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肖莉娇 李贝)今年6月14日是世界献血者日20周年,当天,武汉市发布了一组热血成绩单:过去一年,全市采血总量达40.75万单位(81.5吨),同比上升7.7%,血液采集量位列全国第6,血液库存全年保持在安全线以上,出库血液检测合格率100%,全力守护了武汉千万人口的血液安全生命线。这些“热血数据”彰显了广大无偿献血者用滚烫的热血托起生命的大爱善举,也凝聚了志愿服务者与血液工作者为搭起生命桥梁的默默付出。接下来,让我们认识几位“热血英雄”及无偿献血爱心单位的代表,了解他们与无偿献血的故事。
既是百次献血达人,也是“五星”志愿者

献血达人张倩(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献血达人张倩(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您好,方便了解一下无偿献血吗?”6月2日正值周末,在江汉路献血屋前的街头,59岁的张倩和往常一样,身着志愿者绿色T恤,拿着无偿献血资料向走过路过的市民宣传无偿献血,一上午过去,尽管有些口干舌燥,但张倩始终面带微笑,保持着热情。她说,6月8日还将参加一场团体成分献血。
参与献血、做志愿服务,这是200余次献血者、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成员张倩的简单日常。
2007年,42岁的张倩在武汉广场前停靠的献血车第1次献血。而后每每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张倩总是颇为遗憾的表示,“我的起步太晚,如果能早一点该多好。”2012年,了解到捐献血小板14天献一次,可以挽救更多生命后,张倩毫不犹豫地加入到捐献成分血的爱心队伍。
“一个献百次血,不如百人都来献一次血。”随着来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打卡次数增多,张倩愈发深感个人力量有限,感召更多人献血提上了她的日程。特别是几年前父亲因生病输过大量的血,更让她坚定了这一信念。
2020年,在朋友的介绍下,张倩终于成为了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一员,此后,江城的街头、各献血活动中便常常出现她忙碌的身影。
“耐心、仔细、朴实,是名副其实的‘星级志愿者’”,是协会队友胡倩华对张倩的评价,4年来,年均超400小时的献血服务时长更是让胡倩华对张倩钦佩不已,“张倩姐是我们队伍中比较年长的,但她对无偿献血者的热情,对无偿献血的执着,丝毫不输给年轻人,这源于她对无偿献血事业的理解与坚持。”
6月8日,张倩迎来了206次献血,她说,如果接下来每次献血体检合格,到今年9月1日满60岁前,还能再献5次血。“实在是不舍啊,争取这5次都能献成功。”据医生介绍,张倩的血管条件不好,只能单臂献血,每次献血都要在采血椅上待上2个小时,比其他人多近一倍的时间,但即便如此,她却坚持用单臂献出双份的量。“能帮助更多的人,我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每半年的献血之约,是她告白武汉的方式

6月9日,魏珍珍第24次献血(左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9日,魏珍珍第24次献血(左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这一沓献血证对我来说很珍贵,既是我献爱心的见证,也记录了我在武汉奋斗的美好时光。”回忆起18年23次的献血历程,今年36岁的献血者魏珍珍心里满是自豪感。
“我的姐姐、姐夫都是医护人员,受他们影响,我对无偿献血很早就有了认识。”魏珍珍说,17岁时,曾听姐姐说有位患者从高楼坠下,送到医院时已失血过多,幸好有爱心人士献的血,经过输血治疗患者的生命才得以延续。从那时候起,“献血挽救生命”的爱心种子开始在魏珍珍心里生根发芽。18岁一到,她便在老家河南的街头上献出了人生的第一次血。此后的几年里,只要身体允许,看到献血车,魏珍珍就会毫不犹豫地献出一臂之力。
2011年,魏珍珍和丈夫从河南老家来武汉创业,这一待便是13年。生孩子、创业、就业……身份、周遭环境都在变,可唯一不变的就是无偿献血,几乎每半年献400毫升血液成为了她在武汉雷打不动的习惯。魏珍珍说,她常常会去工作单位附近的汉阳王家湾地铁献血屋献血,有时趁着工作的间隙就把血献了,有时会和亲戚朋友在献血屋来个热血聚会,在小小献血屋里,她感受到了武汉这座城市的热情与温暖。
“其实献血对我来说只是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记得我。”魏珍珍说,献血屋的医护人员待她如家人一般,即时每次见面时已隔半年之久,大家也像老熟人一样热嘘寒问暖。“每次过生日,逢年过节我都会准时收到血液中心的短信。真的很温馨。”
“年轻人,总要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嘛!而奉献热血就是我选择的方式。”6月9日,魏珍珍第24次献血,她坦言,每年赶赴献血之约早已成为了她告白城市的方式,而每次献血后收到血液已被使用的短信,更让她感到成就感和幸福感满满。“献血能帮助他人又快乐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平凡显大爱,一家三口都是献血者

热血家庭吕春风、李明艳夫妻二人挽袖献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血家庭吕春风、李明艳夫妻二人挽袖献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6月7日,吕春风路过一辆献血车时,28年前自己在老家的和一样的献血车上地一次献血时的情形顿时浮现的脑海里,他立即打开微信给妻子李明艳发送了一条信息:七月份,我们一起去献血吧。”
吕春风今年48岁,和妻子同龄,两人都是山东莱州人。“当时路过那里,正好看到有献血车,就上去献了一下,400毫升”,回忆20岁初次献血的经历,吕春风言语间朴实无华。
“没想那么多,反正献了之后感觉很自豪。”此后的经历,他便于与无偿献血事业结下了缘。28年来,吕春风献血10次,妻子献血12次。今年,他们21岁的女儿吕佳琳也参加了2次无偿献血。
“我们的爱也要有人传递,我们要让女儿也为社会做点贡献!”吕春风说,助人为乐是他们家的座右铭。其实,在佳琳刚刚成年时,就非常积极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无偿献血。因为夫妻二人总去献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佳琳在尚未成年时就多次提出要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于是,刚一成年,她便迫不及待学着父母的样子,挽起了自己的袖子。
在吕春风心里,献血只是一件平常的小事儿,鲜少与家人朋友提过自己多次献血的事。偶尔谈起这个话题,吕春风发现老家的亲戚、朋友中有人不了解献血,也并不是所有人对这项事业都有认同感。他便多次向他们科普献血对身体、对社会的好处,试图让身边的人对无偿献血有更多的理解和贡献。
根据我国《献血法》要求,捐献全血的间隔期为半年。每次,只要6个月一过,夫妻二人拿出手机,查看献血间隔期,算好具体时间,便立马动身前往血液中心献血。谈及献血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变化时,吕春风笑了笑:“感觉没有啥影响,但是心里踏实。”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浓浓的自豪感与满足感。而说起今后的献血打算,夫妻二人异口同声地表示,如果身体允许,他们都会将无偿献血坚持到退休。
献热血心济世,这所院校“医”不容辞

湖北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宣传无偿献血(湖北中医药大学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中医药大学志愿者宣传无偿献血(湖北中医药大学提供)

“湖北中医药大学”这块镌刻于1958年的牌匾,在66年来的温暖传递中,逐渐被打磨成一张闪亮的“爱心名片”。
作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同时是湖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院本科院校,湖北中医药大学自诞生起便带有“医者仁心”的大爱基因,历来十分重视无偿献血工作,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部门充分协作、师生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从校园宣传到组织献血活动,该校一直尝试多种方式,将献血知识普及到校园的角角落落,带动越来越多师生加入到爱心行列。
巍巍中华,熠熠神州,华夏儿女,血浓于水只因爱在其中。湖北中医药大学积极联合武汉血液中心开展工作,认真组织校园无偿献血。在这所学校里,平均每年都有1200余人次在献血点停留挽袖,爱心血液足足凝聚了25万毫升,2023年更是达到30万毫升。
寒来暑往,校志愿者始终不变的忙碌身影,便是湖北中医药大学高度投入无偿献血的最生动注脚。志愿者团队为前来献血的师生提供了包括咨询、引导和陪伴在内的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让献血者们都能享受到更加舒适和人性化的服务体验,确保了献血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献血活动,志愿者不辞辛劳积极引导、提供服务。献血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志愿者和献血者相互配合,共同搭建起爱与被爱者之间的桥梁,贡献我们的微薄力量,为社会添砖加瓦。”负责人望诗琪说,作为志愿者的他们也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更多有趣的特色活动,增加献血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守护生命,“医”不容辞。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步伐不会停下,还将进一步弘扬无偿献血精神,推动校园献血活动的深入开展,用仁爱之心诠释中医学子的济世情怀,用实际行动传递中医学子的爱与能量,彰显新时代中医青年的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
累计献血365次,这个热血家庭为近700位患者点亮生命之光

王胜利、熊青娣夫妻二人正在献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胜利、熊青娣夫妻二人正在献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三口之家累计献血365次、14万毫升,足以为让近700位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这是献血者王胜利和他的家人30多年的“热血数据”。多年来,无偿献血不仅成为了家庭聚会的方式,还将他们平凡的日常照耀得熠熠生辉。
献血者王胜利一直记得首次献血的经历,“1993年我在部队献血,没过几天,我就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印象特别深刻。”即使转业后,王胜利为民服务的初心始终未改。2002年的一天,街头一张“我不认识你,但我谢谢你”无偿献血宣传海报闯入了眼帘,王胜利无偿献血的火种再次被点燃,于是走上了武汉广场门前献血车,第2次献出热血。此后几乎每年献血的王胜利就成为了献血车的“常客”。
2009年,了解到成分献血间隔期短,能够让更多人受益后,王胜利开始献成分血,可献血次数的增多也给他带来了一点“麻烦”。一天,妻子熊青娣无意中看到了王胜利厚厚一沓献血证,十分担心频繁献血会影响他的身体。为了打消妻子的顾虑,王胜利便提议,“要不去血液中心感受一下吧。”
2013年5月12日,熊青娣第1次随丈夫王胜利来到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在那里,她感受到了浓浓爱心氛围和热情的献血服务,于是当天便和丈夫携手献出4个治疗剂量的血小板。后来发现身体确实没有异样,熊青娣心里的疙瘩彻底解开了。夫妻二人渐渐将“约会献血”视作日常,截至目前,王胜利献血217次,熊青娣献血124次。
受夫妻二人的影响,儿子和不少亲戚朋友也成为了献血者,一时间,热血夫妻升级为“热血家庭”、“热血部队”。“我出生在军旅世家,原本我儿子计划着入伍,可惜身体原因没能实现,好在他也献血,算是换种方式为民服务吧。”王胜利颇为自豪地说,儿子王星智自成年后就开始献血,目前也是一位20余次的献血者了。
“在和平年代,咱们普通人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能做点对社会有益的小事,比如无偿献血,就是健康适龄人群伸出手臂就能办到的事。”面对大家称赞,王胜利总是淡淡地回应道。他说,就像自己钟爱的跑马拉松,只要身体健康,就会坚持下去。
凝聚公益力量,这家企业用热血诠释责任与担当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连续10年组织无偿献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连续10年组织无偿献血(武汉血液中心提供)

每年在寒暑假献血、淡季组织献血是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的规定动作。在省分行工会的组织下,从2015年第一次组织团体献血活动到现在,已经10个春秋,10年来,他们的爱心献血团队不断壮大,从最早的15人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人,已累计有500多人次参与无偿献血,献血总量超过了15万毫升。
今年2月下旬,气候异常寒冷,偏偏武汉又遭遇了十年一遇的冰雪冻雨灾害,这使得冬天的献血淡季,血液采集更是困难。得知这一情况,2月28日,银行立马组织员工自愿自发地来到省分行大楼开展无偿献血活动。这一天,来自武汉三镇各行和省分行各部门的员工就有67人,不管是老中青年,大家都纷纷赶来支援,既有50多岁坚持了10年无偿献血的老员工,也有初次参加献血的“新队员”。当天就献出了近14000毫升血液,解了燃眉之急。
10年来,军人出身的张名重参与了中国银行湖北省分行每一年的献血活动,从未缺席,个人累计献血量已超过了3000毫升。谈到为什么坚持献血,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用血大城’武汉献出一分力,是我作为军人服务人民的情怀!”
来自省分行数字营销中心的秦朗是一名共产党员。从学生时代到工作单位,献血已成为他坚持的习惯。他不仅多次捐献全血,还响应献血招募电话,多次捐献血小板。他说,这些年来,行里多次组织大家参加集体无偿献血活动,形成了主动参与、积极献血、坚持献血的良好氛围。“无偿献血托起生命的希望,值得我们终身践行!”
“坚持为人民服务,我们中国银行是用公益献血的方式来诠释‘金融报国’和‘金融为民’,以实际行动来传递人间温情。”省分行工会工作部总经理夏静说,“这是我们作为国有大行的社会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