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外表文静,性格谦和儒雅,却不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儒将。要是位儒将,可没法在南方坚持游击三年,搅得蒋介石的老巢浙江,永无宁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裕还没为将统兵前,就是位勇猛善战、枪法如神的强人。担任新四军师长时,还跟日寇拼过刺刀。粟裕的刚硬,还体现在他用兵上;这一点,只有在他手下当兵为将,才能真正感受到。“挥泪斩马谡”的决心,他一直都有。

豫东战役,华野6纵16师,打一个小村子,连打三天没打下。粟裕顿时急了眼,表示再给一晚上时间,再不拿下,16师师长提头来见。

一个小村子而已,一定要拿下不可吗?为何我军一个师,迟迟未能拿下?粟裕又为何如此急切?

当初晋冀鲁豫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的重镇——南京、武汉。蒋介石食不知味,立即集结重兵,调往大别山。为了减轻大别山处我军的压力,毛主席有意派出王牌粟裕,亲自率领三支华野主战纵队,渡江南下,搅乱江南,吸引敌人主力回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粟裕多次斗胆直呈,最后还面谏毛主席:建议不要分兵南下,在中原歼灭敌军,同样能达到减轻大别山压力的目的。

一个调兵南下,扰乱敌后,吸引敌人回援;一个硬顶敌人的压力,并把这些敌人全部消灭掉。任谁都能看出,哪个难度更高。前者,只要执行,那就是有功;后者,不是大功就是大过,而且大过的概率远高大功。

为了让毛主席和中央,同意自己的战略,粟裕不惜立下军令状。而这,正是接下来的豫东战役,为什么只许胜、不许败的背后原因。敌人家大业大,几次损兵折将没什么,连伤筋动骨都不至于;但我军不是,必须胜,还不能是惨胜。

作全军总动员时,粟裕曾说:“我是会斩马谡的!”下面的指战员们精神一凛,觉得粟总是来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野的指战员们,在粟裕的指挥下,如有神助:一部急攻开封,斩首三万;然后又迅速往南一撤,邱清泉兵团以为我军力量不济,所以选择立即撤离,于是立即倾巢出动,主动远离友军区寿年兵团,穷追不舍。

邱清泉可能猜到华野是故意诱他出来,趁机半道击之,所以他命令部队,提前做好被埋伏的还击准备。他万万没想到,粟裕的目标不是他,而是区寿年兵团。

邱清泉兵团一走,区寿年兵团的防区就出现一大片空缺,来不及调整;这时粟裕直接下令,发起进攻。其实这是有点冒险的,都没查清区寿年兵团的具体位置和部署,就这样莽上去了。

粟裕打仗,工于计算,这回却采取了类似“莽撞仗”的战法,真是让人意想不到。这也是“兵者,诡道也”的精髓。我军没探明敌军的情况,那敌军就探明了我军的情况,就做好充分的防守准备了吗?大概率是没有的,粟裕决定赌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役开展得相当顺利,唯独6纵16师在一个名叫杨拐的村子上,碰了个头破血流。杨拐在中原地区,算是个很小很小的小村子,才40来户人家。它地方小,但是地势高啊,轻松控制周围一大片平地。

16师连攻三天没拿下杨拐。而第三天晚上再没拿下,就会影响到第四天的总攻了。

其实也不怪16师,主要是敌情没摸准:一开始打,说守军一个连,我们就派了一个营去;没打下来,又传回来说是个加强营,于是我们又派了两个营去;结果敌人竟然跳出防御工事反击,把我们的两个营给逼出来了。

最后还是抓到个通讯兵,一问才搞明白:杨拐守军有一个加强团,附带一个炮营。一来一回,三天时间过去了。第三天半夜,距天亮只有六个小时,粟裕一通电话打到6纵,声音倒是没什么急切的感觉,但从其话语上还是可以感觉到:“明天早上还打不下杨拐,送他脑袋来。”谁脑袋?自然是16师师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人觉得粟裕在没有开玩笑。

接完电话,6纵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刚开始,会场沉寂了一会,最后6纵副司令皮定均说话,一锤定音:攻三面,放一面。一个团攻,两个团在通往区寿年指挥部的方向埋伏。三面一打,敌人很可能往那跑,这样我们好消灭他。

皮定均的这个点子很好吗?很复杂吗?那倒没有,只是大家有些怕,有点不敢担责。会议一结束,粟裕的要求和会议结果,就马上被人传到16师。

杨拐战斗,天一亮就结束了,16师圆满完成粟裕的任务,他们师长的脑袋也保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没有粟裕激那么一下,杨拐战斗要打到什么时候还不一定。能否消灭区寿年兵团,更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