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一个老师讨厌一个家长,会喜欢他的孩子吗?

每个负责的老师都会说:家长是家长,孩子是孩子,不能把对成年人的态度带到对孩子的态度上。

就像我认识的一位非常优秀的班主任老师说:你对我不尊重,我没有必要给你好脸,但是不会影响到我带孩子。

话是这样说,真的没有影响吗?

如果孩子钝感力够强,相信是没有影响的,如果孩子钝感力不够,甚至比较敏感,怎么可能没有影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老师颐指气使的家长

认识的一位家长,在跟老师沟通的时候,就犯了大忌,好在她现在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多次主动示好,这不是一个顺心的过程。

这位家长曾经当过幼儿园老师,自我感觉良好,有一种想要支配人的欲望,她当初离职的原因是因为矛盾,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所以到现在依然觉得自己在幼儿教育方面了不起。

如果只是从积极主动性这方面来说,这位家长是可以的,积极配合老师,甚至已经积极过头了,比如除了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外,还积极询问老师是否有帮忙的地方,积极给老师送锦旗等等。

跟她一比,其他家长都可以用“不上心”来形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就这样下去,她最多也就是被其他家长看不习惯(家长们通常会讨厌这种特别殷勤的家长,大家心里有数,不过就是为了让老师能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而已),可是这个家长把大家心里明白的事都过度表现出来了,因为涉及到自己的孩子,就开始不断指责老师。

发生矛盾以前,老师心里就不太喜欢这个家长,因为家长的沟通方式是存在问题的,举个小例子,家长给老师发信息“给你一些小建议,有利于班级管理”,当时老师在忙没有回复,过了一会她又给老师发了一条“算了,给你建议,你也不听”。

就是她很容易陷入一种怀疑当中,然后就把个人情绪展示出来,老师对此是有反感的,但是老师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十几年教龄的班主任很擅持维持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

如果这个家长不先主动挑起矛盾,就这样一直维系下去,老师还是给她面子的,毕竟表面上看非常积极,非常配合,过度殷勤

但是这种疑神疑鬼的性格,就一定不会一直安生下去,她从一开始就不相信老师,虽然嘴上或者是行为上经常表达对老师的信任,使劲赞美老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孩子和其他孩子发生碰撞之后

孩子在幼儿园有碰撞,真的是在所难免,一群孩子在一起玩耍,即便老师管理有序,孩子们掌握了基本的原则,遵守一定的秩序,可碰到一起依然难免,尤其是中班之后。

中班的时候,两个孩子各自跑的时候撞到了一起,上边这位家长的孩子撞的会稍微重一些,眼睛周围红肿了,另外一个男孩比较皮实,稍微轻一些。

不过老师确定过了,并不存在谁欺负谁,就是两个孩子碰到了一起。

两个孩子喜欢在一起玩耍,碰到一起的几率自然会大一些。
第一次之后,这个家长就开始叽叽歪歪,对老师有了很大的意见,但是没有爆发。

第二次两个男孩再一次碰到一起,虽然是“浅浅”一碰,没有第一次严重(第一次另外一个孩子的家长买东西道歉,礼数周到),但是这个家长还是挡不住的怒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们的管理存在很大的问题!”

“班级风气不好!”

“班里某某小女孩,本来很老实,现在如何……”

“我要联合其他家长让某某滚!”

这就是这个家长的沟通方式,如何比喻最合适呢?大概就是领导骂下属的气势吧。

老师也不是吃素的,首先老师得确定是否存在问题,确定之后再跟家长解释,但是家长不依不饶,带着孩子去看眼睛,产生了一些医药费,虽然没有什么问题,这位家长就是要给老师和另外那个男孩一个下马威。

跟这个家长一比,另外一个家长则是非常有礼貌,有教养,高低立见。

当然了,后来这个愤怒的家长也没能达成目的,别的家长压根不理她,她反而把自己给孤立了,现在又积极调整方式,向老师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老师沟通,基本的礼貌要有

其实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方式和沟通时的态度,暴露了家长对老师的认识。

如果家长认为“你拿钱办事,你就是看孩子的,你就该如何”,态度就会比较蛮横。

如果家长对老师是持有感恩态度的,在跟老师沟通的时候,一定是尊重老师的。

不管对老师是如何认识的,基本的礼数都应该到位。

家长如果不能正常和老师沟通,那就是给孩子添乱,这样讲吧,一个合格的老师不会因为讨厌一个家长去故意打压他的孩子,但是任何老师都不会喜欢让她讨厌的家长的孩子。

家长和老师之间本就没有关系,因为孩子,有了关系,如果不能在这段关系中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那不如消失。

结语

跟老师沟通会几个阶段,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起初不了解、不够信任、质疑,到慢慢信任,再到完全信任,不管最初是什么心态,都得平和沟通,慢慢了解,这才是正常的状态。

不信任阶段,彩虹屁,到了该信任阶段对老师蛮横无理,过度插手学校事宜,这样的家长随处可见,这也是最糊涂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