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李红梅

6月17日开始,高温天气继续发展,京津冀成为高温中心。气象监测显示,17日,辽宁西南部、河北、北京、天津、山东西北部、安徽北部、广东西南部、海南岛西部及新疆盆地等地部分地区出现35—39摄氏度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已连续十多天发布高温预警,预计未来三天,华北、黄淮地区的高温天气仍将持续,局地日最高气温将超过40摄氏度。

高温天气为何频频出现?今年夏天会不会出现破纪录的高温天气?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进行了解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6月15日,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一处荷塘里,荷花渐次绽放,成为夏日一道靓丽风景,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赏花拍照。(程伟如/人民图片)

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

6月8日以来,我国北方高温天气持续发展。截至6月14日,228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超过40摄氏度,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近5年来全国历次高温天气过程第5强,影响京津冀鲁豫皖苏晋陕九省市面积约85万平方公里,影响人口约3.8亿人,其中单站最高气温出现在河南温县,达到43.4摄氏度。

16日,华北、黄淮等地高温强度有所减弱,范围缩小。17日开始,高温天气继续发展,高温中心位于京津冀一带。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3天,京津冀及河南、山东等地多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可达37—39摄氏度。18日6时,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

北方高温频现的原因是什么?国家气候中心首席预报员郑志海分析,阶段性大气环流异常是区域高温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的高温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高压的共同影响。在暖高压控制的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天空晴朗少云,不易成云致雨,同时太阳辐射强,近地面加热强烈。在高压系统异常强大且稳定维持条件下,极易形成持续性高温天气。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预计今夏全国大部气温偏高

郑志海介绍,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全球极端高温发生的气候背景。同时,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已结束,但其滞后性影响仍在持续,且预计夏末秋初可能进入拉尼娜状态。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影响着全球大气环流,导致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地气候异常。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近年来,我国高温天气已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等特点。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研究员翟建青介绍,全国区域高温天气过程首次发生日期以每10年2.5天的速率提前。1981—1990年,高温天气过程平均最早发生在6月24日,2011—2020年间则提前到6月7日;2023年5月28日出现当年首次区域高温过程,比常年偏早16天。

全国区域高温过程发生频次呈增加趋势。1981—1990年平均每年发生3.3次,2011—2020年增加至4.1次。全国区域高温过程累计日数呈显著增多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8天。同时,平均影响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区域高温过程平均强度也以每10年6.2%的速率增强(相对于1991—2020年平均强度)。

“预计今年夏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高温日数偏多。”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室副主任李修仓表示,其中,华北、华东、华中、华南、新疆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极端高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6月16日,在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瓦店乡广润坡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安阳市人影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人工增雨设备,准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王建安/人民图片)

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播种后浇灌“蒙头水”

针对高温天气带来的影响,翟建青建议,公众需做好户外出行、生产施工等保障措施,尤其是独居老人、长期慢性病患者、降温设施不足的低收入家庭和户外作业人员。老弱病幼人员减少户外活动,注意多饮水以补充身体水分;户外工作者尽量避开中午高温时间作业,工作场所准备必要的饮料和防暑药品。

在农业生产方面,中国气象局《全国农业气象周报》显示,预计17至19日,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东部等地降水量较少,利于冬小麦机收扫尾。

专家建议,西北地区、华北和黄淮东部等冬麦区抓住晴好天气收晒成熟冬小麦,加快麦收扫尾工作。河南北部、山东等地适时抢墒造墒播种夏玉米、大豆等作物,播后及时查苗补种,墒情偏差田块播后浇灌“蒙头水”。同时,需防范高温天气引发田间作业人员中暑。

此前,由于气温持续偏高,土壤失墒加快,北方一些地区旱情迅速发展。15日20时至16日17时,河南淮河以北大部出现小到中雨,黄淮之间部分县市(区)出现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河南开封、郑州、周口、商丘等地的土壤缺墒有所改善,旱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

专家建议,尚未播种地块,可趁近期有利降水,尽快组织抢墒播种;降水偏少、墒情不足地块,仍需积极造墒播种;无水浇条件的地块,因旱播期推迟的可选用早熟品种,局部土壤偏湿地块应注意开沟理墒,增加作物根区土壤通气性。

中央气象台预计,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和西伸北抬,我国主雨带也将随之北抬,河南省南部降水将逐渐增多,南部高温天气有望得到缓解。随着降水持续和土壤水分下渗,全省墒情将会进一步改善。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