研创园、生物医药谷两大产业园区,不少知识型人才、产业人口在这里安家置业。社区常住人口约4.5万人,新市民占比80%以上,龙山社区成立至今不过4年有余。

一个全新的城市社区,正在一点点书写着新区何以为“新”的答案。捋顺社区治理的千针万线,让人更有归属感,让家庭更有幸福感,江北新区正在探路。

全员参与之新 社区“村晚”好热闹

6月5日,正值端午来临之际,龙王山脚下,山水城林之间,一场纳凉晚会吸引了上千名龙山居民参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会举办前,我们把招募志愿者的消息放进群里,当时就报名了70多号人。”龙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炳菊告诉记者,当天来看演出的居民就有上千人,如果没有这些志愿者,哪怕社区40多名工作人员全上,都很难做好晚会的统筹和保障。

田蓓是当中最为活跃的志愿者之一。这位为了照顾孩子回归家庭的漂亮妈妈,曾是一位专业舞蹈老师,在社区中她又找到了当初在舞台上那份闪闪发光的成就感。

“2020年底,我们一家三口住进了龙山辖区内的弘阳时光里小区。在加入网格群后,我惊喜地发现,这个社区不一般,活动周周都有,还不重样。”田蓓介绍,最初,她尝试性地带着儿子参加一些亲子活动,她和儿子都觉得收获不小。“现在流行的绒花、漆扇等非遗手作课程,我们社区几年前就开展了。”聊起自家社区,田蓓满脸自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活动中,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的满满热情逐渐感染了田蓓。有次,儿子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阅读室读书,看到地上散落着书籍就上前整理。一旁的社区工作人员看到,马上主动邀约:“这孩子真棒,要不要加入我们‘小龙人’儿童观察团,成为一名志愿者?”

再到后来,在闲聊中,社区又发现了田蓓的舞蹈专业技能,鼓励她组织舞蹈队。“我现在已经有了3个队,舞蹈队、模特队、合唱团,社区全力支持,居民参与热情很高,我这3个队伍也有了两三百号人。”田蓓说。

从被动的参与者到主动的志愿者,在龙山社区,像田蓓这样的高活跃度志愿者就有481名。“平日里,我们在各个团队里组织活动。如果社区需要,我们谁都能上。”田蓓直言。

服务模式之新“大篷车”里解焦虑

6月12日下午4点左右,一台“大篷车”出现在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随后不久,语文老师陈宁从学校一路小跑出来,坐在了“大篷车”旁的桌子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干什么的?家长能咨询吗?”一位奶奶上前探头观望,轻声问道。“阿姨,当然可以。我们是龙山社区的学教大篷车,这位是你们学校的陈宁老师,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咨询她。”值班的网格员回复。

“孩子有些内向、爱生气,这学期成绩有些下降,她自己总在家怄气。”“我要给您点赞,您关注到了孩子的内心变化,有您这样的奶奶,孩子真幸福!”陈宁一番话让这位奶奶卸下心防,把自己的焦虑一股脑倒出。陈宁拉着她坐下来,耐心讲解,一旁的网格员逐一将问题记录在收集簿上。“哎呀,娃的班级出来了,我要把她带过来谢谢你们。”

龙山社区儿童人口(0—12岁)占居民常住人口数的近30%。“走在我们社区,你们能明显感觉到,‘小龙人’真是多。”李炳菊笑言。

正因如此,龙山社区把家庭教育作为做好社区服务的关键抓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9月,江北新区家庭建设服务中心落地龙山社区,社区以家庭教育为抓手,采用“固定+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家校社沟通平台。

社区在中心设置“红海棠”教育咨询室,邀请专业老师长期驻点为社区居民服务。而“大篷车”则是每周三下午,由网格员与志愿者老师一同,在辖区内两所小学门口为家长答疑解惑。

龙山辖区内教育资源丰富,优质的公办幼儿园、小学及初中配套齐全。龙山社区使了一把“巧劲”,集聚资源、搭建平台,让服务向前迈一步,学校向外敞开门。一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由此构建,2.3万户龙山家庭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共建理念之新“儿童农学园”里有高招

6月13日上午,龙王山郊野公园一处叫“儿童农学园”的地方,迎来了一支来自江南主城的研学团。800平方米的农学园大有乾坤,挂着班级牌子的各类菜地,刚收割不久还留着麦茬的麦地,花瓣形池塘里养着小金鱼。此时,两只水鸟从公园湖中飞来,落脚在园子中间的小路上。

最为关键的是,园子里还有“高科技”。在“农业数字化生态实践区”,从水培管道上长出的绿油油的豆苗,竟是由一套数字智能管理设备养护。而这套设备则是一位资深的传感器专家为孩子们打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备的设计者杨英杰,是这条研学路线的主讲老师,也是龙山社区新居民。多年从事传感器、物联网研究的他,内心藏着一个投身教育的梦想。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此前,社区在申报市级家庭教育课题的过程中,江北新区关工委介绍杨老师,为社区作指导。没想到,双方一拍即合。

一年下来,杨英杰越干越起劲,在社区打造了耕读节气、农学实践课、科普三个方面的儿童教育课程。自己亲手打造的农学实践课程,也入选了市级研学路线。“这跟创业很不一样,孩子们给你的反馈永远是正向的,社区说我付出很多,我却觉得自己收获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盛夏的龙王山郊野公园一片绿意盎然,沿着步道环湖观山最是惬意。傍晚时分,公园里人渐渐多了起来。篮球场、足球场、儿童游乐区,一眼望去,最多的就是一家人齐出行。

居民爱来,既是因为修建好的公园为他们闲暇时光添了很多乐趣,也因为点点滴滴间有他们的心血。“这篱笆墙都是我们居民自己动手做的。”李炳菊指着农学园四周向记者介绍,当初不少人担心菜地会遭到破坏,但社区没有多余的资金再建一道围墙。社区正犯愁,几名居民代表提出,龙王山上有竹子,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做篱笆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龙山社区,共治、共享、共建的理念深入人心。每个孩子都以小主人的身份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社区增添活力。每个家庭也都以建设者的角色,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居住环境。随着每一个小家的和谐,龙山社区这个大家也在不断地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素材来源 | 新华日报

编辑 | 范馨儿

发布 | 徐雅莹、吴小荣

审核 | 王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