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来自北京的书信,振奋了村庄,铁匠挺直了腰板,握着200万元(旧币),回忆起三兄弟一步步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1年,铁匠还是士兵,农民还是副班长,主席还是弃笔从戎在长沙举目无亲的新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弃读书,师父两违

父亲对毛主席的期待,只是能打算盘就好,他用坚持开辟求学之路,说服了父亲,拿着小学老师的推荐信,一人挑着铺盖来到长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家尚在盼望毛主席成为教书先生扬眉吐气,辛亥革命之火却让青年萌生新愿,弃笔从戎,加入革命新军。

弃笔容易,从戎却经挫折,从军需要可靠之人担保,初来乍到,毛主席无人可依靠,关键时刻,恰巧路过的朱其升决定帮毛主席的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是好的,士兵身份却能力有限,朱其升找到副班长彭友胜,他为何愿意帮忙?

敬重读书人是彭友胜的态度,在他看来,混战之下,年轻人若愿意放弃学业选择当兵,算是一条汉子,彭友胜爽快为毛主席担保,三人开始了在军营的互帮互助。

朱其升会在毛主席棉军衣和被褥尚未拿到时,将自己的衣服分他一半,彭友胜会在毛主席仗义出手制止兵痞搜刮民脂民膏时,帮他摆平对方的报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人虽萍水相逢却亲如兄弟,后续毛主席准备重新回学校读书,饯行宴上,彭友胜特意弄了一碗红烧肉。

了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他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可惜,军饷不多,精神富足,肚子就得稍微委屈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快朵颐已够幸福,临走之时,彭友胜又偷偷往主席的手里塞了两块钱做路费。

朱其升对主席更是有救命之恩。

部队有次出城向东开拔,半路正巧遇上清兵,摩擦发生,子弹无情,毛主席与朱其升匍匐在土坳里,一颗子弹不偏不倚而来,幸亏朱其升第一时间抱着毛主席滚进旁边山沟才算化险为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处时间不长,深厚情谊甚是坚定,接受斯诺采访时的毛主席就有表示,自己在部队里结识了两个好友,一个叫朱其升,一个是彭友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流逝,情谊不减

主席的人生轨迹多知,昔日好兄弟,境遇何以发展成这般境况,刻在彭友胜身上的答案,在行之踏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1926年,毛主席前往广州讲学,同在革命队伍,彭友胜换上了最新的一件衣裳,上门与好兄弟见面。

哥俩谈了很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横亘在毛主席心里的一句话,在末了说了出来:友胜兄,到我身边来吧,我们一起干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憾的是,彭友胜没有接受,他单纯以为只要是中国人,在哪里打仗都一样,国民党部队给了彭友胜副连长的职务,终于熬出了头,官没当多久他就辞职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国民党内的腌臜环境让彭友胜心灰意冷,1940年,他回到老家,成为了一名农民。

身份不同,情谊倒没受影响,优秀的人在田地里发挥新的光亮,彭友胜带着乡亲们种茶叶致富,每一年的丰收季,他都会包上一包上好的雨前茶给毛主席送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是农民,彭友胜的日子却也过的怡然自得。

朱其升12岁时就被家里送去田江当学徒,参军的机缘也在1909年,湖南大部分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本就不富裕的吃食再迎缩水,吝啬老板压榨,朱其升几乎没吃过一顿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次他实在饿到坚持不住,就偷吃了一点面,老板对他破口大骂,朱其升选择离开,阴差阳错参与了新军。

彭友胜有参军抱负,朱其升没有,毛主席离开后,他也回了老家,捡起旧手艺成为了一名铁匠,因怕惹祸上身,从不敢对别人提半句昔日参军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春天,本去上工的朱其升在一处茅棚看见了主席肖像,越看越感觉熟悉,不愿叨扰也不敢称兄道弟,磨磨蹭蹭到1952年,还是决定求一个答案。

书信被送到北京,毛主席很快回复,还邀请他上北京一叙。

61岁第一次前往新中国首都,昔日兄弟再见面,毛主席说了两句话:不要叫我主席,叫我润之;其升兄,我们见面太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农民、一个铁匠、一个主席,身份悬殊,情谊却并未受到影响,相携时光深扎心底,老朋友之间不会因为当官而疏远,一份奔走,一捧新茶,一份盘缠,所述二字都只是思念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