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灵帝逝世后,都城洛阳城犹如一头突然苏醒的猛兽,释放出深藏的杀气。整个城市弥漫着一种末日的气氛,仿佛预示着东汉王朝这最后一抹余晖即将熄灭。在不久的将来,繁华的洛阳将化为一片废墟,那曾经一统天下的大帝国,也将在实际上化为虚无。
但是,统治集团的成员们好像并未察觉到这股即将席卷而来的灾难。他们仍沉浸在内讧的泥沼中,加速了自身的毁灭。仇恨与杀戮在外戚与宦官之间展开,这样的争斗早已不是第一次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第四任皇帝刘肇起,东汉宫廷的历史便充满外戚与宦官的争斗。这其中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东汉十三位皇帝中,有十位未能活过四十岁,四位更是在无子的情况下离世。继位的皇帝中,有十一位未满二十岁便登上皇位,其中最小的殇帝甚至不足百日,冲帝和质帝也分别只有两岁和八岁。这样的局面,自然为外戚与宦官的争斗提供了温床。

东汉十三帝生卒一览:

光武帝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三十二岁称帝 享年六十三岁

汉明帝刘庄公元28-75年三十岁继位 享年四十八岁

汉章帝刘炟公元57-88年十九岁继位 享年三十二岁

汉和帝刘肇公元79-105年十岁继位 享年二十七岁

汉殇帝刘隆公元105-106年出生百日继位 享年两岁,无子

汉安帝刘祜公元94-125年十三岁继位 享年三十二岁

汉顺帝刘保公元115-144年十一岁继位 享年三十岁

汉冲帝刘炳公元143-145年两岁继位 享年三岁,无子

汉质帝刘缵公元138-146年八岁继位 享年九岁,无子

汉桓帝刘志公元132-167年十五岁继位 享年三十六岁,无子

汉灵帝刘宏公元156-189年十二岁继位 享年三十四岁

汉少帝刘辩公元176-190年十四岁继位 享年十五岁

汉献帝刘协公元181-234年九岁继位 享年五十四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当先帝无子,便需从宗室藩王中寻找继承人;而天子年幼不能亲政,则太后临朝,外戚执政。这是自吕后时期便留下的传统。

于是,我们看到了汉和帝时的窦太后与窦宪,汉安帝时的邓太后与邓骘,北乡侯时的阎太后与阎显,汉桓帝时的梁太后与梁冀,汉灵帝时的窦太后与窦武,以及少帝时的何太后与何进。六次太后临朝,六次外戚执政,这样的格局仿佛成一个无法打破的循环。
外戚掌权,自然是皇帝最不满。于是,在少年皇帝们亲政后,他们开始寻求夺回权力的机会,宦官们则成为他们的得力助手。为了自身的利益,宦官们不仅帮助皇帝对抗外戚,甚至在必要时会代替皇帝下手。比如阎显,便是被宦官自作主张除掉的,与汉顺帝并无直接关系。同样,汉灵帝时的外戚窦武,也是被宦官矫诏所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冀的情况则更为惊心动魄。作为有名的跋扈将军,他与他的父亲梁商担任大将军长达二十四年,期间经历三任皇帝。其中两个皇帝是他的妹夫,两个是他所立,还有一个则是被他所杀。可以想象,在梁冀的阴影下,汉桓帝的日子过得何其艰难。而当汉桓帝终于鼓起勇气,发动政变除掉梁冀,可谓东汉王朝末年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事实上,桓帝的梁皇后,其跋扈程度丝毫不亚于她的兄长梁冀。皇帝每有宠幸的妃子,皇后便会暗中施毒,致使宫中妃嫔多遭不幸。正因如此,当梁皇后终于离世,年满二十八岁却仍未能亲政的汉桓帝,终于决定采取行动。而这场密谋的地点,竟然是在宫廷的厕所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桓帝将宦官唐衡召至厕所,低声问道:“众宦官之中,谁与梁冀不合?”唐衡深思片刻,道出了单超等四人的名字。桓帝听后,又秘密召见单超,嘱咐他设法铲除梁冀。单超面露难色,道:“此事不难,只怕陛下心有疑虑。”桓帝斩钉截铁地答道:“梁冀奸邪,危害国家,罪该万死,何须疑虑?”
于是,桓帝亲自登殿指挥,一方面派遣尚书令守卫宫省,看守符节,以防内外勾结;另一方面调动近卫军包围梁冀的府邸。经过一番激战,梁冀夫妇走投无路,最终自杀身亡。随后,桓帝下令将梁氏家族全部斩首示众,并罢免了与梁冀有关联的官员三百余人。至此,桓帝终于将政权从外戚手中夺回,重振朝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桓帝以雷霆手段消灭梁冀的原因有二。首先,梁冀的跋扈已经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其次,桓帝作为宗室成员入主汉廷,与太后和外戚并无血缘关系,因此更需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然而,在汉灵帝去世后的形势却与桓帝时期截然不同。灵帝在位期间,虽昏庸无能,但幸运的是他留下了两个儿子刘辩和刘协。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掌握实权,两人都与宦官关系融洽,且刘辩作为何太后的亲儿子,并无铲除何进之意。

可是,本应平静的局势却因袁绍的介入而变得诡秘,最终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袁绍,字本初,乃汉灵帝麾下近卫军的二号人物,威名赫赫,地位崇高。这支精锐之师共由八位骁勇善战的将领统领,合称“西园八校尉”,各自肩负重任,共同保卫汉室江山。其中,袁绍身为二号人物,担任中军校尉一职,其威严与智慧皆为众人所敬仰。
在这八校尉之中,三号鲍鸿担任下军校尉,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四号曹操则以典军校尉之职崭露头角,智勇双全,备受瞩目。然而,这八校尉之上,还有一位一号人物,那便是宦官蹇硕。他不仅是上军校尉,更是全军之元帅,权势滔天。
蹇硕与何进之间却存在着深重的矛盾。原因是汉灵帝心中所钟意的继承人并非长子刘辩,而是次子刘协,即后来的汉献帝。在灵帝临终之际,他将这一重任托付给蹇硕,希望他能辅佐刘协登基。蹇硕自然不敢辜负先帝嘱托,精心筹划着如何完成这一使命。
可是,何进却抢先一步行动,将刘辩扶上了皇位。这一举动看似突兀,实则合情合理。毕竟,刘辩乃是何进妹妹的儿子,他自然要为自家亲戚谋取最大利益。而蹇硕的计划也因此落空,他本打算先除掉大将军何进,再立刘协为帝。可惜天不遂人愿,他的一个部下竟是何进的老友,在关键时刻通风报信,使得何进得以逃脱。
蹇硕的谋杀计划失败,让他与何进之间的矛盾愈发激化。而在这场权谋之争中,袁绍却显得尤为活跃。他极力鼓动何进将宦官斩尽杀绝,以绝后患。他深知宦官势力之庞大,若不趁此时机一举铲除,日后必将成为汉室之大患。
何进却犹豫不决。他本是一个出身卑微的杀猪匠,靠着妹妹成为皇后才得以飞黄腾达。如今虽贵为大将军,但他深知自己的根基不稳,岂敢轻易得罪所有的宦官?更何况,他的妹妹何太后也极力反对屠杀宦官。毕竟,她曾经谋杀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正是靠着宦官的求情才得以保全性命。
袁绍深知只有铲除宦官势力,才能为汉室江山的长治久安奠定基础,但他也明白何进与何太后的顾虑。因此,他必须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说服他们下定决心,共同为汉室除害。

于是,何太后在朝廷上坚决地说道:“宦官统领后宫禁省,这是祖宗传下来的汉家制度,岂能轻易更改?更何况先帝刚刚驾崩,天下未定,我又岂能为了个人的立场而公然站在士大夫一边?”太后的话语坚定而有力,然而何进却因此更加犹豫不决。他的犹豫,却给了对方可乘之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宦官张让等人趁机行事,他们趁何进入宫之际,手持利刃将他团团围住,在门房之中对他进行痛斥:“国家腐败,岂能只怪罪于我等宦官?大人您口口声声指责我等肮脏,那么请问,这朝堂之上,又有谁是真正忠诚、真正干净的呢?”言罢,一名宦官拔出长剑,一剑挥去,何进的生命便就此终结。
政变成功的宦官们欢欣鼓舞,他们迅速起草了诏书,准备昭告天下。诏书传至尚书台,值班的尚书看到这份突如其来的诏书,脸上露出了惊愕的表情。他小心翼翼地问道:“是否该请大将军一同商议此事?”然而,一名宦官却拎起何进的头颅,狠狠地扔在了他的面前,冷笑道:“大将军就在这里,你跟他商量去吧!”
局势瞬间逆转,袁绍也立即采取行动。与何进相比,袁绍的手段更为狠辣果决。何进被杀后,洛阳城内一片混乱。何、袁两家的人马纷纷起兵,袁绍更是一不做二不休,率领军队在京城内大肆捕杀宦官,凡是见到不长胡子的便一刀砍去。许多无辜的年轻人为了自证清白,不得不脱掉裤子以示身份,而那些平日里行善积德的宦官也在这场浩劫中死于非命,死者竟多达二千余人。
杀戒一开,便再也无法收拾。这场屠杀的后果远超出袁绍的想象。被逼无奈的宦官张让等人,在绝望中挟持小皇帝刘辩和他的弟弟陈留王刘协,从洛阳逃至黄河岸边。大汉天子在黑夜中跌跌撞撞,几乎沦为难民。然而,皇帝和小王爷最终还是被大臣们找到,而张让等人则选择投河自尽。据说,在自杀前,张让曾痛哭流涕地对小皇帝说:“我等尽灭,天下将乱,陛下保重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让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小皇帝刘辩和他所代表的东汉王朝,此时已经岌岌可危,只剩下四五个月的寿命。而宦官的时代,也在此刻暂时画上句号。与此同时,与宦官集团长期斗争的外戚集团也在这场巨变中同归于尽。他们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持续了九十多年,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而这一次,却是双方共同的毁灭。
这是东汉政局的巨变,也是历史的转折点。随着宦官和外戚的消亡,新的势力开始崛起,新的时代也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