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人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受到这种系统的影响,人们会学到一些语言规范,甚至会迅速学会一门语言,学会多种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解释,人类的语言行为无非刺激之后的反应,本质上和动物的行为并无根本的区别,人类理性在语言行为中并无作用。人们学说话和鹦鹉学舌差不多,高明不到哪里去。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用小白鼠受到电击后的反应来强化所谓的语言行为,通过电击可以让小白鼠学会一定的语言,而这样的语言只是一些简单的生理反应,并不能算是人类的语言。人类和动物不同,除了生理本能的不同,就是语言的不同。只有人类有复杂的语言,而其他动物最多只能使用一些初级信号系统。虽然有灵长类动物如黑猩猩能学会简单的手势语,但是无论怎样聪明的动物受过一段训练,顶多能用固定的几个单词或简单的短句来交流,却并不能像人类一样形成复杂的语言系统,运用复杂的句子甚至句群来交流。要想教黑猩猩们像人说话那样,把很多单词重新组合成新句子,将是徒劳无功的。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大脑控制语言的部分和发音器官正常,就一定能学会一种或多种语言,能够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其他的知识和技能却并不一定能学会。

人类可以用自己的母语交流,却不一定能学会数学、绘画、音乐等门类的知识。语言和人的思维、信念、理解、期望、对经验的整合等都算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人的认知系统可以进行逻辑思维判断,可以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语言表述出来。一个人可以充分掌握他的母语,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知识,充分掌握母语的语法、语音、语义系统。这种能力与种族、民族、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兴趣爱好、性格等等都没有关系,只要这个人生长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就能学会这种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一个中国人在英国生活久了,就会学会英语。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生活久了,就会学会汉语,虽然不一定学得十分精当,但起码会用简单的语言交流,甚至会用汉语写作。也就是说,人的认知系统是在不断丰富发展的,不断接受外界的信息刺激,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形成对语言的认知。语言有一定的生成性,任何人掌握一种语言之后,就能够无限制地使用这种语言。换句话说就是,能够听得懂,说得出他从未听过、说过的句子。就像汉语,只要掌握了3500个常用汉字,就可以进行无限多的排列组合,说出无限多意义不同的话来。语言的妙处就在这里,学会了基本的字词,学会了基本的语法结构,就可以说出无限多的话。那么,从来没有人教过人们进行语言创新,但为什么人们会自己搞一些语言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会在这种环境中不自觉地运用语言创新能力。当他们接受外界信息刺激的时候,就会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刺激,而新鲜的刺激不断增多,新鲜的词汇不断增多,新鲜的语言也就不断出现。可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按理说人的语言知识应该随着刺激的增加而增加,语言知识的量将与刺激量形成线性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积累的刺激越来越多,其语言能力也越来越强。然而事实上人的语言学习有明显的阶段。一般来说,人四岁左右就基本掌握了母语,掌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语音和语义系统知识,在以后几十年里运用这种知识来说话、写作。所谓的语言创新,也只是在句子运用方面有一定的技巧,却不能改变语言根本的语法、语音和语音系统。一个成年人学外语,即便增大了刺激量,其掌握外语的程度和速度也无法和儿童学习外语进行对比————儿童学得非常快,而成年人学得比较慢。

按理说,人出生之后,意识就像一张白纸,后天环境给予什么样的刺激,就等于在这张白纸上刻下了一定的印痕。语言也是如此,人经受了一些刺激之后,能学会生长环境中的语言。但如果没有一套与生俱来的语言知识,没有一套有关语言的句法、语音、语义的抽象原则,人类如何能学会复杂多变的语言呢?虽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后天环境造就了人的性格,形成了人类的语言系统,还要说知识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书本上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学来的。片面强调后天刺激和训练的结果,就会有意忽略先天的因素。如果人的意识像一张白纸,那么组成这张白纸的系统又是什么样的系统?是不是有一套内在的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或者说是意识系统在支配?经验主义的说法是,人的一切知识不过是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反映、抽象和概括。但要是往深层次想一想,就会明白,既然要抽象人,要概括人,就得有从事抽象概括的工具,比方说形式逻辑。这工具又是从哪儿来的呢?如果形式逻辑也是从客观世界抽象出来的,我们又靠什么去抽象形式逻辑?世界上没有一个叫形式逻辑的具体实物,可以一下子“印”在我们的“白板”大脑上。也就是说,我们在逻辑上不得不接受,在开始整理客观世界信息之前,我们必然已经具有一套知识,使我们的信息处理得以可能。这一套知识可以称为前语言系统,或者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也可以成为逻辑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再往深层次深究,就有可能进入宿命论的窠套。但无论如何,人类似乎具备一套与生俱来的语言系统,有生成性也有创造性,有“认知程序”,也有“评价程序”。或许,这才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真正的秘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