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王迎春

6月15日,在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什巴火龙果基地里,排列整齐的支架上,火龙果藤攀援环绕,枝叶四散,同一片地里,淡黄的花苞、翠绿的青果、火红的熟果同时点缀其中,甚是好看。

一大清早,什巴村村民王翠霞便来到地里务农,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片区生产组长,要带领3名工人对约60亩的火龙果地进行产量管理。又到了施肥的日子,他们将花生饼、红糖、菌种等按一定比例发酵后制成的有机肥通过水肥系统浇到地里后,又开始为火龙果修枝疏花。

基地的果子火红,村民的日子也“红火”。“在公司做工比以前在家里种地挣得多,有干劲!”王翠霞口中的公司有些特别,2020年,在本号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什巴村、格择村、黎跃村、军普村和芭蕉村5个村携手合作,共同注册成立了海南和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以联合运营的方式管理203亩火龙果种植基地。

发展火龙果产业,为何要跨村合作?本号镇毗邻吊罗山,不仅光照和热量条件优越,而且灌溉水质好,是火龙果种植的绝佳环境。“单个村的力量比较薄弱,我们‘抱团’能够更好地统筹乡村振兴衔接资金,整合土地资源。”什巴村党支部书记卓振强说,各村派代表参与组建董事会、监事会,让管理更加透明。

不仅如此,当地探索创新“党支部+村集体公司联营+基地+农户+职业农业经理人”的合作经营模式,通过提升管理水平,让特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

有着近30年销售管理经验的余泉祥,受聘成为什巴火龙果基地的职业农业经理人。每天,余泉祥都跟基地员工一起下田,一起劳动,根据田里的情况及时调整生产、销售策略。

“基地火龙果有得天独厚的生长优势,通过强化管理、精研技术,品质受到市场肯定。”余泉祥介绍,如今地里的红心火龙果甜度高达23度左右,好品质吸引了高端渠道商前来。去年,基地累计产量69.3万斤,销售额近200万元,分级售卖,丰产期的效益十分可观。

提升效益的另一个秘诀,就藏在创新的管理当中。在基地,实行的是片区管理责任制,聘用12位当地村民作为产业工人,每名生产组长带领3名工人对固定片区进行产量管理,亩产达标后有相应奖励。

“去年我们组红心火龙果的平均亩产达到了5500斤,每斤奖励一角钱,优秀组长还有额外奖励!”两个月前,王翠霞拿到了去年近1万元的激励奖金,今年,已满3年工龄的她还在每月4000元工资的基础上涨了150元,用她的话来说,幸福感“直线上升”。

甜蜜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据介绍,基地每年兑付土地租金30.5万元,涉及农户37户,户年均增收8200余元,此外,基地每年就近解决临时用工需求260余人次,还组织开展多次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在产业分红增收方面,2023年,这一产业对5个村脱贫户进行分红,分红金额达30万元。

“今年预计产量能达到230万斤,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继续加强规范化种植管理,打开中高端市场,再想办法向鲜食深加工、采摘游产业链延伸。”对于基地的规划,余泉祥很有信心。不久前,什巴火龙果产业基地已提交“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申请,为了进一步满足供货商超的需求,基地正积极策划并着手建设冷库,以保障火龙果的新鲜度和长期储存能力。(海南日报椰林6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